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智己“參數風波”仍在發酵,保時捷中國總裁卻這樣回應

作者:馬拉車市

如果把國内車市比作是一個江湖,那麼形形色色的車企、掌門人車企高管甚至品牌的粉絲們,就都是這個江湖裡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由于競争的關系、品牌粉絲們的期許,以及市場給到的壓力,使得大家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共處。即便在一起,心也有距離。

然良性的競争有助于産業健康發展,若非良性甚至帶有那麼一絲惡意,哪怕這絲惡意不是主觀意願造成的,可能是被某些個别人帶了節奏,走向發生了些許偏離,那麼這樣的競争隻會一地雞毛,給外界徒增笑柄而已。沒錯,咱們今天說的就是前段時間發生的小米汽車和智已汽車的“參數風波”事件。

原本馬拉車市壓根不想參與到這個話題當中,也不屑去蹭那麼一波所謂的“潑天流量”。可就在昨日,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柯時邁,在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面對中新經緯記者問及的“如何看待小米SU7和保時捷的相似之處?”時,給出了一句讓人大格局、高情商,且令人肅然起敬的回應:“我認為或許是好的設計總是心有靈犀。”

相較于小米和智己撕破臉皮似的争議風波,保時捷中國總裁的這番回應,也讓馬拉車市改變了主意,決定還是說點什麼。

保時捷“高情商”回應,打了誰的臉?

簡單的一句“好的設計總是心有靈犀”,既表達出了對于自己品牌設計能力的認可和驕傲,同時雖未明說,但疑似又打了小米汽車的臉。難道真的隻是“心有靈犀”嗎?

其實,保時捷中國總裁之是以給出這樣的回應,一方面你可以了解成保時捷并沒有把小米當成是一個級别的競争對手,也壓根就不屑于蹭這波流量。

從小米汽車的産品定價和車型定位來看,與保時捷有着不小的區隔。同時,兩者的客戶畫像以及使用者需求也有着本質上的不同。換言之,從現階段來看,小米的意向客戶不可能把保時捷加之意向購車清單裡,保時捷的意向客戶也不會去選擇小米。

而之是以小米因為一個“參數”問題,就連續三次要求智己汽車正式道歉,除了智己汽車的确做錯了,小米汽車也極度愛惜自己的羽毛之外,也多少因為智己的這款車型,剛好覆寫了小米SU7的意向客戶群體,兩者可以看作是較為直接的競争對手。

小米汽車因為智己的一個錯誤,成為了“參數受害者”,選擇憤而反擊本身沒什麼問題,可問題出在小米自己也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無辜者。就在小米與智己不斷更新公關戰的同時,就有疑似保時捷的人士指出,小米汽車在SU7上市釋出會上列舉的保時捷Taycan參數實則也存在問題,其最基本的機關功率換算就是錯的。

小米智己“參數風波”仍在發酵,保時捷中國總裁卻這樣回應

可即便如此,保時捷也沒有像小米要求智己那般作出公開道歉,也沒有進行任何官方回應。難道隻許小米放火,不許保時捷點燈?

可能正如前文所說,作為被對标的“标杆”,保時捷既不會被小米汽車分蛋糕,其也不會成為後者的直接競争對手。即便被标錯了機關功率換算,同時又面對“小米SU7疑似與保時捷某車型有着諸多的相似”,也依然覺得不必與對方撕破臉皮。說白了,保時捷或許根本不在意。

另一方面,可能也跟保時捷在中國的過往經曆有一定的關系。曾幾何時,比小米要“露骨”得多的“保時泰”,就已經在中國車市裡給保時捷上過了一堂課,且印象十分深刻。

小米智己“參數風波”仍在發酵,保時捷中國總裁卻這樣回應

衆所周知,中國汽車品牌習慣與某些全球車企在設計方面“心有靈犀”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保時捷也深知在中國市場,因為這樣的“疑似抄襲”和對方撕破臉皮,甚至對簿公堂,最終也很難落得什麼好。

曾經的大宇起訴奇瑞QQ和東方之子,菲亞特起訴長城精靈等等一系列案例,基本都以自主品牌勝訴(或和解)而告終。最誇張的是本田,其因狀告雙環外觀抄襲,在經過了長達11年的侵權訴訟後,最終被被判定反過來需賠付雙環1600萬元。

當然,也還是有侵權訴訟勝訴案例的。例如,捷豹路虎就告赢了江鈴汽車,後者被下令停止生産陸風X7。但這也是目前唯一一例國外汽車品牌在中國勝訴的案例,訴訟周期也長達三年之久。

與其撕破臉皮,費時費力還很難勝訴,那麼不如用一句“總是心有靈犀”來進行看似溫柔實則打臉的話語,來讓更多人有自己思考的空間。不得不說,保時捷中國總裁的這次回應,着實高水準。

保時捷中國總裁的這次高情商回應,不僅打了疑似抄襲的小米汽車的臉,更是對中國汽車品牌長久以來的這股歪風邪氣,揮出了“最溫柔”的一刀。與其辯駁說服你,不如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讓你自我反思。

車企互怼何時休,誰樂見其事?

