天天看點

“虛假環評報告販子”猖獗 根子在哪裡?

作者:圳論
“虛假環評報告販子”猖獗 根子在哪裡?

漫畫:顔慶雄

靠抄襲半小時就能編一份環評報告,環評師到現場勘察擺樣子甚至有的從未去過現場,許多報告編制人員署名為代簽……2023年至今,國内多個省市曝光了環評弄虛作假典型案例。江西九江法院近日審理的一起環評造假案顯示,一年不到的時間内,涉案犯罪分子在僅有一名環評師的情況下,為全國753家企業出具虛假環評報告,且基本通過了當地生态環境部門審批。本期思與辨就該話題約請3位嘉賓進行讨論。

■ 主持人:尹傳剛

■ 嘉 賓:張敬偉(學者、專欄作家)

劉國強(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伍裡川(媒體評論員)

環境影響評價,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環評造假卻屢見不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伍裡川:現實中,一些項目破壞了自然生态,後果嚴重且難以修複,教訓十分深刻。嚴格環評制度,是必須的。一些新開工項目,缺乏科學考證,甚至本身就是帶“病”上馬的結果,按照規定是不可能通過環評的。但為了順利通過,一些機關就動起了歪招,刻意選擇“低價”“聽話”的環評機構。而一些環評機構為了拿到業務,刻意逢迎,要啥環評給啥環評,環評的品質根本沒有保證。一些環評機構之間往往展開惡性競争,為了滿足“雇主”的要求,往往會“放低身段”。

劉國強: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環評工作極強的專業性與環評報告形式規範簡易性的張力。環評報告應該建立在環評師獨立、深入的現場調查基礎上。但是,環評報告本身的形式規範性并不複雜,如果有意造假和抄襲,很快就能編一份環評報告,這樣的報告由環評師簽名認可,環保審批部門基本就能予以通過;二是環評師緊缺與環評需求市場大的張力。這為作為中間機構的環評公司建構環評造假産業鍊提供了機會。他們隻要收買缺乏職業操守的環評師,并通過多家注冊公司來規避違規處罰,就可以承接大量業務了。最重要的一點是,越是這樣的環評公司,越能得到被環評方的青睐,越是正規認真的環評機構,可能就越不受待見。

張敬偉:環評不是為了給項目建設機關背書,而是為了對生态環境和未來發展負責。編制環評報告有着嚴肅的流程,現場監測、生态調查以及相關的資料參數都應符合實際,完成一份合規的環評報告最少也需要一周時間。但現在的環評報告已經有了格式化模闆,隻要按照通用格式和表述填上關鍵參數和結論即可。格式化模闆,固然節省了編制環保報告的時間成本,但也導緻環評報告的形式主義,造假變得更加容易。此外,審批環節也存在形式主義,很多專家隻看紙質文本不問現場情況,隻看數字參數不問是否真實,隻管畫勾通過不去驗證事實。環評不是為了給項目建設機關背書,而是為了對生态環境和未來發展負責。

“環評報告販子”猖獗背後,暴露出哪些問題?

伍裡川:一些環保部門聘請的專家習慣于紙上來紙上去,根本不去實地查訪,也就給了環評造假以可乘之機。現實中,一些抄襲來的環評報告,盡管張冠李戴,留下明顯的造假痕迹,但依然能通過審批,這背後,也可能有利益輸送。環評機構魚龍混雜,卻總有漏網之魚,說明監管還不到位、逐出機制還不完善。

張敬偉:環境部門的評審專家隻對環評報告進行“紙面評審”而不進行現場驗證,使環保評審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此外,審批過程現場質詢不到位或缺失這一環節,讓造假環評報告輕松過關。也不排除審批環節存在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成為虛假環評報告不當利益鍊中的一環。當然,由于環評審批業務量較大,加上評審專家力量不足,評審專家不可能對每個環評報告進行全流程風險倒查,進而導緻虛假報告輕松過關。虛假環評報告,能夠一再通過審批,說明現有評審制度存在漏洞。環評若是環環“走過場”,環保就會層層“失防守”。

劉國強:一是一些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缺失。“虛假環評報告販子”的猖獗,是建立在大量企業無視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的;二是環保部門管理失位,監督處罰缺位。環保部門對環評公司的資質缺乏規範性管理,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其存在的違規行為,即便設立環評“黑名單”,這些企業仍然可以通過關聯企業繼續開展業務。

品質是環評報告的生命線,守護這條生命線的責任重大。如何從源頭管住虛假環評報告?

伍裡川:首先,還是要牢固樹立環評是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的發展觀、生态觀。環評的地位不可削弱。要強化地方環保部門、建設機關在環評事務中的主體責任。

其次,以法治之力,加強懲治。依法嚴厲懲治環評造假,不留情面。2020年修改的刑法修正案明确,如果評估意見是弄虛作假的,要承擔刑事責任。法律說得很清楚,依法遏制亂象,才能提升震懾力。對于違法犯罪的環評機構,必須嚴厲懲治,還要釋出黑名單,将“劣币”驅逐出該領域。

張敬偉:要提高違法成本,讓參與虛假環評報告的各方付出更高代價,使其不敢造假。法治社會,通過法治實施源頭治理,自是應有之義。九江法院審理的環評造假案多名被告被判刑,凸顯環評造假不僅會被行政處罰,還會是以定罪判刑。這給各地“虛假環評報告販子”敲響了警鐘。

劉國強:一是加強宣傳教育。使企業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嚴格按照環保要求進行施工生産;二是加強對環評行業的監管力度。加強對環評企業的監管,注重多省環保部門關聯,杜絕出現環評企業法人代表和股東在不同省份同時注冊多家環評公司的情況;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機制。如實行環評報告抽檢制,随機選取一兩項重要的環保名額由評審專家實地驗證,以避免環保部門評審專家隻管“紙面評審”,而不清楚現場情況的現象。

深圳特區報《理論周刊》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