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邑文脈】淩雲壯志薪火相傳 五邑子弟飛天報國

作者:羊城派

日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公布1468名中國籍抗日航空英烈相關資訊,當中有名有姓的江門籍英烈共有82名。簡單的姓名、籍貫、生卒年月等資訊背後,隐藏着一段五邑子弟投身中國航空事業的傳奇故事。

【五邑文脈】淩雲壯志薪火相傳 五邑子弟飛天報國

在中國航空史上,江門五邑子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馮如開啟現代中國航空史篇章;海内外五邑子弟浴血祖國藍天、用自己的身軀築就抵抗日寇的空中長城;新中國成立後,五邑籍科學家為中國航空貢獻自己的智慧力量。淩雲壯志未曾消,百年前生根發芽的航空夢,在如今的江門大地依然茁壯成長。

飛天壯志“身為之倡”

在本次公布的江門籍英雄中,有4位來自江門恩平。而這裡也是“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故鄉。

【五邑文脈】淩雲壯志薪火相傳 五邑子弟飛天報國

公開資料顯示,馮如于1884出生于恩平牛江鎮杏圃村。在他出生前75年,人類曆史上出現了真正意義的首個航空器。而在杏圃村這一偏僻村莊,當時村民們對此并不了解,隻是通過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中描寫雷震子的情節,幻想“飛天”情景。這個故事也深深影響了童年的馮如:“人能不能造一雙翅膀飛上天?”

12歲時,馮如跟随舅舅前往美國。在那裡,他見識到機器工業的強大,内心受到巨大觸動。通過10年半工半讀,他掌握了機械和電機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了很強的設計、制造能力。這為他未來的航空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自制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聽聞此事的馮如心中“飛天”種子萌芽。而在随後兩年,日俄兩大列強在中國東北厮殺,百姓橫遭浩劫,中國領土被強盜私相授受。這不僅激起了馮如的愛國心,更讓馮如意識到航空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日、俄戰事大不利于祖國,當此競争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以其制一戰艦,費數百萬之金錢,何不将此款以造數百隻飛機,價廉工省。倘得千隻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内地可保無虞。”從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國理想:“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飨祖國,苟無成,毋甯死!”

随後,在五邑華僑黃杞、張南和譚耀能的支援下,馮如在美國成立廣東制造機器廠(後改名為廣東飛行器公司),這是中國人建立的第一家航空器制造企業。幾經失敗與嘗試,1909年9月,馮如造出中國人設計的第一架飛機“馮如1号”并試飛成功。兩年後,馮如研發制作的“馮如2号”,其最高時速及飛行高度等均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準。

【五邑文脈】淩雲壯志薪火相傳 五邑子弟飛天報國

1911年2月,馮如帶領公司技術骨幹、機械裝置和造好的飛機回國,在廣州燕塘設廠制造機器和飛機。當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馮如組織北伐飛機偵察隊,加緊制造飛機。他花了3個月的時間,裝配成一架飛機。這是中國國内生産的第一架飛機。

可惜天妒英才。1年後在一次飛行表演中,馮如駕駛的飛機失控墜地,馮如最終傷重不治。在短短的29年人生中,他全力投身于中華民族的“飛天”事業中。此後百年,衆多五邑子弟繼承馮如的未竟之志,翺翔藍天。

“邑僑”架起航空天路

記者梳理江門籍英烈的背景時發現,他們的學習經曆大緻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國外接受飛行員教育訓練、一類是在民國初年的廣東航空學校接受教育。而這兩種經曆,都與五邑華僑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五邑文脈】淩雲壯志薪火相傳 五邑子弟飛天報國

從馮如研發飛機開始,旅外五邑華僑對祖國航空事業發展給予極大支援。根據《民國時期的華僑航空學校》一文記載,1915年,受孫中山委托,旅美江門台山華僑黃伯耀創辦了美洲飛行學校。由此拉開了旅外五邑華僑辦航校的序幕。同年,台山華僑伍平一在菲律賓創辦航空學校;1924年,旅美台山華僑黃毓沛在芝加哥創辦三民飛行學校;1931年10月,旅美台山華僑梅志新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創辦了波特蘭美洲航空學校……這些學校培養了大批華僑飛行員。這些飛行員随後大都回國、成為抗戰期間中國空軍骨幹,其中就有此次公布資訊的蘇英祥、雷國來、林覺天、黃新瑞、黃元波、陳錫庭等江門籍英烈。

