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屏觀察|“我抑郁了”成口頭禅,你是“口嗨”還是真的抑郁了?

作者:開屏新聞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産權歸【開屏新聞】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喂,您好,有什麼能幫到您嗎?”在昆明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心理熱線部辦公區内,李一(化名)和3名同僚平均每天要接到30個有心理困擾或心理疾病人員的電話,每到夜深人靜,便是接線的高峰期,她們24小時輪守在心理幹預服務熱線電話前,生怕錯過任何一次求助……

據《2023年國民抑郁症藍皮書》報告顯示,目前大陸患抑郁症人數達9500萬人,呈逐年遞增趨勢,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郁症。近年來,全國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多,因抑郁症導緻的悲劇頻發。

開屏觀察|“我抑郁了”成口頭禅,你是“口嗨”還是真的抑郁了?

近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在昆明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了解到,2023年全年,該中心接到近8000名抑郁症患者來電,相比2022年5000多名增加了2000多名,其中,高危患者(即來電患者将實施自殺或正在實施自殺)來電有60多名,相比2022年增加了2倍多。

那麼,抑郁症真的是簡單的矯情或心情不好嗎?人們常把“我抑郁了”挂在嘴邊,這到底是“口嗨”還是真的抑郁了?導緻抑郁症的原因有哪些?抑郁症該如何治療?帶着諸多問題,記者來到該中心,采訪到幹預中心現場心理危機幹預專家周莉博士。

【解讀】

就診人群呈現出低齡化趨勢

“今年中心心理熱線部接電量和門診的接診量都在暴增,光上午就需要接診30多個病人,診室門口可以說一直在排長隊。從年齡看,就診人群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并且兒童青少年抑郁症這方面,多伴有一些自殘、自殺的行為,科室接診過最小的患者是一名7歲的孩子。”周莉介紹,從性别來看,女性患者就診幾率高,主要是由于傳統觀念導緻,很多抑郁症患者病恥感很強,不願意就診,更不願意前往精神病專科醫院就診,因為在專科醫院就診容易被人貼上“精神病”的标簽。

開屏觀察|“我抑郁了”成口頭禅,你是“口嗨”還是真的抑郁了?

周莉告訴記者,針對兒童青少年抑郁症,中心會定期開設一些針對兒童青少年的精神衛生網絡課程,青少年科每周有相關的父母課堂。據《2022年國民抑郁症藍皮書》顯示,大陸18歲以下抑郁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體中,50%的抑郁症患者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郁休學。

“如果孩子出現了以心情低落為主,表現為郁郁寡歡,高興不起來、興奮不起來,像缺乏内在動力一樣;思維遲緩,不能很好地思考問題,而且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思維情感和意志行為處于一種低下狀态,每天睡眠時間充足但還是很累或者經常失眠;自我評價毫無價值;拒絕有趣的事情;比平時哭泣的頻率更高;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等情況,就要提高警惕,”周莉說,作為父母,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的時候需要心理醫生的介入。同時,父母要給孩子營造融洽、溫暖的家庭氛圍,以積極健康的方式多陪伴孩子,拒絕“冷暴力”。

看到這個畫面

醫生知道他内心是絕望的

在周莉接診的案例中,有一個19歲男孩讓她印象深刻。“由于嚴重的抑郁症,他上了幾個月大學就被遣送回來,當時有嚴重的自殘傾向,曾用小刀劃手導緻肌腱斷裂,在‘繪畫治療’中,他曾畫了一幅畫,畫面是‘一個孤獨的男孩背對着坐在懸崖邊上,旁邊有一棵完全枯萎的老樹,遠方太陽即将落山……’當時看到這個畫面,醫生知道這個孩子内心是絕望的。”周莉說,後來通過深入了解得知,發現孩子背後有很多家庭問題,其中包括父母關系不好、常年缺失父親陪伴,存在家庭冷暴力等問題。後來,經過積極地治療,男孩狀況明顯好轉。

