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出踏青雖然好,蜱蟲防護不能少

作者:cnBeta

近期我省各地春光明媚,

市民朋友們也開啟了郊遊踏青模式,

放風筝,搭帳篷,戶外燒烤等

玩的不亦樂乎。

随着氣溫的回暖,蒼蠅、蚊子等害蟲也随着人們的活動開始複蘇,在野外郊遊時大家也會準備一些防護措施免于它們的騷擾,但有種蟲子特别容易被忽略,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蜱蟲”。

外出踏青雖然好,蜱蟲防護不能少

分别是幼蜱、若蜱、成蜱

為什麼蜱蟲值得我們如此重視?

因為它非常“厲害”,體内能攜帶80多種病毒、10多種細菌、20多種立克次氏體、30多種原蟲等多種病原體,被比作傳播病原體的“潘多拉魔盒”。

很多人會認為蜱蟲和蒼蠅、蚊子一樣是一種昆蟲,但其實蜱蟲不是昆蟲,而是和蜘蛛、螨蟲等一樣是一種屬于蛛形綱的節肢動物。它和昆蟲最明顯的差別是成蜱有四對足,而昆蟲隻有三對。蜱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值得注意的是蜱的幼蟲隻有三對足,而若蟲和成蟲是四對足。

蜱是一種吸血節肢動物,為了生長需要,它在生命周期中會不斷尋找宿主吸血,吸血,吸血...在改變宿主吸血的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将疾病傳播開來。

外出踏青雖然好,蜱蟲防護不能少

▲蜱口器

吸血之前的體型可能隻有一個芝麻粒那麼大

吸完血之後它能增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變大,變大,變大.....

外出踏青雖然好,蜱蟲防護不能少

蜱的第一對足末端擁有特殊的感受器,能感覺到宿主熱量或二氧化碳。它一般會找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如趴在草尖或者樹尖,一旦有人或者動物經過,迅速勾住,爬到身上叮咬吸血。

外出踏青雖然好,蜱蟲防護不能少

▲正趴在草間等待獵物的蜱蟲

頭皮、頸部、耳後等這樣一些皮膚比較薄、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也是它們喜歡叮咬。

外出踏青雖然好,蜱蟲防護不能少

▲嵌入動物皮膚的蜱蟲

蜱主要生活在野外,如山區、郊外、森林、牧區等,特别在牛、羊放牧的區域蜱密度也相對較高。根據近年來我省監測資料顯示,在廣元、内江、攀枝花、甘孜州、阿壩州等地都監測到有蜱蟲活動,朋友們在前往這些市州的林牧地區活動時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護,避免蜱蟲的叮咬。

在野外活動可穿長袖衣服,戴帽子,将袖口、領口、褲腿紮緊,對裸露的皮膚塗抹一些含避蚊胺(不建議3歲以下嬰幼兒使用)的驅避劑,具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如果發現已經被蜱蟲叮咬,應立刻前往就近醫院尋求治療。若離醫院較遠,無法及時趕到醫院,可采取以下步驟自行處理:

仔細觀察,找到蜱的頭部區域

一般蜱蟲的口部會嵌入皮膚,軀幹部分留在皮膚外。

用鑷子夾住蜱最靠近皮膚的位置

切記不要夾蜱蟲的腹部,會導緻它将唾液或血液注入你的皮膚内,更不要嘗試用手指來捏住蜱蟲,因為手指接觸面太大,容易擠壓到蜱蟲的腹部,增加感染風險。

用比較恒定的力度緩慢向外拔

拉動鑷子時不要扭動、猛拉或擺動,不然蜱蟲的口部容易被扯斷遺留在皮膚中。如果沒能避免口部被扯斷,可嘗試用鑷子将其移除,若有少量殘體遺留在皮膚深處無法清除,可先行暫時包紮傷口後前往醫院處理。

拔除蜱蟲後用酒精或

碘伏等進行清洗消毒

若無消毒物品也可用溫水和肥皂進行清洗代替,清洗時要将咬傷處和手同時清洗幹淨。

注意:自行清除蜱後數周内開始出現皮疹或發熱症狀,請及時就醫,向醫生詳細闡述遭到蜱叮咬的時間、部位以及最有可能粘附上蜱的地點。

來源:四川疾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