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我”不簡單:想要“無我”,必先“有我”!

作者:三棱心

閱讀提示:在當今紛繁複雜的社會中,“無我”這一理念常被提及,但真正了解并踐行“無我”的人卻寥寥無幾。不少人口頭上挂着“無我”,卻對其本質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誤解。本文将結合《道德經》第71章,探讨“無我”的真正内涵,并闡明要想達到“無我”的境界,首先必須“有我”的深刻道理。

“無我”不簡單:想要“無我”,必先“有我”!

“無我”并非字面意義上的放棄或忽視自我,而是一種對自我的深刻認知和超越。它源自佛教哲學,但在現代社會已經演化為一種更為廣泛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學。這種哲學強調的是對自我的深度了解,對世間萬物的包容心态,以及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從容不迫。

要實作“無我”,首先必須“有我”。這裡的“有我”,指的是對自我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隻有了解自己,才能調控自我,進而超越原始的、自私的自我,達到一個更加成熟、理智和有愛的境界。

“無我”不簡單:想要“無我”,必先“有我”!

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循環、螺旋上升的過程:從“有我”到“無我”,再到更高層次的“有我”,然後再次達到“無我”……每一次的循環,都是對自我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超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建構自己完整、系統的認知邏輯,更要在社會實踐中放下自己的固有認知,學會相容并包,接納不同的觀點和邏輯。

如果連“有我”都沒有,就不要妄談什麼“無我”。這如果“樸素”,有錢的時候不亂花錢叫“樸素”,如果本來就沒有錢,何談“樸素”?

“無我”的智慧,還要求我們運用“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認知原理,去探索和了解世界的奧妙。這種智慧不僅能幫助我們實作個人的成長和提升,更能讓我們以更廣闊的胸懷去擁抱世界,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無我”不簡單:想要“無我”,必先“有我”!

是以,“無我”不簡單,它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建構與超越的智慧。要真正實作“無我”,我們必須先從“有我”開始,通過不斷的自我認知和超越,最終達到内心的平和與甯靜,以及與世界的和諧共處。

《道德經》第71章,講的就是從“有我”到“無我”的升華過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這一章曆來被解釋成老子感歎知音難覓的苦悶情懷,大錯特錯。請看我的分析:

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說的道理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實行,但天下人都不能了解,不能實行。首先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多數人對很簡單的道理都很難知行。為什麼呢?

②【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每個人說的話都是自己認知的結果,做的事都受到主觀思維的支配。正是因為不自覺反思自己的所知所想,是以對自己的言行缺乏認知、判斷和管理。能對自我進行認知的人很少,而能有效管理自我者更是難能可貴。用一個典型的三段論結構,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言外之意就是:不了解自己想問題、辦事情的驅動機制什麼,沒有形成“自我認知”。

讀到這裡,同志們可以掩卷深思一下:我們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沒有時刻反思自己的“言之宗和事之君”?我在學習《道德經》之前,就很少反思過。學習《道德經》後,我就會自覺地追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想?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為什麼要做這樣和那樣的事?

③【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是以聖人雖然外表和常人沒什麼差別,但内心卻如同經過琢磨的美玉。這裡的聖人就是能夠知道自己的“言之宗、事之君”,能夠“知我、則我”的人。這些人為什麼能懷玉而披褐?因為他們已經“無我”:他們形成了自己的認知邏輯,反而可以放下那些外在的、表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