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才“雙選”,火箭軍工程大學激活教研一池春水碩果頻出!

作者:中國火箭軍

月華如練,夜幕拂去一天的喧嘩,美麗的校園在路燈的輝映下愈顯靜谧。

與往常一樣,火箭軍工程大學基礎部一間辦公室的燈光又亮到了深夜。該部機械教研室副教授李豔嬌埋頭在擺滿了各種資料的辦公桌前,撰寫某重點課題階段性進展材料。

教研室走廊兩側懸挂着教員們的研究成果簡介,李豔嬌的成果格外亮眼——近3年來,僅被授權的國家專利就達11項。

作為一名《工程圖學》基礎課教員,科研成果緣何如此豐碩?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個人前期的積累,更離不開團隊的幫帶扶持。”李豔嬌感慨地說。

兩年前,該校開展首屆青年人才與科研團隊“雙選會”,李豔嬌正式加入該校某科研團隊。

集智者勝,聚力者強。此前,李豔嬌研究的某重點課題遇到挫折,一度失去信心,加入團隊後,團隊骨幹王學仁副教授與她一起分析存在的問題,結合她的研究基礎,重新挖掘創新點,還安排團隊成員王沿朝、朱昭君兩位博士協助她一起攻關,該項目終于取得關鍵進展。

從單打獨鬥到協作攻關。這樣的“雙選會”在該校已成功舉辦了兩屆,一批基礎學科青年教員加入了心儀的科研團隊。

第三屆“雙選會”舉辦在即,該校基礎部上司又一次發起動員:“要想盡快把自己的基礎研究轉化到工程技術創新中,實作高效融合、雙向拉動,那就報名參加‘雙選會’吧!”

呼應“雙向”之需——

一場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雙向奔赴

李豔嬌的科研故事,要從博士畢業時說起。

那年,李豔嬌從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專業博士畢業後,回到火箭軍工程大學基礎部繼續從事基礎課教學,但她又不想隻搞教學工作而中斷自己的研究。

“好比做飯沒有鍋。”李豔嬌說,回到學校後,沒有實驗場所是她遇到的首個難題。有時,她不得不回到西安交大導師的實驗室,和師弟師妹“搶”着做實驗。

“我們主要是承擔學校科學文化、工程基礎類的教學任務。”據該校基礎部上司介紹,因為部裡沒有學科,僅有一個基礎實驗室,但像李豔嬌這樣搞材料研究的,不能沒有實驗場所。

人才“雙選”,火箭軍工程大學激活教研一池春水碩果頻出!

時任的部、室上司了解到李豔嬌實際需求後,專門在某實驗室“騰”出一片區域供她做實驗,但也隻能開展有限的實驗。

在該部,像李豔嬌這樣有着“科研夢”的基礎課教員還不少,他們有的私下聯系校内科研團隊,有的則通過進博士後流動站的方式加入科研團隊。

2022年3月,該校組織召開科研創新思想大讨論,這一現象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随着讨論的深入,大家還發現,學校相繼組建了20多個科研團隊。随着科研創新換擋提速和研究所學生招生規模的減少,這些團隊又急需要人手。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是武器裝備發展的原動力。”國家教學名師胡昌華教授是該校某科研團隊的負責人,他在讨論中談道:“一方面,研究領域在不斷拓展,大家手頭有很多科研項目;另一方面,團隊人員少,人才缺口很大,迫切需要補充新鮮血液。”

基層有所盼,機關立即辦。幾個月後,一場打通機關間壁壘的首屆青年人才與科研團隊“雙選會”召開,大家的期盼成了真。

加入專業科研團隊後,李豔嬌除了能利用團隊的實驗室,還可以到團隊合作的其他機關進行實驗,實驗條件和環境發生根本性轉變。

與軟硬體條件的改善相比,令李豔嬌更為欣喜的是找到了一群有着共同話題的夥伴。她告訴記者:“一個人的眼光、眼界畢竟有限,過去在課題研究上走了不少彎路。”

有了團隊的幫助,李豔嬌結合自己研究的材料,很快在武器裝備上找到工程應用的結合點和發力點,她的科研工作也步入了“快車道”。

李豔嬌并非個例,該校基礎部計算機教研室副教授馬曉丹加入科研團隊後,也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她2012年入職,先後鑽研過測試,研究過開發,也在前沿技術上下過功夫,但都是“蜻蜓點水”,成果并不豐富。

人才“雙選”,火箭軍工程大學激活教研一池春水碩果頻出!

2022年“雙選會”上,馬曉丹加入該校某科研團隊,通過雙方的溝通和結合部隊建設實際需求,她及時調整了研究方向。去年,她因教學科研成果豐碩,成功晉升為副教授。

“這是一場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雙向奔赴。”據該校科研學術處上司介紹,近年來,學校持續為青年教員成長成才、科研創新提供平台和機會,為科研團隊建設發展、技術攻關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和條件,面向重點領域孵化一批基礎性、前瞻性的科研項目。

深化“雙選”之舉——

推動教研為部隊服務、向實戰聚焦

硝煙彌漫處,資料采集時。

前不久,火箭軍某部一場以方案計劃推講、重難點問題推研、典型場景推演為主題的“三推”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某系統為作戰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節省了大量時間,受到各方關注。

該校某科研團隊成員、基礎部教員劉鑫便是此輔助系統的設計研制成員之一。

人才“雙選”,火箭軍工程大學激活教研一池春水碩果頻出!

