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作者:科普中國

徐冠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本文以與周光召先生30餘年共事過程中的重要時刻為脈絡,重溫先生的獨特人格魅力,以及先生對國家科技事業的赤子之情。從感歎先生的精神為時代樹立了豐碑,到高度肯定先生為“兩彈一星”、國家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發展等作出的曆史性貢獻;從重讀先生的“科學精神七要點”,到引申出先生及筆者本人畢生都在恪守的科學精神。筆者和先生始終認為學術民主和自由争鳴是繁榮科學的唯一途徑,學術寬容是唯物的科學态度,青年人才的成長是國家發展的未來,科學道德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内涵。筆者也寄希望通過全面感受光召先生的科學光芒,進而為大陸科學技術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尋求到啟迪的力量。

2011年11月15日,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天。在北京會議中心,我主持的“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會議上,周光召先生作了關于“973計劃”任務的總結講話。講話剛剛結束,先生突發腦出血,昏倒在我身旁。雖然及時送往醫院,但經過3次大出血和2次大手術,他再也沒能康複過來,再也不能回到他熱愛并奮鬥一生的科學事業上來。每每想起這一幕,我内心總是百感交集,心情久久無法平靜。光召先生把他一生都獻給了祖國和科學,為大陸科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了居功至偉的貢獻。

今天以此文恭賀先生九十五華誕,感念先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我感到十分重要且意義非凡。2019年1月,尊敬的于敏先生離開我們後,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位科學家中,目前健在的僅有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3位科學家,而核武器研發領域隻有周光召先生。老一輩科學家有太多寶貴的思想和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提煉。我想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好的告慰是奮進,我們隻有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上司下,将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才能推動大陸科學事業取得更大突破、更好發展。

我和先生相識30餘年,事業上他是我的引路人,工作中他是我的前輩上司(圖1)。多年來,在工作上、學術上,先生給予了我非常多的幫助。先生已經卧病近13年了,這些年每每去看望先生,仿佛總是浮現起他真誠的笑容和和藹的臉龐,總能給我鼓舞和力量。先生求真的學術精神、剛正的學者風骨、嚴謹的治學風格、平和的人生态度,始終無聲地激勵着我,令我受益匪淺。今天,借此機會,我想用7點感想來表達我對先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了解,以及我對先生的感情。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圖1 為 周光召先生在筆者家中。

1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光召先生的精神為時代樹立了豐碑

自1840年起,中國就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内憂外患、民不聊生。從鴉片戰争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遭受的外來侵略超過470次;在1840—1905年的65年間,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高達745項。立志讓中國成為一個不再受人欺辱的強國,是無數仁人志士和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追尋的夢想。“五四運動”覺醒的人們高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旗幟,相信科學是社會進化的階梯。光召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苦難的歲月造就了他堅定不移的愛國精神,心系天下的寬廣胸懷,以及自強不息的個性品格。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舊中國留下的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可以說,新中國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開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1957年春天,響應黨的号召,光召先生帶着“向科學進軍”的使命,前往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從事粒子實體的研究。光召先生十分珍惜國家給予的寶貴機會,埋頭苦學,4年間2次獲得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獎金,發表了33篇論文,取得了令當時世界兩大陣營美國和蘇聯都連聲贊歎的矚目成就。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協定,拒絕援助大陸研制原子彈;1960年7月,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帶走了圖紙和資料。光召先生獲悉後,義憤填膺,強烈要求回國從事原子彈研究。他在緻時任二機部部長的決心書中寫道:“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我願意放棄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改行從事國家急需的工作,我們随時聽從祖國的召喚!”

