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是通路 | 張占斌:新質生産力“新”在何處?

作者:葉先生
國是通路 | 張占斌:新質生産力“新”在何處?

文/張占斌

編者按:去年以來,新質生産力的概念不斷受到各界關注。目前,中央和地方都在加快部署發展新質生産力。如何讀懂新質生産力概念提出的現實意義,新質生産力究竟“新”在何處?針對這些問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進行了探讨。

“新質生産力”的布局與思考

去年9月,中國高層上司人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新質生産力”這一概念。在筆者看來,“新質生産力”概念的提出,是為了适應高品質發展階段的新要求,為全國創新發展進一步明晰行動方向。

如何了解新質生産力的提出?不妨從黑龍江所在的東北地區說起。

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多年來,東北從轉型發展的陣痛中逐漸走出,一步步邁入全面振興蓄勢待發的新階段。然而,東北在體制機制、經濟結構、對外開放、思想觀念方面仍存在着短闆和弱項,尤其科技創新不夠、要素融合不足、生産力重塑不強,亟需新質生産力來有效破解發展瓶頸。

一是經濟轉型發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質生産力轉換。新質生産力對應的是新的生産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産業形态,這正是東北地區經濟轉型所需要的發展模式。

二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質生産力轉移。新質生産力強調的是創新,突出高品質發展新動能,這正是東北地區有待提升的核心競争力。

三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力量,亟需向新質生産力集聚。促進區域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也是新質生産力滲透和擴散的應有之義,是實作區域協調發展所需要的牽引力量。

“新質生産力”的提出,不僅僅隻适用于東北,對目前整個中國經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作高品質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具有趨勢性的變化和特征,包括:經濟增長由過去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增長的動力由過去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結構也需要調整,産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新的戰略部署,對發展階段有新的認識,同時也要求經濟增長要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實際上對産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新質生産力”的概念,意味着提醒全黨、全國群眾站在更高的視角上看待生産力,從競争的制高點上來思考中國的發展,盯緊最前沿的技術、最可能影響中國未來發展動能的技術進行思考。

新質生産力的“新”與“質”

關于新質生産力的概念内涵,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有了進一步闡釋。

“概括地說,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标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

從曆史唯物主義視角看,生産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曆史的基礎,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和動力源泉。傳統生産力條件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的資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的資源能源。

馬克思指出:“生産力,即生産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生産力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個基本要素。與傳統質态生産力相比較,新質生産力是生産力要素全新質态的生産力,具有豐富的内涵。

在筆者看來,新質生産力中的“新”,指的是由新技術、新能源、新業态等産生的新産業、新方式、新模式,培養一批新的技術人才,掌握新技術,産生新動能、新領域、新賽道,推動生産力邁上更高層次,更好地解放發展生産力,推動全社會更大程度的生産能力提高。新質生産力中的“質”,指的是品質、品質、本質,包括擁有新技術的新勞動者,出現新的勞動資料、新的勞動工具,逐漸催生新産業、戰略性産業或未來産業。

從上面提到的生産力三大要素看,目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産力三大要素也已發生顯著變化。如要求新的勞動者需要有知識化和專業化創新能力,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技術知識産品化以及市場規模化的能力;伴随科技創新的推進,出現了新材料、新能源、資訊資料等新的勞動對象;傳統勞動資料與數智化勞動資料融合更新,等等。

在生産力三大要素都發生了質變的背景下,生産力本身自然會躍升到新質階段。這些内在新性質也決定了新質生産力具有高創新性、高虛拟性、高流動性、強滲透性、高協同性、高價值性等外在特征。

結語

總體看,新質生産力是以高新科技創新驅動内涵式發展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原創性與颠覆性的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發展需求、面向群眾美好生活的社會生産力新形态。

在筆者看來,“新質生産力”概念的提出和闡釋,是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重要創新,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下中國的主動作為。它将為中國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優勢提供重要指引。

作者簡介:

張占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黨校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博士後。曾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材委員會高校馬克思主義學科專家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經濟學評審組專家。入選國家“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才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來源:國是直通車

編輯:秦晶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