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走出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僅僅是個體心理的問題嗎?

作者:小播讀書

虛無主義是今天現代人常見的精神狀态,經常有人在直播間和私下留言給我,說自己陷入了虛無主義,價值虛無,工作虛無,人生虛無,感覺一切都毫無價值和沒有意義。

在尼采看來,虛無主義的本質,就是在用思想去決定生命,用抽象的意義去否定真實的生命,虛無主義就是對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而最高價值就是生命價值。

是以,應該如何走出虛無主義呢?是像尼采一樣,自己勇敢地直面現實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毅力和勇氣。

如何走出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僅僅是個體心理的問題嗎?

更重要的是,虛無主義不僅僅是個體心理學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虛無主義跟今天社會越來越推崇個人主義有很大的關系。哲學家,波伏娃和阿倫特指出,要避免虛無主義,自我依靠,自我克服式的個人主義理想恰恰是要克服的。

1974年波伏娃寫了一篇對美國個人主義的批判的文章,其中指出,在美國個人就是虛無,他被置入一個抽象的崇拜對象中,通過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個人價值,扼殺了位于他自身之内的集體性精神。

波伏娃指出,個人主義導緻了個體對自己的關注和對他人的冷漠,這種冷漠是盲目和無意識的。她說,美國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種族主義和壓迫,讓政治變革很有必要,但是他們意識到自己個體根本無力影響變革的時候,個體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冷漠無情的人,這是他們僅有的回應。

如何走出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僅僅是個體心理的問題嗎?

是以,波伏娃認為,虛無主義不是個體心理學的問題,而是社會政治學的問題,它是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關于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關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講了一個“沙漠隐喻”,闡述了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關系。

阿倫特在《政治學入門》中說,尼采和其追随者相信我們就生活在一個沙漠中,而且是最早覺醒的那部分人,也是沙漠中最糟糕的受害者。

阿倫特指出,現代心理學就是沙漠心理學,他們認為我們不能在沙漠中生活就是有問題的。于是心理學就會幫助大家去适應這些條件,進而剝奪了他們唯一的希望,也就是我們雖然在沙漠中,但是其實我們忘記了自己并不屬于這裡,我們能夠把它轉變為人的世界。

阿倫特用這樣的隐喻,喚醒我們,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已經變得死氣沉沉了。生存在沙漠中,是以我們就必須去适應去沙漠,就隻能去關注生存,隻關注動物的必然性,但後者妨礙了我們體驗人的自由,但是“沙漠隐喻”本身是錯誤的。

如何走出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僅僅是個體心理的問題嗎?

今天社會上很多人其實就是懷有這樣的心态,社會是一個充滿權力博弈和爾虞我詐的地方,不管是在商業領域、公共生活領域,甚至家庭生活領域都蔓延着這樣的心态,婚姻是價值交換,社交就是利益交換。我們對所有人不信任,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者最好的政策,就是對所有人保持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适應現狀的方式。

我們就像被假設生活在沙漠中的人一樣,通過讓自己變得冷漠,來應對個體的無能為力感,通過适應沙漠生活,來應對發現自己身處在沙漠的痛苦。

而阿倫特認為,我們之是以尋求适應,是因為我們把個人主義理想化、把自洽作為關鍵來支援的社會政治,這種環境讓我們認為,我們唯有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我們應該有的幸福。同時,任何不幸都被視為錯誤的信号,但是這種錯誤隻與個體有關,與體制或者環境無關。于是,個人主義和自洽讓我們執迷于追求個人幸福,讓我們認為自己的不幸,會使自己成為必須被消除的異類。

如何走出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僅僅是個體心理的問題嗎?

但是我們忽視了,這種個人主義和自洽就是破壞性的。因為,個人幸福的理性沒有激發我們去發現他人的不幸,而是讓我們恐懼自己的不幸,又沒有被暴露給他人,于是我們假裝自己很幸福,以免被視為異類。于是,一種建立在生命、自由和幸福追求基礎上的體制,可以通過把死氣沉沉、壓迫和不幸當作個人感受,當作一種對于獲得幸福的病态無能來對待,進而引發虛無主義。結果就是,我們用改變自己的虛無主義的欲望,來回應了自己的痛苦。

個人主義導緻了虛無主義,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愛欲之死》《他者的消失》中都對這種社會現象,以及現代人的普遍精神狀态,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韓炳哲、漢娜阿倫特、波伏娃都指出,對自我的過度關注和肯定,是産生虛無和倦怠的重要原因,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肯定性的社會,我們渴望被認同、被贊揚、被接納,而反感被否定、被說教,被規訓,追求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同學朋友和社會媒體都在鼓勵我們要“勇敢做自己”,但奇怪的是,當我們獲得了獨立自主之後,生活好像并沒有是以而積極和充滿活力,反而變得疲憊和倦怠,今天孤獨、焦慮、抑郁、窮思竭慮等精神内耗經常困惑我們,虛無和倦怠是兩種非常相似的精神現狀,一種過度肯定、過度積極、過度激情之後的空虛和無力感。

如何走出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僅僅是個體心理的問題嗎?

韓炳哲分析,今天我們從規訓社會轉入了功績社會,功績社會中的個體追求自我肯定、自由和幸福,我們把個體成功和幸福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把任何失敗和挫折都歸咎于自己,也隻能歸咎于自己。因為在今天一個普遍崇尚獨立、自主的社會,我們不能将失敗歸咎于社會和他人,我們隻能獨自承擔和面對,但這種自我肯定、自我激勵,帶有強烈的自我剝削和自我攻擊性,讓自我變得脆弱,陷入深深的倦怠和極度的虛無。

那如何擺脫虛無和倦怠呢?韓炳哲和阿倫特似乎給出了同一個答案,那就是走出個人主義,重拾愛欲,關注他者。回到阿倫特的“沙漠隐喻”,她說:尼采和其追随者相信我們就生活在一個沙漠中,這是一個錯誤的隐喻,他讓我們誤以為,我們原本就屬于沙漠,沙漠是現實,是以,沙漠的匮乏、競争和生存壓力,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自我和冷漠,但我們忘記了,沙漠也許并非真正的現實,我們原本并不屬于沙漠,沙漠之外的綠洲才是真正現實。我們要做的是攜手并肩,走出沙漠,而不是在沙漠中直面痛苦和互相冷漠。

好了,這個虛無主義的系列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更多精彩内容,推薦大家閱讀格爾茨在《虛無主義》,以及漢娜·阿倫特、韓炳哲的相關作品,希望走出,邁向沙漠之外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