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作者:未名林教育筆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那些“少年天才”往往是人們茶餘飯後所樂此不疲的談資。

歐拉,13歲考入名校巴塞爾大學,18歲博士畢業,終成一代數學大神;“數學王子”高斯,3歲就能通過口算發現父親的計算錯誤,一生締造了無數座數學的頂峰;科學巨匠牛頓,在二十二三歲時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名留千古的科學家,從小就表現出超乎常人的科學天賦,經過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後,都在各自的領域裡有超高建樹。

我們曾經認為,天賦不可埋沒,對于有特殊天賦的青少年,應該盡早發現并培養。仿佛隻要抓住了這樣的“天才”,就能培養出“高斯”“牛頓”一樣的科學家。于是,我們關注天才,挖掘“早慧”青少年,并加以悉心栽培——這就是“少年班”。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中科大少年班學院

四十多年來,以中科大少年班為代表的“少年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了上萬名各領域的精英人才。近年來頗受關注的青年科學家曹原,在石墨烯的研究上屢獲重大突破,28歲的已經成為佛大學初級研究員。他就是中科大少年班走出來的“天才型”青年科學家。

然而,并非所有的少年班學生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一直以來,關于少年班的質疑從未停止,尤其是甯鉑、謝彥波等頗受“争議”的人物出現,使得各界對少年班的培養模式是否合理産生了更多讨論:少年班,究竟是天才練成的好模式,還是在拔苗助長?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青年科學家曹原

争議中前行:少年班四十年

創辦“少年班”的初衷,是為了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這個想法,最初是著名華裔實體學家、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所提出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曾經面臨一段特殊的歲月,高等教育幾乎中斷,人才培養一度停滞,高層次人才的斷層猶如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亘在我們通向現代化的征程中。

1974年,回國通路的李政道先生,對國内高端科技人才的匮乏深感痛惜,于是向國家上司人建議,“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教育訓練”。

這個建議得到了國家上司人的高度認可。經過數年準備,中科大在1978年率先在國内創辦了“少年班”,面向全國挖掘有特殊天賦的青少年,錄取到中科大進行集中培養。

此後的四十多年來,中科大少年班日臻完善,并在2008年少年班創辦30周年之際,由原來的少年班管委會(系級建制)更新為少年班學院。時至今日,中科大少年班依然是國内聲譽最好的少年班。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中科大少年班

除了中科大少年班之外,清華、北大、北師大、吉大、複旦、上海交大、南大等國内一流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少年班,最多的時候,國内有十餘所院校開設了少年班。

一時間,“少年班”大有“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勢頭。然而,“天才少年”畢竟是稀缺的,不可能有足夠的“生源”來支撐這麼多院校的少年班,其結果是,大部分“少年班”在招生幾年後又陸陸續續停止辦學。如今,僅剩下中科大、西安交大和東南大學的少年班還在持續招生。

不得不承認,在上世紀那樣一個人才斷檔、科技人才奇缺的特殊年代,少年班的成立十分有利于國家人才戰略需求,為國家經濟建設培育了大批人才。中國科大原副校長尹鴻鈞也曾用“人才戰略”來評價少年班。然而,時過境遷,在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率屢創新高的今天,“少年班”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論。

事實上,少年班自誕生之日起,就沒有停止過直面非議。人們讨論的不僅是少年班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甚至連招生方式、培養模式也存在着諸多争議。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中科大校門

培養模式:以學生為本?

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我們總是提倡“因材施教”,“少年天才”的培養更不能一概而論,采用同樣的培養模式隻會埋沒學生的天賦。其中的利害,“少年班”的老師當然是清楚的。是以,在培養模式上,少年班明确提出“以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方針,為學生提供課程學習與科技創新活動有機融合的自主化學習與研究。

由此可見,少年班人才培養模式有兩個突出特點:

第一,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課程。對于少部分專業意願明确的學生,他們在入學之後就可以直接學習主修專業,根據既定的專業培養計劃學習;大部分學生則會采用“兩段式”學科平台培養模式,即前兩年以基礎課程學習為主,後兩年才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個性化的專業學習。

第二,是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創新能力。既然“少年班”的主要使命是培養高水準的科技人才,那麼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就成為教育的重點。“少年班”通過實踐訓練幫助學生選擇合适的專業方向,同時鼓勵專業交叉,支援學生選修多專業課程,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各展所能。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中科大

1985年,中科大又參照“少年班”的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簡稱試點班,又稱零零班),與少年班共同辦學。不同的是,“少年班”依然面向十三四歲的中學生,而“試點班”則采用聯考初試、複試錄取的招生模式。

與此同時,“少年班”又面向學習能力特别強的學生群體,與相關學院創辦了“嚴濟慈班”、“華羅庚班”、“物質科學班”等學科強化計劃,對相應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和調整。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學習能力随時調整進出這些計劃,給予學生最大的選擇空間。

即便如此,在自恃才高,從小就在“光環”下長大的“天才”面前,這種培養模式還是沒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畢竟,每個少年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就像一顆種子不可能一直按照既定的樣子去成長。

就拿“少年班”曾經的“神童”甯鉑來說,他4歲認識400個漢字,6歲開始學《中醫學概論》,8歲便會開藥方,13歲就通過了聯考進入“少年班”。

然而,甯鉑自負甚高,由于在“少年班”找不到喜歡的專業,還自己申請調去南京大學學習天文專業。這個要求自然是沒法得到滿足的。後來,甯鉑的脾氣日漸古怪,多門功課不及格,在極不合群中走過了在“少年班”的幾年。

