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年迷霧一朝告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密鑰原來在這裡!

作者:三棱心

《道德經》第25章既極為關鍵,又極具深度,因而難以輕易了解。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人對該章節的了解仍停留在文字表面,非常膚淺,甚至不客氣地說,有的專家學者也基本靠“蒙”,非常對不起九泉之下的先聖老子。

在本文中,我将以全新的視角,結合生動的圖文,對第25章進行全方位、深入的解讀。我深信,通過閱讀本文,讀者能夠迅速而深刻地把握這一章節的精髓。

【本文比較長,請讀者朋友耐心看完,保證你花費的時間是值得的。如果看完後有收獲,請關注并點贊,本人将持續輸出更多更好的圖文分享回報。】

千年迷霧一朝告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密鑰原來在這裡!

一、要了解第25章,就要先知道《道德經》是講什麼的?

《道德經》開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12個字就是《道德經》的主題思想——

宇宙自然的運作之道,是可以被人類認知和遵循的,而人類遵循自然之道而形成的社會實踐之道卻并非恒定;

宇宙自然的因果關系是可以被人類認知表達為一定的認知邏輯,而人類根據自然的因果關系表達出來的認知邏輯也并非恒定。

那些把這句話了解成“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夠命名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之類的解讀可以休矣!

這簡短的12個字裡,包含了6個重要的概念:

“道(①宇宙自然的運作之道)可道(②人類對宇宙自然運作之道進行探索和掌握的實踐活動),非常道(③人類探索并掌握了宇宙自然運作之道後,形成的認知和實踐之道);

名(④宇宙自然的運作之道中,天生自然的因果關系)可名(⑤人類能夠通過自己的認知和思維能力,将宇宙自然中天生的因果關系進行歸納和演繹,形成可供利用的認知邏輯,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非常名(⑥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認知邏輯是與時俱進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了解了以上《道德經》最重要的6個概念,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全書的主題脈絡——從第1章到第39章,重點圍繞“道可道,非常道”展開論述,是《道德經》的認識論、認知論;而從第41章到81章,重點圍繞“名可名,非常名”展開論述,是《道德經》的方法論、實踐論;而第40章是從認知論到實踐論的過渡章節。建議讀者閱讀我的另一篇文章《一條主線,一通全通——學習道德經不再糾結》,來加深對《道德經》主題脈絡的了解。

千年迷霧一朝告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密鑰原來在這裡!

《道德經》主題脈絡示意圖

二、第25章在《道德經》中的定位

找準章節定位,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章節的主題。下面是第25章在《道德經》中的定位示意圖:

千年迷霧一朝告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密鑰原來在這裡!

第1章至39章,是講“道可道,非常道”的,第41章至第81章,是講“名可名,非常名”的,第40章是整部《道德經》的轉折過渡章;而第25章,是前半部《道經》“道可道,非常道”的轉折過渡章——第25章之前,講的是“道可道”,即認知方法;第25章之後,講的是“非常道”,即認知的結果。有興趣的朋友按照這思路去梳理一下,看我講的有沒有道理?(當然,《道德經》的文字穿插性極強,大緻是這個脈絡,不可生搬硬套。)

知道了第25章的定位,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這一章講的就是【如何”道可道,非常道”】,我們隻要圍繞着這個主題來進行分析,就可以揭開文字背後的面紗。那麼,重頭戲終于來了——

三、一張圖,解鎖全章所有神秘莫測的概念

我根據第25章的文字,繪了一張示意圖,我相信,這張示意圖一定會讓不少朋友茅塞頓開——除非你鐵了心要抱着你的舊思想不放!

千年迷霧一朝告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密鑰原來在這裡!

下面我們把文字和示意圖結合起來,詳細分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前面我們已經講了,這一章的主題是“道可道,非常道”。那麼這第一句所描述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①”,即宇宙自然的運作之道,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永恒法則。

♥本句的難點是“先天地生”和“可以為天地母”,我們先把這兩句放下,等講完整個章節後再來了解。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一句講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可道”之“道②”。先給這個混成之物起個“名”,就叫做“道”,這個“道”指“道①”

那麼“強為之名曰大”是什麼意思呢?“強為之名曰大”中的“名”≠“吾不知其名”的“名”。“吾不知其名”的“名”就是指“名字”,和我們現在的用法是一樣的;而“強為之名曰大”的“名”指的是“名⑤和⑥”,意思是:我們人類并不知道這個叫做“道”的“混成之物”所有的因果邏輯關系,但我們還要正确地認知它,要長期與它打交道,怎麼辦,是以勉強地認為它的因果邏輯關系是“大”,包含了所有、一切、全部的因果邏輯關系。

是以,這句話是講“可道”的,即我們怎樣對“混成之物”産生認知的,并不是起個名字那麼簡單。傳統解讀說什麼相當于“劉備字玄德”,這樣解釋很膚淺,而且很荒唐!

