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湖評論:答好維護國家安全“必答題”,人人皆是“局内人”

作者:荊楚網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這十年,國家安全理論極大豐富,新安全格局全面建構,國家安全法治不斷開創新局,國家安全體系日益完善,國家安全能力顯著提升,維護國家安全的民心基礎更加鞏固。

自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以來,廣大人民群衆的廣泛響應、積極參與,為推動大陸國家安全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不竭動力、注入了強勁活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國家安全工作歸根結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群衆安居樂業提供堅強保障。國家安全靠人民精心守護,國家安全為人民創造幸福。在維護國家安全上,沒有局外人、旁觀者,人人都是共建者、護航者,也是共享者、受益者。每位公民都應秉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大局觀、責任感,了解國家安全、關心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用心用情答好築牢國家安全防線的“必答題”,共同彙聚起構築現代化建設安全屏障的磅礴力量。

答好深學國家安全理論的“綜合題”。從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到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從首次以專章形式将國家安全工作寫進黨的全會決議,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大氣魄、大手筆、大韬略、大胸懷,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形成了一系列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理論成果。每位公民都應緊握國家安全理論學習的“金鑰匙”,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憲法和國家安全法、反分裂國家法、網絡安全法、反間諜法等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全面掌握“何為國家安全,實作什麼樣的國家安全,怎樣保證國家安全”的核心要義,準确把握國家安全“依靠誰、為了誰”的實踐要求,不斷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特别是要緊緊抓住“總體”這個最鮮明的特點,深入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牢固樹立“大安全”理念,從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國際安全等次元,深刻把握國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時空領域、内外因素等。各級國家安全機關要組織開展“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普及國家安全知識,推動國家安全理論聲聲入耳、句句入心。

答好明晰國家安全紅線的“判斷題”。不少人認為國家安全是“高大上”的概念,是“諜戰片”的劇情,離己太遠,與己無關;認為維護國家安全隻是各級國家安全機關的職責,與普通群衆關系不大。實際上,國家安全是具體的、是細微的,與每位公民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緊密相關。現實中因個人之失,導緻國家安全資訊洩露、資料篡改、隐私侵犯等事件時有發生。有的軍工、航天等領域專家經受不住境外勢力的利益誘惑,受金錢驅使,出賣國家秘密;有的網紅為了博眼球、引流量,在網絡媒體曬出在軍事管理區、涉密敏感區域的“打卡”圖檔,為境外勢力竊取情報提供了可乘之機;有的曾在涉密機關工作的人員,為了嘩衆取寵,不惜主動洩露仍處于保密期限内的國家秘密;有的借社會熱點事件散布謠言和有害資訊,讓“茶杯裡的風波”演變成“全社會的風暴”,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影響國家政治安全……凡此種種,無論是無知無意,抑或為謀私利,都為我們敲響了警示鐘、注入了清醒劑。每位公民都以此為戒,時時繃緊國家安全“思想弦”,增強敏感性,提高鑒别力,精準識别國家安全的底線紅線,堅決抵制有損國家安全的錯誤言行,在義與利、是與非、正與邪、善與惡作出正确價值判斷,以“每個人都是國家安全的一道防線”的高度自覺,做國家安全的模範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答好明辨國家安全大勢的“分析題”。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慘痛教訓,讓中華民族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銘心的認識,也讓一代一代中國人民清醒地認識到,失去國家安全保障,中華民族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目前,人類正面臨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地區安全熱點焦點問題疊加,國際安全形勢燃點爆點顯現,世紀疫情、俄烏戰争、巴以沖突等“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國際安全環境更趨動蕩。中華民族正面對着百年大變局、世界大變革和複興大跨越,如果每位公民對于國家安全戰略、國際社會形勢全然無知,對于安全危機、滲透破壞視若無睹,那麼國家安全、國泰民安從何談起?每位公民都應時刻謹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古訓,始終保持危機憂患意識,不斷增強保密防範意識,将個人安全、網絡安全、生産安全、環境安全、文化安全等,與維護國家安全緊密結合、有機融合,努力成為構築國家安全鋼鐵長城上的一塊堅磚。每位公民更應胸懷天下、放眼全球,全面了解大陸維護國家安全、促進國際共同安全的生動實踐,準确認識全球發展和安全形勢演變的基本趨勢,積極順應曆史潮流,當好推廣“全球安全倡議”的宣傳員、講述“全球安全觀”故事的講解員,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共建人類安全共同體獻智獻力。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姚凱彬(省社科聯“文安平”網評團隊成員、湖北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責編:沈素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