回到小米智已的參數風波這件事上,原本以為在做錯了的智己道歉後事件會平息下來。但據智己汽車4月10日的官博發文稱,在三次正式緻歉之後,智己汽車的官方直播間、官方賬号評論區、經銷商門店的直播間集中出現大量使用侮辱、诽謗、人身攻擊言語的騷擾行為。

随後,智己汽車又在4月11日向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發出一份《舉報信》,稱智己汽車受到了有組織的網絡暴力,嚴重幹擾了智己汽車及經銷商的生産經營活動,希望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查明該等有組織的網絡暴力行為,嚴厲懲處組織者及上下遊協同配合者。

在相關部門介入調查并公布事實之前,馬拉車市無意盲目站隊,更不會主觀判斷事件曲直。我們隻想通過這個事件,來聊聊當下中國車市裡,不知從何時起悄然興起的這股車企之間一言不合就互怼、動不動就撕破臉的風氣。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車圈的這股風氣就已經露出了端倪。

去年2月28日,一張起訴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涉嫌侵犯長安汽車知識産權的律師函截圖在網絡上熱傳。

該律師函内容顯示,2023年2月23日,吉利在杭州亞運會主場館召開的“吉利銀河新能源戰略釋出會”上,對外釋出了吉利銀河“銀河之光”原型車,經對比發現,該原型車存在大量與長安汽車概念車、量産車型雷同之處,涉嫌侵犯長安汽車知識産權。

當日午間,吉利汽車集團釋出聲明表示,上述律師函的内容嚴重失實、對我司的指責毫無根據,誤導公衆,對我司品牌和商譽造成了嚴重損害,并釋出了四點嚴正聲明。

同樣也是去年的5月25日,長城汽車釋出聲明稱,4月11日向生态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遞交舉報材料,就比亞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标的問題進行舉報。随後,比亞迪汽車回應稱“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争行為!并保留法務訴訟的權力!”

而在去年11月,餘承東又和何小鵬因為“AEB”展開了“隔空互動”,疑似互怼,随後還有不少行業人士加入......加之此次的小米智已“參數風波”,我們已經看到了太多太多車企間、車圈大佬之間的互怼和連線。

此風究竟從何而來?

單從時間線來看,罪魁禍首可能就是去年初開啟的那場持續至今的價格戰。由于車市價格戰的開啟,使得各車企陷入了卷産品、卷價格、卷技術的大環境。如果不開卷,那麼就沒聲量,更加沒流量,銷量亦無從談起。

如果遇到覆寫客戶群體類似,定位區間大差不差的對手出招,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地卷上去,似乎都變得有此必要。大家從心底裡都把流量和銷量劃起了等号。太多的車企大佬認為,要想銷量不輸,流量就是其中重要的關鍵因素。

那麼誰又樂見其事?

如果車企互怼單純的是在卷産品、卷技術,那麼或許真實的消費者們是樂見其事的。因為本就愈發理性的汽車消費者,在車市向“新”更替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有了車企間的“互動”和“掃盲”,有助于大家搞清楚自己的真實用車需求,同時也能分辨出誰更有成本效益優勢。

除此而外,還有那些本不該存在的“網絡暴力組織”、“水軍”們,大抵也是樂見其事的,因為有了類似的互怼,甚至是“罵戰”,也才有了他們的“用武之地”。但和大多數人一樣,馬拉車市對于他們是十分不齒的,這些本不該存在的組織和個人,不僅違法也不會帶給我們的車市任何好處,隻有良性的競争才有助于大家共同進步,也才有助于産業健康發展。

雖然還在發酵,但我們相信這次事件終歸會平息下來。車企間撕破臉皮似的互怼,也隻是車市不斷向前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個小插曲,我們隻希望大家能從這些插曲身上,總結學習到一些經驗教訓,最終成為無論是買車者還是賣車者可以避坑的一些個案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