畢業後,甯鉑曾經公開批評“少年班”,出家為僧,又再度還俗,如今在江西的一座禅學院講學。雖然淡出公衆視野多年,但甯鉑依然被當作“少年班”頗具争議的人物之一。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少年班

三千英才:是天才也是凡人

像甯鉑這樣“少年成名”的天才,在中科大少年班并不少見。畢竟,能夠進入“少年班”的,無不是智力超群的青少年,也正因如此,他們似乎更容易“出人頭地”。

根據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公布的資料,40餘年來,共有3000多名大學生從“少年班”畢業,其中超過90%的學生考取了國外研究所學生,19%的學生在畢業後從事科教工作,至少200人成為國内外名校和科研機構的教授、研究員。

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已經成為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其成才比例确實遠高于普通大學。除了研究石墨烯的曹原之外,還有——

· 實體學家盧征天:美國青年科學家最高榮譽(PECASE)得主

· 著名神經科學家駱利群:38歲成為斯坦福正教授,46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 分子生物學家莊小威:34歲成哈佛大學雙聘教授,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

· 百度總裁張亞勤:送出華盛頓大學曆史上惟一一個滿分博士論文,美國IEEE百年最年輕院士

· 實體學家杜江峰: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杜江峰院士從中科大畢業

從中科大少年班走出來的行業領軍人物還有很多很多。3000人的規模,還不及一所普通大學一年的大學生畢業數量,能夠有這樣的成績,似乎已經十分了不起。但即使遍地是金子的少年班學院,也難免有些平凡如砂礫的人。

和甯鉑同班的謝彥波和幹政,同樣沒有走上那一條人們期盼下“天才”該走的道路。

謝彥波一直不善社交,由于成績突出而攻讀實體,原本被看好在20歲前能獲得博士學位,卻偏偏與導師處不好關系而放棄;後來,謝彥波轉身去了美國讀博士,師從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竟再次與導師不和,兩人不歡而散,到最後謝彥波也沒拿到博士學位。如今,謝彥波在中科大近代實體系擔任教師,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幹政與謝彥波的軌迹十分相似,都是出國讀研,但最後都沒有獲得博士學位。由于學業、事業屢屢受挫,幹政選擇低調生活,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勞工。

不知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是否也會回憶起曾經年少時的意氣風發,是否也會感慨現實的殘酷,是否也會懷疑自己當初進入少年班是對是錯?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西安交通大學

毀譽參半: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進入少年班是對是錯?或許,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有答案。

甯鉑曾經在《實話實說》節目中公開猛烈抨擊少年班的神童教育:“不能拿他們做實驗!那會害死人的!”

相反,12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32歲成為哈佛大學教授的尹希則高度評價“少年班”的教育:“有人認為少年班是拔苗助長的行為,我認為完全相反,少年班給了中國一些孩子更多選擇的機會。因為我覺得中國高等教育最缺乏的,是給學生選擇的機會不夠多,這是跟美國教育相比,中國教育最缺乏的地方。”

作為親身經曆少年班的人,他們的看法更有說服力。然而,他們對“少年班”的态度卻可能天壤之别。從他們的經曆也可以看出,接不接受這種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客觀上講,“少年班”的學生,是經過層層選拔後才被錄取,往往具有更出色的學習天賦。他們進入大學接受超前教育,擷取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接受科學的方法激發潛在的能力,這些學生往往能夠更快地成才。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是幸運的,“少年班”這種方式也确實是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的。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從少年班畢業的尹希教授

然而,并非所有“少年班”的學生都能接受這種教育方式。

這些學生在很小的時候被選拔進入“少年班”,這未必是他們想要的生活。青少年本來就處于心智、性格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帶着父母和社會的期待,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一旦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就會被無限放大。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又是不幸的。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隻不過,他們頭頂上“天才”的光環,是外界賦予的。“神童”也是人,他們也有“出錯”的可能,也有成為普通人的權利,外界不應該拿放大鏡去看待他們,更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用個别人的成敗來決定“少年班”的價值。

是以,“天才練成”的培養模式本身并沒有錯,具有特殊天賦的學生确實可以用有别于常人的方式去培養。關鍵在于,學生的個性必須得到充分尊重,個人的天賦能在正确的引導下得以充分激活,否則,如果挖掘到有天賦的天才,卻用錯誤的方式埋沒了天賦,那就隻是一種“拔苗助長”,本末倒置了。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東南大學

人才培養:不拘一格降人才

長期以來,我們同來沒有停止過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少年班”未必是最好的方式,更不會是唯一的方式。

“少年班”經受住了數十年時間的考驗,在今天依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然而,各大院校也在“少年班”的基礎上,不斷摸索更多創新模式。

2024年,西安交大的少年班拟錄取247名學生,全部為國中應屆畢業生,這些學生将用八年時間,完成預科到大學到碩士的課程;東南大學少年班2024年僅錄取15名學生,專業為工科試驗班,并命名為“吳健雄班”。這兩個傳統的“少年班”,也在不斷變革招生和培養方式。

毀譽參半少年班,四十年三千英才:是天才練成,還是拔苗助長?

清華大學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接連推出了數學英才班、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領軍計劃和清華大學實體攀登計劃,還有北大數學英才班、北大實體卓越計劃、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求是科學班、大連理工王大珩實體科學班等,都希望集中力量培養在基礎科研上有突出興趣和特長的學生,加速培養高水準的科研人才。

“唯聯考論”已經逐漸被打破,不拘一格降人才,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長方式,或許一場高層次人才的大爆發已經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