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古論今 || 方山左國城,同化與異化碰撞的完美見證(下)

作者:山西科技新聞

劉淵(249年至253年之間-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呼延氏所生。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直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内亂,率匈奴五部在并州自立。

博古論今 || 方山左國城,同化與異化碰撞的完美見證(下)

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着興邦複業,之是以自稱為漢皇帝,除了胡、漢之間的政治姻親因素之外,還與劉淵的人生經曆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有關。

劉淵自幼居于漢地,酷愛讀書,癡迷漢文化,曾拜上黨名士崔遊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典和曆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熏陶。這一點,從劉淵七歲喪母時表現出“擗踴号叫,哀感旁鄰”(《晉書》)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

崇尚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化;而劉淵在官場上受到的種種遭際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動向漢人、漢文化靠攏的一個重要因素。晉武帝時,王渾、王濟等人舉薦劉淵擔當消滅孫吳的重任,卻遭到了孔恂、楊珧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别是谏辭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晉書》)八個字,既刺痛了劉淵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漢匈之間難以消除的民族隔閡。

孔恂、楊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當一部分漢人的思想和觀念,他們鄙視、仇恨胡人,更抵觸像劉淵這樣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劉淵屢不得志,甚至一度險遭不測。劉淵雖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講究門閥出身的魏晉時期,卻很難得到漢人的支援和擁護。劉淵想成大業,想立足中原,想得到漢人支援,最好的辦法就是扯起漢旗,以懷人望。

劉淵深通曆史,在他看來,自秦至晉,漢人政權雖有數個,但國祚長久的隻有西漢和東漢,其餘皆短命而亡,就連眼前的晉朝也是搖搖欲墜。劉淵認為“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于人心”,定國号為漢,可使中原民心歸附。劉淵稱漢皇帝,據他說還合情合理,“兄亡弟紹,不亦可乎”(《晉書》),漢匈既然約為兄弟,哥哥亡了,弟弟繼承,這有什麼不可呢?

除了扯起漢旗,劉淵還大量啟用漢人中的名士擔任要職,如他任用崔遊為禦史大夫,任命東漢大儒盧植的曾孫盧志為其子劉聰的太師。其後,劉淵兵鋒直指西晉,并取得了系列軍事大捷。

為了收攬民心,劉淵抑制濫殺燒掠,但滅晉過程中濫殺無辜、燒掠奸淫之事雖禁不止,以至于“流移四散,十不存二,……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晉書》)。

劉淵在左國城稱王後,大約過了3年,帶兵南下離開這裡,開拓更大的局面去了。308年,劉淵已經羽翼漸豐,便正式稱帝,改元永鳳,定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郊區金殿鎮。

博古論今 || 方山左國城,同化與異化碰撞的完美見證(下)

随着劉淵影響的擴大,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征、東萊王彌等其他反晉勢力,依附于其麾下,冀、徐、豫、兖等州的數萬戶流民也紛紛起來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劉淵。

河瑞元年(309),劉淵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百姓雖恨透了腐朽的晉王朝,卻死也不肯接受匈奴人的統治。兩次進攻,均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劉淵被迫退兵。

河瑞二年(310)七月,劉淵抱憾病逝,在位六年,谥曰光文皇帝,廟号高祖。劉淵打着漢旗“借屍還魂”,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頭腦和政治手段,也達到了一定目的;但他建立的漢政權,在本質上卻是匈奴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專政。晚年,劉淵看到漢匈之間的民族隔閡難以抹平,稱漢“以懷人望”越來越行不通,故臨終前恢複匈奴傳統舊制,實行“胡漢分治”。

由于當時北方形勢複雜、南匈奴統治集團内鬥,劉淵和他的後代建立的匈奴漢趙國僅存在26年就消亡了。

劉淵建立的漢國是草原民族在内地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雖先後僅存在了26年,但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在中國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劉淵漢國政權的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争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複了匈奴傳統舊制。但是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