“曾經有一次義診,一個媽媽帶着15歲的女兒前來看病,因為害怕被媽媽看見自己痛苦的樣子,要求單獨進入病房後。她跟醫生坦白已經病了很久,已經開始有無法控制的自殘行為,包括用刀劃手臂、劃大腿,但不敢跟媽媽說。孩子曾經成績非常好,也非常懂事,因為生病導緻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績一落千丈,便一度陷入自責和痛苦之中,她認為生病增加了媽媽的負擔,孩子的自我評價非常低,但她同時也非常想好起來,就可以幫媽媽一起照顧弟弟。”周莉告訴記者,在給孩子媽媽寫了病情告知書,并告知孩子情況非常嚴重,已經出現了非自殺性自傷,肯定要到醫院治療,希望媽媽參與到孩子的治療過程中後,孩子媽媽的情緒當場就崩潰了,在義診的地方歇斯底裡地尖叫,并一直語言攻擊從業人員。這時,本來情緒已經穩定的孩子又哭了起來,整個身體蜷縮成一小團,不停地小聲地跟醫生道歉,後來媽媽就帶着孩子離開了,再沒來醫院就診。

當時,整個義診團隊都陷入深深的無力感,大家都沉默了很久。後來得知,孩子的媽媽離過兩次婚,再婚後又獨自帶着弟弟,其外公外婆也離了婚,并且平時基本不管孩子的媽媽。

抑郁症不是“做作”“矯情”

或“抗壓能力差”

聊起抑郁症,大家對它并不陌生,不少人認為,抑郁症不是病,而是做作、矯情、抗壓能力差,不需治療,但真相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抑郁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它可能導緻持續的、嚴重的情緒低落,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抑郁症通常表現為持續2個周以上出現快感缺失、興趣缺乏、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極端行為的想法,通常需要專業的醫療幹預和治療。”周莉認為,這種病就像是大腦得了“重感冒”,需要患者正确認識、積極面對,才能走出陰霾,重獲心靈陽光。

據了解,全世界有超過3.5億人受抑郁症困擾,但很多患者患病而不自知,或有強烈的病恥感,根本不願意接受專業診療,甚至有患者家屬阻撓患者去醫院治病。“在傳統的觀念裡,人們認為抑郁症病人就是瘋子,這種想法非常狹隘,也正是抑郁症的污蔑化加劇了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緒和就診意願。”周莉說,患者及親屬要正确看待抑郁症,首先要願意承認、接受抑郁症是一種可防可治的心理疾病,才能減少病恥感,積極主動接受治療和心理幹預。

周莉介紹,抑郁症的症狀較多,典型症狀可分為情感症狀、認知症狀和軀體症狀三類。情感症狀的表現主要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或快感缺失。情緒低落主要表現為患者會在每天大部分時間出現情緒低落,一般不随環境變化而變化,不能從日常從事的活動中獲得樂趣。認知症狀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收集資訊能力減退、對自我和周圍環境不關心等。嚴重時會産生“三無症狀”,即無用、無助和無望及自責、自罪或自殺的“三自症狀”。軀體症狀的表現主要為睡眠障礙、飲食及體重障礙、精力喪失以及其他非特異性軀體症狀。會出現入睡困難、睡眠輕淺、睡眠感缺失、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頭痛、背痛等軀體疼痛的表現。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患抑郁症?周莉說,抑郁症的成因非常複雜,基因、成長環境、應激事件等多個因素互相交織并共同作用在某一個節點上,就會觸發這場大腦的“重感冒”。

“目前公認的觀點是,遺傳、神經生化和心理社會等因素對此病的發生均有明顯影響。從臨床經驗來看,抑郁症還和個人的家庭教育、成長經曆有關。”周莉介紹,比如一些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冷暴力或者虐待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此外,一些創傷性事件,比如天災人禍、親人離世、伴侶出軌等,也會引發抑郁症。

【對話】

你是“口嗨”還是真的抑郁了?

記者: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常聽到人說“我抑郁了”,如何區分抑郁狀态和抑郁症?

周莉:首先,需要明确什麼是抑郁狀态和抑郁症。抑郁狀态是一種短暫的情緒低落狀态,通常由于生活中壓力、挫折或不幸事件引起。這種情緒狀态可能表現為悲傷、失望、焦慮、易怒等,但通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而抑郁症則是一種更為嚴重的情緒障礙,它持續時間可能是數月或更長時間,可能導緻持續的、嚴重的情緒低落,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抑郁症患者可能會感到失去興趣、無助、無望、自責等,還可能伴有身體上的症狀,如失眠、食欲不振、疲勞等,甚至出現極端行為的想法,通常需要專業的醫療幹預和治療。