♥本句的難點是一前一後兩個“名”,并非是一個意思——“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意思是給“混成之物”起個名就叫“道”;而“強為之名曰大”是在歸納、演繹“混成之物”的因果關系,對它産生認知邏輯,這個認知邏輯叫“大”。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經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大”是混成之物包容一切的因果關系,是人類對混成之物的“認知邏輯”。那麼,這麼“大”一個混成之物,我們怎樣去進一步可道、可名呢?“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9個字就是可道、可名的具體方法。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講過,“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最初的文字是“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參閱《三棱心·解道德經·第二五章:道法自然之春秋筆法》),這不就是大白話嗎:這麼“大”的混成之物,包含了世界寰宇——大曰寰,我們怎樣去可道、可名呢?那就去“德”呀——寰曰德,象盲人摸象那樣一點一點“德(得)”,慢慢地對它産生認知,形成我們人類自己的認知邏輯。那麼怎樣去“得(德)”呢——德曰反,以我們的認知思維能力對混成之物進行“反(饋)”,一代接一代積累,不就把“道可道,名可名”落到實處了嗎?

♥本句的難點是文字,在流傳過程中被改動,以緻于我們無所适從。但從更早版本流傳下來的“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來了解,就一目了然。但即使如此,也不應該把這句話了解成什麼“道的運動狀态”,這樣了解就是望文生義、生搬硬套。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我們人類在對混成之物“道①”這個認知對象,慢慢地回報、慢慢地獲得的曆史長河中(可道之道②)中,慢慢形成了無數的“道”(非常道之道③),而在這些無數的“道③”中,有四個都有“大”的屬性,即大道、天道、道地、人道,這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四個包容萬象的“認知邏輯系統”,簡稱為:道、天、地、人。

♥本句的難點是對“道、天、地、人”的了解,這“域中四大”并非是實在物,而是從“混成之物”中可道、可名出來的四大認知邏輯。這一點,我們單從文字表面的邏輯勾連就能推導出來,并不需要多費口舌進行辯論和辯解。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以上四句話環環相扣、渾然一體、邏輯嚴密,揭示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這個章節主題躍然紙上、顯而易見、一目了然。而傳統的解讀隻能用支離破碎、前言不搭後語來形容。我們可以從下列圖表中加深體會:

千年迷霧一朝告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密鑰原來在這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句在本章中起到的作用:一是進一步描述人類認知宇宙自然而形成的“四大邏輯系統”的主次關系;二是承上啟下,相當于是第26章至第39章的一個總綱領,而第26章至第39章論述的正是各種各樣的“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揭示的道理是:人類在建構社會文明邏輯(人之道)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對生存環境的認知邏輯(地之道);在建構對生存環境的認知邏輯時,首先要考慮對宇宙體系的認知邏輯(天之道);在建構對宇宙體系的認知邏輯時,首先要考慮最本源的“大道”,而大道的法則就是自然。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解決開頭的遺留問題,那就是“先天地生”和“可以為天地母”應該怎樣了解?如果讀者朋友真正閱讀了以上的分析,我覺得起初可能不了解的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從示意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從有物混成的“自然運作之道”,到“人類社會的治理實踐之道”,是一個“道可道,非常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産生了“非常道”中的四大邏輯系統:道、天、地、人。那麼“混成之物”和“天、地”是什麼關系呢?“天、地”是人類的“認知邏輯”,這些“認知邏輯”正是從“混成之物”中通過“道可道、名可名”而“生”的,它們難道不是地道地道的“母子關系”嗎?

聲明:如果覺得本人所講有一定道理,請轉載并廣為傳播。本人觀點不設定版權,可根據個人需要随便引用。本人歡迎有理有據的探讨、批評和反駁,不太喜歡諸如“離題萬裡”“脫離本義”“氣死老子”之類毫無建設性的武斷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