劉淵建立的漢國是十六國最早的割據政權,自此中國開始了一個四分五裂的混亂時期,其逐鹿中原的雄心,成為十六國北朝乃至後代遼、金、元、清等北方民族入主北方進而一統中原的先聲。劉淵後來被認為是“五胡亂華”的禍首,也是這個緣故。可以說,苻堅、元宏、宇文邕等十六國北朝英主正是在繼續劉淵的未竟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短祚的漢國、偏僻的左國城、劉淵本人都無疑是具有永久影響的曆史标志。

而他所建漢國國都左國城卻鮮為人知。

博古論今 || 方山左國城,同化與異化碰撞的完美見證(下)

左國城在今山西方山縣境内的南村。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匈奴漢國的都城,今僅存遺址。

左國城,春秋戰國為白狄、臯落所居之臯狼邑,漢為臯狼縣。從公元140年西河郡内遷離石起,這裡建為左國城,到公元304年劉淵在此聚衆稱漢王,這期間的164年,左國城是南匈奴部衆的核心,曹魏時期南匈奴的首腦機關——南單于庭就入駐這裡。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先後輝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強大的“離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産生了裡程碑的意義。是以劉淵在此才能快速聚集大批匈奴部衆,很快建起政權。

南單于庭入駐後,對這裡進行了創造性經營。沿用并擴充了春秋戰國和秦漢城池,背靠東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勢,構築城垣,東、南、北三面環崗而築,東城牆沿山脊線而建,内外雙城,嚴密捍禦。内城呈長方形,外城随地形呈不規則形變化。總體建設為内城、西城、東城三個部分,成為城套城、城包城,内外結合,互為照應的軍事城防。最外圍周長9932米,總面積達到8.7平方公裡。

這裡作為南單于庭匈奴左部帥駐地,統領并督察匈奴五部軍事。當時曹操把匈奴五部分布到呂梁山區一帶,其上司核心就在離石左國城。南匈奴統治集團在這裡生活、開會、娛樂、研究内部事務,處理各種問題,協調五胡之間及胡漢之間關系。西晉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南匈奴首領劉淵根據當時天人環境在此作了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認為漢朝時:我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同甘苦共患難。目前的處境是:魏晉代興,單于空有虛号而無尺土之業,各王侯都降同普通老百姓。目前形勢和任務: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為我們興邦複業提供了天賜良機!

于是,在晉朝皇族骨肉相殘、胡人受壓、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一個以劉淵為皇帝的匈奴漢國迅速孵化出巢。劉淵在此發動匈奴起義,很快推翻了西晉王朝,統治了山西大部分及長安、洛陽等中原的核心部位。成為大陸曆史上第一個内遷少數民族在内地建立的國家政權。由于胡人有了這樣一塊根據地,當時陝北、晉西北、晉東南的數十萬胡人有了精神的依托,為少數民族混戰和十六國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群組織基礎。位于呂梁山區深山大川的這個指揮中心,指揮着“五胡”千軍萬馬東打西殺,争城掠地。又像一個神秘的劇場背景一樣,“五胡”部族分别在此打扮一番,領了台詞,便在中華大舞台上“亂紛紛,你方唱罷我來唱”,演出了“十六國”混戰的活劇。

位于呂梁山東部的汾陽、孝義一帶,則是對“離石胡”嚴加防堵。汾陽一帶有六壁城,《水經注》雲“南魏朝置六壁于其下,防離石諸胡,因為大鎮。”《汾州府志》述,府北十五裡有八門城,“劉淵遣将喬嵩攻西河,因築此城,城有八門”俗名羅城。有闆橋城,《郡國志》記“劉淵擊劉琨于此。”孝義市有偏城村,《孝義縣志》載,十六國時後趙離石侯以防西北諸胡築城于此。由此可見“離石胡”威風當時,史籍不虛。所有這一切以及後趙、大夏國等都與左國城有着深刻的淵源關系。當時的左國城在内遷胡人心目中成為中央聖地,其榜樣的力量甚至鼓舞了後世的元蒙和滿清統治者。