1924年,為培養中國革命空軍骨幹力量,孫中山在廣州創辦“廣東軍事飛機學校”(史學界稱為“廣東航空學校”)。《民國時期的華僑航空學校》一文記載,廣東航空學校無論在初創期還是步入正軌後,都得到了包括五邑華僑在内的華僑群體支援。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8位校長中,就有黃光銳、周寶衡、胡漢賢等五邑籍歸僑。此外還有衆多五邑華僑在廣東航空學校擔任各種教務及管理職務。朱鈞球、黃成章、黃瑞穩、吳伯鈞等江門籍英烈就是在這家航校接受教育訓練。

記者還發現,除了創辦航校外,五邑華僑還從管理架構、工業基礎等方面深度參與了初創的中國航空事業。據史料記載,1918年初,孫中山在大元帥府下設立航空處,首任處長是江門鶴山籍美國歸僑李一谔。1919年6月,航空隊成立,隊長是台山籍華僑陳應權,隊員有台山籍華僑蔡司度、李少毅。這是中國早期空軍的雛形;已故五邑大學教授梅偉強曾介紹,台山華僑梅龍安和開平華僑周寶衡、林福如在韶關開辦飛機制造廠。該廠成為當時國内屈指可數的大型飛機制造廠,其生産的霍克三式飛機,在抗戰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在抗戰期間,五邑華僑也慷慨解囊,為國捐款購置戰機。據統計,抗戰期間,美國華僑僅購買飛機的捐款就達200萬美元,所購飛機在60架以上,其中半數以上為五邑籍華僑所捐獻。

血肉鑄就航空長城

自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轟炸日軍上海軍械庫及黃浦江日艦開始,數十位江門五邑籍飛行員在祖國藍天與日寇浴血奮戰。據不少軍史研究者考據,在對戰日本木更津航空隊、鹿屋航空隊、加藤聯隊等王牌聯隊以及加藤建夫、三輪寬等王牌飛行員時,均閃現着五邑子弟的身影;此外五邑子弟也參加了抗戰初期傳奇的對日“紙片轟炸”行動。

鷹擊長空、戰績彪炳。已故五邑大學教授梅偉強曾介紹,有材料說,抗戰期間,中國空軍飛行員34人共擊落日機63架,其中僅台山籍飛行員黃新瑞、陳瑞钿、黃泮揚、馬庭槐、蘇英祥、朱均球、馬國廉、伍國培、餘平想等9人就擊落日機22架,另與僚機合作擊落8架,創造了輝煌戰績,湧現了陳瑞钿、黃新瑞、馬儉進等“空中飛将”“虎将”。

但由于戰機數量比例懸殊、加上戰機性能落後,不少五邑子弟血灑長空。黃毓全成為中國空軍抗禦外侮捐軀第一人;黃新瑞以老舊戰機迎戰日軍新銳“零”式戰機,最終頭部受創傷重不治;吳汝鎏座機被擊中油箱,墜毀爆炸……

【五邑文脈】淩雲壯志薪火相傳 五邑子弟飛天報國

英烈犧牲,國人同悲。當時一份海外華文報紙,向海外報道張益民等五邑航空英烈事迹:“張益民君,開平人,乃自費留美航空畢業生。1934年同本校一屆畢業生黃子沾、張錫庭、譚國材、林聯清等,一齊歸國……後奉令移防另線,途次遇我機三架被敵機數十架追擊,張君遂迎頭與倭機戰,擊傷敵機數架。敵怒,并舍追我三機,将張君之機包圍,卒因衆寡懸殊,當時殉國。”