就是在這樣堅定信念的激勵下,1961年,光召先生回到了祖國,作為大陸核武器科技事業開創者之一,在中國工程實體研究院一幹就是19年,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祖國核武器事業,為大陸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随後又在推動“863”計劃和“973”計劃、籌建中國工程院、推進中國科學院學部制度化、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設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推動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等一系列重大工作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人物。數十年來,無論是在哪個崗位、從事哪項工作,光召先生始終首先想到的是祖國和人民,他用他那拳拳赤子之心為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殚精竭慮、鞠躬盡瘁,回報祖國的培養和人民的養育。今年是光召先生九十五歲華誕,恰逢“五四運動”105周年,新中國成立75周年,光召先生用他的精神和奉獻證明他不愧為時代楷模、科學泰鬥、人民功臣。

2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科學精神七要點”是先生深刻的哲學思考

周光召先生對科學事業近75年不懈的求索和思考,使他對科學精神内涵有着更為深刻的了解。20世紀90年代,他曾提出科學精神就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歸納為7個要點(以下簡稱“科學精神七要點”)。

1. 客觀唯實、追求真理是科學精神的首要要求。

2. 世界的發展,變化無窮盡,是以認識任務無窮盡,不斷求知是科學精神的要求。

3. 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不把偶然性當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體。不輕易相信沒有在嚴密方法下經過反複實驗證明和嚴格科學推理的所謂“新發現”。科學的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組成部分。

4. 具體的真理都是相對真理,是可以突破的,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5. 新發現的真理必須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創新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繼承一切為科學方法所證明的客觀規律和正确理論,是科學創新精神的必要組成部分。

6. 科學是社會有組織的群體活動。是以,團隊精神、民主作風、百家争鳴等都是科學精神的組成部分。

7. 科學不僅要認識世界客觀規律,而且要參與社會的變革,促進社會的進步。要從理性的認識發展到變革的實踐,這也是科學精神的要求。

“科學精神七要點”是光召先生一生科學探索的智慧結晶,也是他一生科學實踐的基本遵循。他一生把“求真”“唯實”,即“追求真理、實事求是”作為科學精神中兩個最根本的方面。從他和同僚們用“最大功”計算确認蘇聯留存資料的資料錯誤,結束了長達數個月的學術争論,再到氫彈原理探索中的放棄“放光”之路,都展現了他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隻唯實的學者風骨。

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期間,光召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系統思維,強調要站在國家大局來定位和謀劃中國科學院。他認為,脫離國家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思考中國科學院的發展,是有悖社會發展且沒有希望的,光召先生将其總結為中國科學院存在與發展的普遍規律。進而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科學技術發展“二動力論”:

1. 以科學家自由探索為動力,主要目标是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及其運動的基本規律,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互相作用;

2. 以國家意志和社會需求為主要導向,主要目标是發展經濟,并通過市場的需求和回報促進科技進步。

光召先生始終堅持以适應時代形勢和中國實情來改革中國科學院。在20世紀80年代,他提出“開放、流動、競争、聯合”的辦所方針和“一院兩制”的辦院方針,明确提出“要根據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采取不同的運作機制、管理模式和管理體制”。在1996年第八次院士大會上,他又強調:“科學院的改革和發展,就是要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形成的封閉狀态,重建面向全社會、紮根全社會的全國科學家、全國人民的科學院”“要用中國科學院的發展業績證明中國科學院的存在價值”。光召先生求真務實的戰略思想為中國科學院後來的發展指明了科學的前進方向。

“科學精神七要點”貫穿光召先生一生,經過他多年的科學實踐和思想凝練,已經成為指引大陸科學發展的寶貴精神财富。

3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推動基礎研究是中國科技界的曆史責任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大陸經濟社會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資源、生态環境等問題日益凸顯。光召先生在香山科學會議第75次學術讨論會上就尖銳提出:“中國現有的資源和條件,能否支撐中國的發展目标?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的22%;耕地占世界的7%;能源占世界的10%,而且以煤為主體。按此模式發展,人均GDP(國内生産總值)達到7000美元時,中國能源就承受不了。”

資源匮乏,國際競争日趨激烈,自主創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創新不足,以及建立在單純引進技術和跟蹤模仿技術基礎上的産業發展模式,成為制約大陸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國家整體競争力提升的突出問題。

面對大陸發展中的這些重大問題,沒有模式可以借鑒,也沒有外部力量可以依靠。光召先生基于對科學發展規律和世界科學前沿的深刻觀察,始終以一位戰略科學家的視野,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對基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戰略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戰略舉措。