抑郁狀态通常在适當調整生活方式或尋求心理支援後會逐漸緩解,而抑郁症則需要專業的醫療幹預和治療才能有效緩解。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感到自己隻是暫時性的情緒低落,可能隻是處于抑郁狀态,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尋求心理安慰來緩解,但如果感到自己持續性地情緒低落,并伴随着其他症狀,那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現,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幹預和治療。切記,及早發現和治療抑郁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能對你的生活産生深遠影響。

親友應多陪伴、多傾聽、多鼓勵

記者:抑郁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周莉:目前主流的抑郁症治療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實體治療”的綜合幹預方法,經過抗抑郁的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狀會緩解。症狀緩解後就應當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态度,找到能夠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活動和愛好,并積極參與。此外,發現疾病要盡早治療,避免一些軀體疾病的發生,還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定期複查、體檢,都有助于預防、治療抑郁症。

值得呼籲的是,如果身邊有患抑郁症的親友,不能戴着有色的眼鏡去看他們,可以多陪伴、多傾聽、多鼓勵他們,帶他們多運動,多參與一些積極、健康的活動,同時要積極地建議、開誠布公地讨論和了解抑郁症這種疾病,共同學習相關知識,陪他們一同前往專業的醫院就診。

精神科醫生也需心理咨詢師

記者:作為精神科醫生,你們的壓力來自哪裡?

周莉:近年來,抑郁症患者在持續增加,2022年,幹預中心熱線接到5000多名患者求助電話,2023年增加至近8000名患者來電,看目前門診的排隊趨勢,患者在暴增,其實兩年前門診就已經非常飽和了,科室醫生根本看不完,甚至挂不到号。

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有差異,我們需要去深挖每種情緒産生背後的根本原因,我半天最多時候接診30多位,少的時候也有20位,即便是時間比較充裕的情況,平均每個來診者隻有9分鐘,其實是不夠的。如果患者是和家長一起來的,一次接診可能得花上半個多小時。很多患者都在抱怨,為什麼挂三點鐘的号,卻到了五點也沒能排到隊。

精神科醫生每天都在接受負面情緒,甚至有患者對醫生進行語言攻擊,這類壓力還是能承受的,畢竟從業近20年,有了心理準備。我們的焦慮在于市民對于抑郁症的了解還是不夠,接診後遇到類似孩子本身很想看病,父母因為病恥感不讓孩子看病的無力感。

不瞞你說,我們精神科醫生也在定期做一些心理咨詢,緩解一下工作中帶來的壓力,有點類似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

【講述】

人生應該順其自然

不要過度追求完美主義

古先生(化名)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和自身的努力,成功走出抑郁症陰霾,以下是來自古先生的自述。

在2015年年中到2016年年底,長達一年半的時間,由于做生意導緻壓力太大,最終我抑郁了,醫生診斷為焦慮症導緻的中度抑郁症。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持續了長達一個月的時間,一秒鐘都沒有睡着過,很長一段時間24小時頭皮發麻,一到晚上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能哭上幾個小時,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不想社交,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究其原因,我的壓力來自多方面,生意壓力大是其一,其二是擔心自己的身體,因為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患病了,醫生說父親的胃裡長了個東西,讓觀察治療,後來由于老家在農村,父輩的觀念又比較傳統,身體沒有不适便沒有就醫,于是擔心父親身體這個心結便在我幼小的心裡紮下了種子,導緻我20多歲的時候就出現了因為過度焦慮自己身體,最終導緻抑郁症。

我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的親人因為牙龈癌去世了,那會剛好趕上我牙齒也不舒服,我就嚴重懷疑自己得了牙龈癌,便立刻前往醫院就診,醫生告知我,牙齒隻有一些很常見的小問題,當時我信了,第二天又開始懷疑,于是又去醫院就診,這樣重複看牙齒的行為持續了十多天,最終才算放心。

回顧我的病史,我覺得還是由于太追求完美、太愛鑽牛角尖導緻的吧,好在我一直沒有放棄希望,加之親人的了解和陪伴,最終我通過按時服藥、跑步、看書、旅遊等方式讓自己走出心理陰霾。

自2016年病情基本穩定後,偶爾也會複發,但複發時間較短,有時候幾周,有時候幾天,但都是通過自我激勵的方式去治愈。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李賽 杜帆 攝影報道

一審 楊茜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袁熙

主編 何曉宇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