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質生産力的新時代意蘊

作者:圳論

文丨辛鳴

提要:發展新質生産力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創新,更是對當代中國實作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戰略創新。深刻領悟新質生産力的新時代意蘊,對于我們順應新時代科技進步引領世界大變局,貫徹新發展理念進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

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義不僅在于“新”,更在于“質”。是與傳統生産力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甚至全然不同的一種新生産力形态。這樣的新生産力形态将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更加主動、更加自信。

新質生産力的新時代意蘊

新質生産力從根本上講是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上,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圖為大鵬新區海雲天産業園。深圳特區報記者 程海昆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發展新質生産力作出進一步訓示,強調“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新質生産力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提出的新概念新論斷。一經提出迅速在中國社會引發強烈反響,并且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要求和政策指向。發展新質生産力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理論創新,更是對當代中國實作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戰略創新。深刻領悟新質生産力的新時代意蘊,對于我們順應新時代科技進步引領世界大變局,貫徹新發展理念進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

順應21世紀科技革命的深刻洞察

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正在開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産業新業态,資訊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帶動了以綠色、智能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大資料、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同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互相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鍊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産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使社會生産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

人類社會生産力的形态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呈現出嶄新形态。新質生産力從根本上講是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上,以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為基本形态的生産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使得社會生産力極大提高,勞動生産率更大飛躍。是以,以前瞻性、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堅持目标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使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客觀要求。

新質生産力以自立自強為保障。科技創新的經濟模式和理想狀态是廣泛而深入、通暢而便捷的全球性合作,但是在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中,這樣的交流合作往往是有限的、不穩定的甚至不可能的。近些年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社會在晶片及其他高科技領域“卡脖子”就是印證。習近平總書記以網際網路企業為例指出,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鍊的“命門”掌握在别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别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産力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颠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超前部署、集中攻關,搞出“殺手锏”技術,實作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實作科技水準從跟跑并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當然,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而是更加堅持開放創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與世界合作共赢,共同進步。

新質生産力以創新為靈魂。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會面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制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綱要,制定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明确近期、中期、遠期目标,遵循技術規律,分梯次、分門類、分階段推進,咬定青山不放松。我們要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鍊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奠定堅實基礎。

引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清醒研判

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世界大變局最鮮明的特點是國際格局和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20世紀以來的世界基本格局是以美國及其盟國主導的“中心—邊緣”霸權格局,在整體上形成絕對壟斷地位、壓倒性優勢,以至于其他上百個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往往處于被動乃至依附狀态。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開發中國家快速崛起,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的地位開始走弱。雖然絕對力量對比還是發達國家強,但是綜合考量或者用經濟學一個概念,新興國家力量的邊際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很多守成國家,世界力量發展格局不再是一邊倒,開始呈現出相對均衡的态勢,甚至東升西降的态勢越來越明顯。現在越演越烈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充分說明既有的世界秩序與世界格局越來越難以為繼。

推動世界變革背後的力量是生産力的變革。生産力的變革必然引起生産方式的變革,生産方式的變革必然會帶來社會形态的變化。手推磨造就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形态,蒸汽磨産生以工業為主的社會形态。對生産力形态的掌握與運用将重塑世界經濟結構、經濟格局乃至政治版圖,深刻影響着各國力量的消長興衰。21世紀以前的世界是西方國家利用對傳統工業生産力的掌握而主導世界。那麼21世紀哪個國家在以數字化、人工智能為特征的新質生産力方面拔得頭籌,将會直接奠定在世界百年變局中的主導地位。

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持續發展,大陸已經基本形成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人口結構和發展态勢,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其中,中職、高職學校每年為國家培養約1000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2020年,大陸科技工作者總數達9100萬人,全時研發人員總量3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工程師數量占全球的1/4。據《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大陸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2023年,大陸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萬億元,與國内生産總值之比達2.64%,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增長9.3%。這一名額穩居世界前列。所有這一切為發展新質生産力赢得大國間競争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自覺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想當然,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發展規律。發展新質生産力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社會從“發展起來前”到 “發展起來後”,從大國邁向強國的發展階段對發展規律的科學遵循;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世界經濟低迷乏力背景下對發展規律的自覺運用。

新質生産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征,以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為基本形态的生産力。堅持新發展理念,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抓手,切實推動科技創新從研發向産業、企業轉化,用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為新質生産力提供廣闊舞台,新質生産力就會從理論生産力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随着大陸進入新發展階段,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已不可持續,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任務刻不容緩。現在,大陸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需要新質生産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社會發展面臨人口老齡化、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戰,需要依靠新質生産力實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态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新質生産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國防安全等風險壓力不斷增加,需要依靠新質生産力保障國家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要在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後,适應高品質、高效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需要,加快勞動力數量紅利到品質紅利的轉換。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數量的增長,必須轉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通過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發展新質生産力開辟道路。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我們要不斷優化産業結構、産品結構和市場主體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建構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努力形成創新驅動為主、擴大内需為主、現代産業為主的發展新格局。

轉變發展方式必然要求與傳統發展方式徹底決裂,決不能讓傳統發展方式繼續消耗發展資源,擠占發展空間。但是不要把傳統發展方式與傳統産業簡單畫等号。新的發展方式必然要以新産業為中心、為支點,但是培育新産業并不是完全否定傳統産業,也不能完全否定傳統産業,而是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更新改造,提升價值創造能力,進而提升大陸傳統産業在全球産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争力。是以,不論是新産業還是傳統産業,都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産業鍊,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保證産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主動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走出了一條新道路,更創造了一種新文明。新道路、新文明同樣需要新生産力形态的支援、保障與推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義不僅在于“新”,更在于“質”。是與傳統生産力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甚至全然不同的一種新生産力形态。這樣的新生産力形态将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更加主動、更加自信。

新質生産力保障發展權利的公平正義。中國式現代化把共同富裕作為内在要求,緻力于全體人民共同實作現代化;把共建共享共赢作為基本理念,緻力于世界各國都能搭乘中國式現代化的“順風車”。這不僅是社會制度優越性使然,新質生産力的新空間、新資源、新動能更是提供了強大動力。

新質生産力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西方現代化以征服自然程度為衡量現代化水準的背後同樣是傳統生産力的制約,把勞動對象置于發展主體的對立面。發展新質生産力使得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主客體二進制對立的西方文明困境,實作在生産力充分發達基礎上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新質生産力推動發展主體的現實解放。人作為勞動者是生産力中能動的要素。新質生産力水準依賴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提高,又反過來推動勞動者在本質意義上的解放。傳統生産力背景下的現代化把手段異化為目的,什麼是人最可寶貴的,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什麼是自我的實作等等本來極其鮮活豐富的内涵,被固化在狹隘的資本邏輯下而“心為物役”。建立在新質生産力基礎上的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現代化旨歸,為真正實作人的解放創造出豐富的現實物質條件。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深圳特區報《理論周刊》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