他認為,“中國要實作現代化,必須采用新的發展思路,要發揮技術創新和知識經濟的重要作用”。強調要充分調動科學家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原始性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另外,光召先生又提出“雙驅動”的戰略思想,即基礎研究既要依賴科學家在探索自然現象和規律方面的好奇心,又要依靠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這一獨到見解為實作國家戰略與科學探索的統一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973”計劃作為大陸基礎研究工作的一面旗幟,傾注了先生大量的心血。在擔任顧問組組長的13年間,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前瞻性的構想,對“973”計劃的戰略定位、科學評價、創新鍊上下遊的結合、人才培養、資源配置、學風建設等方面都有深刻、系統的思考,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基礎研究發展思想體系。可以說,“973”計劃是光召先生晚年最着力的重點工作之一。沒有他,就沒有“973”計劃取得的輝煌成就。他最後的心力也用在了“973”計劃上。2011年11月15日那天的專家組會議,在講話中,他回憶過往,系統總結了“973”計劃的成功經驗,對“973”計劃的未來作出了展望。當講到中國科學院當年遇到的挫折和艱辛時,我坐在他身旁感覺到了他眼睛裡的閃爍和聲音裡的激動,我體會到了他的不易。我有時會倍感自責,我在想如果那天不請他來作報告,或許他不會累倒。是以,當從他手上接任顧問組組長後,我感到接過的不僅僅是一份重要的工作,更是一份寄托着先生殷切期望的沉甸甸的責任。我不敢有半分懈怠。

光召先生一直以來始終把基礎研究發展作為中國科技界的曆史責任,他認為在國際競争的大背景下,隻有充分認識基礎研究的地位和科技工作者在發展基礎研究中的曆史使命,掌握和參與發現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才能實作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學術民主和自由争鳴是繁榮科學的唯一途徑

追求學術民主和自由争鳴是光召先生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在20世紀70年代,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的氫彈原理探索中,周光召、鄧稼先和于敏等諸位先生一道,開“鳴放會”,大鳴大放,鼓勵年輕人說真話說實話,專門進行“三老四嚴”的學風教育,大力強調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倡集體攻關,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建言獻策。就在這樣的自由民主學術氛圍下,氫彈原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大陸隻用了2年8個月。2005年,光召先生回憶起這段光輝歲月,特别說道:“學術民主、自由讨論是最寶貴的精神财富;沒有科學民主的精神追求,我們的原子彈和氫彈不會如此迅速地突破”,“不同意見的争論是發展科學的重要推動力”。不同觀點的争論,既反映科學觀點和學術思想,又展現着學術思想和科學精神,構成科學極其重要的部分,對科學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曾指出:“進行學術批評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國内卻行不通,特别是批評權威,幾乎成了真空”“一旦權威或上司講話,就不許别人講話、也沒有人敢講話。

光召先生始終以身作則做到學術自由,百家争鳴;同時始終堅持做到行政不幹涉學術,強調行政要做好服務,為學術更好地發展提供更優良的條件,為學術研究掃除障礙。

說真話、講實話,是先生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他多次對我提及,如果科學沒有了學術自由和民主,論資排輩,中國科學未來發展令人憂心。

5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學術寬容是唯物的科學态度

“一個有作為的科學家,不僅要重視理論,而且一定要重視實驗;理論和實驗結果一緻當然值得高興;但有作為的科學家特别要抓住理論與實驗不一緻的地方,因為從這種地方會發現理論或實驗的不足,有可能産生新的突破”。這是光召先生說過的一句名言。

針對大陸科技界出現的盲目追求被收錄論文數,他尖銳批評:“要避免評價體系的急功近利,要提倡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引導科學家從事更具有長遠影響和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工作”。他提議要把原始性創新能力作為評價的重要名額,使得最有創造性的想法得到有力地支援。要促進交叉學科研究,交叉學科中間最有可能産生突破性的發現和創新。