正當中國空軍戰力衰竭之時,身處海外的一群五邑青年,承繼“同鄉”遺志,回國築起空中長城。1941年,陳納德将軍組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後改為第14航空隊,又稱飛虎隊)。旅美華僑踴躍參軍。根據台山市博物館資料顯示,成立于1943年的飛虎隊地勤隊和987通訊連,有1600餘人,其中95%是華裔,大部分是江門五邑籍青年,尤其以祖籍台山的華僑居多。飛虎隊在抗日戰争最艱難的階段,保住了重慶、成都、昆明等地的制空權,維持了人類戰争史上條件最艱苦的空中運輸生命線“駝峰航線”,為抗日戰争的最終勝利奠定堅實基礎。其中,五邑華僑厥功至偉。

航空人傑層出不窮

記者還發現,這批江門籍英烈中,不少人與其他五邑名人有着奇妙的淵源。

1938年,新會名人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在前往昆明的途中,遇到了正在往昆明撤退的杭州笕橋中央航校的八名學員,其中便有祖籍新會的黃棟權與祖籍鶴山的林耀。他們為病中的林徽因提供了不少幫助,由此與梁思成、林徽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40年在昆明,這些學員一緻請求梁思成全家前來畢業禮觀禮。因為學員們無法與淪陷區的父母取得聯系,梁思成與林徽因便成了他們的“名譽家長”。令人悲痛的是,包括黃棟權和林耀在内,八名學員在随後4年的空戰中相繼殉國。作為“名譽家長”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次次收到了他們的噩耗與遺物。八人中,最後一名犧牲的是林耀。林徽因接到林耀噩耗時,正是同為飛行員的三弟林恒殉國3周年,悲痛的她寫下《哭三弟恒》長詩,哀悼她的“弟弟”們。

【五邑文脈】淩雲壯志薪火相傳 五邑子弟飛天報國

在黃棟權和林耀浴血藍天之時,1941年,馮如的小“同鄉”馮培德出生。日後,他成長為大陸著名的飛行器導航控制專家。

林耀犧牲5年後,1949年10月,梁思成之弟梁思禮學成回國。日後,他成為了飛彈控制專家,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飛彈控制系統研制創始人之一。

而到了1980年,祖籍新會的空氣動力學專家李椿萱回國,從事飛行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親,正是此次公布的其中一位江門籍英烈梁慷榮。

五邑人,航空夢,洋洋灑灑百年史。時至今日,航空強國已嵌入五邑人精神世界當中。江門堅實的制造業基礎,為大陸無人機制造産業貢獻力量,也為江門“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近年來,每年都有江門學子被空軍招飛錄取,成為準飛行員。從百年前馮如飛天,抗戰期間英烈殉國,到如今江門人“造飛機”“開飛機”“設計飛機”,航空強國征途,五邑人從不缺席。

82名江門籍英烈名單

新會18人:陳慶柏、陳置、黃棟權、黃繼志、李鴻齡、梁慷榮、梁鼎茂、劉如柏、聶盛友、歐陽富、譚卓勵、吳汝鎏、蕭國英、餘子剛、葉茵如、蔣光庭、林國強、李中全;

台山36人:岑铿、陳錫庭、黃毓全、黃揚祥、黃波、黃瑞穩、黃成章、黃新瑞、黃榮發、黃普倫、邝正始、邝榮昌、雷國來、李振奇、李炳輝、廖兆瓊、林聯青、林覺天、劉富慶、馬國廉、麥振雄、盤贻普、容廣成、蘇英祥、譚壽、吳國培、餘喜泮、餘拔峰、餘炳蔚、朱均球、甄天讓、馮星航、馬耀庭、陳光德、丘鶴軒、朱仕儒;

開平19人:關孟祝、關俊傑、關萬崧、關炳權、黃廣利、黃元波、司徒堅、譚笑俨、譚兆明、吳伯鈞、張益民、張森、張澤博、張國慶、周勵松、周仕镛、周景儒、周竹君、梁仁;

鶴山5人:李其嘉、梁松甯、林耀、馮永勤、呂樹勳;

恩平4人:岑澤鎏、陳世雄、吳凱、馮積良。

文 | 記者 陳卓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