2019年,劉鑫成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員。擅長工程應用的劉鑫,加入科研團隊的初衷就是想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部隊“落地開花”,更好地為戰服務。

采訪期間,劉鑫的電話響起,團隊負責人姚俊萍教授邀請她一同去某基層機關出差。作為基礎課教員,劉鑫下部隊的機會不多,加入科研團隊後,她常常有機會跟随團隊到部隊調研,了解部隊急需。

“采集同一個資料,有的記錄是8點,有的記錄是20點,如果不校正,對資料的分析和判斷是有影響的。”一次,劉鑫發現某部隊在訓練資料采集整編、存儲管理及分析挖掘等方面缺乏體系化的工具手段。

帶着這個問題回到學校後,劉鑫發揮專業優勢和工程應用實際,在摸清資料資源底數、建立資料需求清單基礎上,和團隊成員一起成功研制了分析系統,并根據需要不斷更新改造,提升了演訓資料“采、存、用”的效率和效果。

“教員同志,授課完畢,請訓示!”去年秋季學期,聽着課代表铿锵有力的報告詞,講師李傳揚長舒一口氣:“終于圓滿完成授課任務了!”

人才“雙選”,火箭軍工程大學激活教研一池春水碩果頻出!

去年6月,李傳揚因科研成績突出,由大學基礎部調到大學某實驗室,研究方向由原來的純機械領域,“跨界”到裝備數字化及智能控制領域。

那時,恰好團隊負責的《智能優化計算及控制應用》研究所學生課程已具備開課條件,室上司專門找到李傳揚,希望他能講授此門課。

“接還是不接?”那段時間的晚上,李傳揚常常輾轉反側。

接,自己還是該領域的“小白”,意味着要“先當學生後當老師”。

不接,這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也是開展實戰應用的前提,掌握好這些理論基礎,才能更好地服務部隊作戰。

室上司看出李傳揚的顧慮,給他打氣道:“你通過‘雙選會’加入科研團隊,不就是想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作戰需求靠攏、服務備戰打仗嗎?這門課是你開展軍事智能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如果有什麼困難,我們團隊可以幫你一起‘闖關’。”

有了團隊這個堅強後盾,李傳揚充滿信心地接下這門課。視訊資料學習、程式設計調試算法……他開始“瘋狂的充電模式”,常常學習備課到淩晨。

李傳揚學到的不僅是新知識,更感受到了交叉學科的魅力。結課時,李傳揚在課程總結時這樣寫道:“通過智能算法能把機械和控制兩者融合起來,在未來戰場大有可為。”

實作“雙赢”之局——

引發“教研一體、教學相長”連鎖效應

“号手就位!”那年3月,一場飛彈實裝操作訓練在該校展開。

發射架下,該校基礎部講師王沿朝駐足良久。一套流程下來,看着眼前的飛彈一點點“揚頭起豎”,王沿朝激動不已,這不正是自己苦苦尋找的“三鉸點受力”嗎?

人才“雙選”,火箭軍工程大學激活教研一池春水碩果頻出!

為了備好《理論力學》這門課,王沿朝正為找不到合适的軍事案例而犯愁。回到辦公室後,王沿朝立即打開“物體系統的受力分析”這一章節課件,對教學案例進行重新修改替換。

“每個人都要撰寫與飛彈武器裝備緊密相關的軍事應用案例。”該校基礎部上司介紹,之是以這樣做,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基礎課更有軍味、戰味,“雙選會”恰好為我們的教員創造了接近、熟悉武器裝備的機會。

“剪叉式升降機受力分析”“飛輪儲能的動力學分析”……王沿朝第一個完成了案例撰寫。他說,參與科研團隊的學術交流與探讨,不僅在學術上引發“頭腦風暴”,也激發了教學的靈感和火花。

無獨有偶。一堂《計算機原理》課上,馬曉丹自信滿滿地走上講台:“現在是用資料說話的時代,但如何提高決策的即時性和科學性?”

馬曉丹望着台下一雙雙渴望的眼神,回想自己初登講台時,就因為不了解基層部隊而略感底氣不足。

從課堂到部隊,再從部隊到課堂,馬曉丹不斷成長。如今,她将剛剛從部隊采集回來的第一手資料投屏在大螢幕上,從大資料關聯分析講到可視化,再講到計算機仿真技術手段,讓學員對資料流和指揮決策流有了更直覺、深入的認識。

人才“雙選”,火箭軍工程大學激活教研一池春水碩果頻出!

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該校基礎部實體教研室講師王瑩瑩加入的是該校常新龍教授領銜的某檢測評價科研團隊,她把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融入其中,并将研究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實作了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入職不到兩年,她的研究課題《某三維動力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雙選”更是“雙赢”。前不久,該校組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輔導授課,場場人員爆滿。今年已送出上報130多個基金項目,比去年增加了60餘項。該校上司欣喜地說:“如今,基礎研究有導向、有抓手,應用研究有積累、有創新,‘教研一體、教學相長’的連鎖效應不斷發生。”

作者:鐘福明

攝影:羅顯廷、白祖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