取得重大發現的征途上會有挫折和失敗,進入新領域的科學家必須充滿自信,要不怕失敗、不怕嘲笑,以堅定不移的努力去實作認定的目标。成功了要鼓勵,失敗了更要鼓勵。科學探索道路上沒有失敗者,隻有前行者,每一位向前探索的人都是英雄。長期以來,國内仍然存在着“拿來主義”思想,科研工作中存在着熱衷于跟蹤和模仿。對此,光召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缺乏自信又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制約創造性的重大障礙之一。善于學習和高度自信才是人才的重要品質。”高精尖技術學不來、買不來,大陸這類的慘痛教訓太多太多。我們要用包容的心對待科學研究。允許犯錯,鼓勵試錯。同時,也要虛心聽取不同的學術觀點,虛心接受别人的批評。唯有如此,我們的科學事業才能迎來更加蓬勃的發展。

6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青年人才的成長是國家發展的未來

光召先生高度重視人才,特别是年輕人才的培養,鼓勵年輕人的任何進步。光召先生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創新要以人為本,年輕人是國家和事業的希望,他突出強調:“要大力培養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就必須造就一大批掌握現代科技和人文知識、又富有創造性的各類人才,形成有戰略引領、有遠景激勵、有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創新團隊。”

為了年輕人的成長,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就親自給年輕人授課,在大陸核武器研制事業之初,大陸科研人員對爆轟理論、沖擊波理論等基礎理論都還很陌生。光召先生以一位理論實體學家的敏銳,系統地給年輕人講核武器實體專業的知識,而他本人在留蘇期間是從事粒子實體等方面的基礎研究的。光召先生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刻苦的精神,自己先鑽研透了再傳授給年輕人,他的鑽研精神和實際行動,給年輕人樹立了榜樣。

光召先生不僅盡一切努力在業務上有意識地培養人才和幫助人才成長,而且在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保護他們。1970年前後,在“文化大革命”的“業餘搞生産”的政治高壓下,光召先生冒着“沖擊政治”的危險,與政治活動擠占科研時間做抗争,一度下令取消參加政工部門安排的政治活動;有同志曾回憶到在自己被懷疑是“三大反革命案件”的重大犯罪嫌疑人時,光召先生如何為他奔走解困;1989年那場風波,社會上有些人對科技隊伍的不信任有所擡頭,部分科技工作者感到有被挫傷的心理壓力。光召先生勇敢地站出來鼓勵大家:“我認為,我們的廣大科技人員是值得信賴的!”這句話頓時震撼人心,給廣大科技人員極大的鼓舞!在那時,如果沒有博大的無私胸襟、敢于擔當的政治勇氣,是不敢站出來的。

7

徐冠華: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科學道德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内涵

在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期間,光召先生就提出院士應該成為科學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和全國科技工作者的表率。在1994年學部聯合辦公室工作會議上,他強調院士要成為科技界堅持嚴謹、嚴肅、嚴格的科學态度和實事求是作風的榜樣。在1996年院士大會上,光召先生又嚴肅提出:“社會上的欺詐、虛僞之風,已經波及科技界。近年來,在課題立項、成果評價、職稱評定等工作中,不嚴謹、不嚴肅,甚至無視科學規範,不講科學道德,浮誇吹牛,弄虛作假現象,也時有發生……”光召先生當年的嚴肅批評時至今日仍然震耳發聩,令人深思。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是科技界最高學術機構和最高學術稱号,具有崇高的權威和榮譽。我們要繼承前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嚴謹治學,一絲不苟,嚴以律己,無私奉獻,以真正淵博的學識和崇高的品德垂範于社會,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人類有文明記載已延續6000年,人類的向前發展得益于對自然的不斷認知并從中擷取賴以生存的資源。如何推動人類再可持續發展6000年?我們能為未來貢獻什麼?這是一個深刻的話題,需要我們共同來回答。但我想,研究和學習光召先生的精神和品德,能給我們十分有益的啟迪。

向光召先生緻敬!

光召科學精神永存!

緻謝

感謝黃寫勤在本文整理過程給予的幫助。

徐冠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技術部原黨組書記、部長。主要從事資源遙感和地理資訊系統研究。

文章源自:

徐冠華. 周光召的科學光芒永遠閃耀.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4, 39(4): 785-79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2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