博古論今 || 方山左國城,同化與異化碰撞的完美見證(下)

今天,呂梁一帶還有許多當時胡兵征戰的遺迹。左國城城牆猶存,基本完好。左國城遺址就位于北川河中遊,今我省方山縣境内的南村。該城是在春秋時期的臯狼城遺址和漢代的臯狼縣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左國城遺址共有四座城池組成,坐落在黃土丘陵和四周陡峭的黃土崗上,形制特殊,平面布局在國内罕見。古城垣南、北、西環崗而築,東城垣沿山脊線而建。古城最外圍總周長9932米,古城遺址儲存尚好。

古城最早部分為戰國臯狼邑遺址,位于中部。城周長1280米,總面積0.064平方公裡。其中西北部分已成殘垣斷壁,東南夯土牆基儲存基本完好。在城内和夯土層中,曾出土部分先秦掏片、瓦片、青銅器皿等,這些都充分證明該城是春秋戰國時所築。

第二座城池是在臯狼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漢代臯狼縣城,城牆的夯土基礎儲存基本完整,城周長2135米,總面積0.31平方公裡。左國城則是在臯狼縣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内外兩城。内城周長3180米,總面積0.54平方公裡;外城周長4315米,總面積0.69平方公裡。沿外城牆周圍有馬面遺迹10處,儲存基本完整。該城的外圍防禦系統沿主通道共發現有城門遺址五座,其中兩座儲存基本完整。該城西臨北川河,城牆受洪水沖刷嚴重,依稀可辨,隻在西牆基留有原築石條;南臨界河,可遠望南川;北以土橋溝為天塹可巡視北川開闊地帶和東南下昔溝的地向,構成該城外圍的屏障。城東南角為全城的制高點,海拔1193.4米,夯土城牆高峻陡峭,端點處為一個十字型交叉,可俯瞰城内外各個角落,控制全城,是全城的指揮中心。左國城從臯狼邑始,至隋大業三年(607)良泉縣徙積翠山下,先後用了一千多年,廢棄至今1400多年。

左國城内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戰國、西漢和東漢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層。

左國城内城呈長方形,外城則随地形變化環抱内城。該城居高臨下,可謂城堅地險,從軍事地理和曆史地理的角度看,堪稱離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古代這裡北通岚代、南出平陽,向西可至陝北,往東可達太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向東進入雲頂山深處及龐泉溝一帶,至今仍是山西有名的大牧場,因而為遊牧民族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北川河從城西向東繞了個彎後向南流去

據光緒《永甯州志》述劉王晖山,上有“飲馬池”,曾是劉淵牧馬場,“今淵祠尚存”。吳城鎮上四皓村有劉淵行宮。盧城(今離石上樓橋村)為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築攻劉曜的城壘。馬頭山有劉琨廟,玉林山有石勒墓。直到一千多年後,這一帶三十多村還組織廟會,祭祀“石勒爺”。

左國城距今已有2500年曆史。儲存這樣完好的古城,獨特之布局及出土的珍貴文物弛名全省,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之都。2006年5月25日,左國城遺址由省級文保機關晉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五胡的内遷是在中原政府控制下進行的,而五胡的混戰則是民族沖突失控的悲劇。但站在曆史的田埂上你就會看到,五胡的漢化就像冰雪融化成春水一樣,其鮮活的生命之水漫過田垅地沿不斷地注入中原民族生存發展的原野,這種活水有效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血統方面的文明大融合,有力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活力。

今天的中國雖然沒有匈奴這個民族,但是他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統。世界各地的匈奴後裔及專家學者都在探讨南匈奴的去向,其實他們的首都就在離石左國城,他們的熱血流淌在你我的身體裡。這裡是陝北那個大夏國統萬城的祖庭,應當成為海内外匈奴後裔及北方各民族朝拜和瞻仰的聖地。

來源:三晉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