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區概念,白酒推廣的又一張“王牌”?

作者:中國酒業新聞

《華夏酒報》記者 張瑜宸

産區概念,白酒推廣的又一張“王牌”?
産區概念,白酒推廣的又一張“王牌”?

最近,酒業出現了一個饒有趣味的現象,就是白酒産區的整體概念及其背後的發展動态得到了頻繁的關注與熱議。

無論是國内外的各大展會,還是各類媒體報道中,産區的價值和表達愈發清晰和聚焦。特别是在消費市場趨于飽和,競争加劇,而消費者口味日益多元化的趨勢下,把産區作為核心元素進行品牌推廣的方式越來越流行。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在缺乏統一且嚴格的标準規範之下,如何促進産區内部的協作與整合,如何防止品牌在産區表達上的重複與雷同,以及如何避免過度且簡單地依賴産區推廣,仍是政府、企業、協會都需思考和解決的課題。

是以,行業内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質疑白酒推廣是否要主打産區概念?

白酒與産區有着天然的聯系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厘清白酒與産區之間的聯系。因為采訪中,不少人會提出說,主打産區概念通常不是烈酒或者葡萄酒的玩法嗎?

但事實上,并非是誰讓某個概念受到廣泛關注,誰就是該概念的原創者。

産區概念,白酒推廣的又一張“王牌”?

“白酒當然有産區概念,這不是葡萄酒或者烈酒獨有的。比如醬香型白酒開始就集中在貴州的遵義地區,遵義是個産區,下面再細分為仁懷小産區、習水小産區等等;四川是濃香型白酒大省,它可以分為宜賓産區、泸州産區。”飲料風味學創始人、江南大學教授範文來告訴《華夏酒報》記者,目前,行業關于産區的分類标準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是以地級市為機關進行劃分,而另一種觀點則是以縣或縣級市為機關進行劃分。

但不管是哪種觀點,在白酒的本質特性上,沒有人能夠否認白酒與其産區之間的固有紐帶關系,畢竟白酒的品質特征、味覺表現及獨特風格往往是由其原産地的氣候狀況、水源條件、土壤成分等多種環境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酒作為一種産品,是當地微生物發酵的産物。而各地的微生物種群都具有獨特性,盡管工藝技術和原材料可以學習和購買,但當地的微生物環境卻是無法複制和遷移的。是以,白酒本質上是一種土特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作為一種地方特色的産品,其産區的概念是至關重要的。”著名陳年白酒收藏家、曾品堂創始人曾宇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無論是全球範圍還是在中國,酒的品質和特色都與産區緊密相連,各地都有其獨特的産區,中國亦不例外,這就意味着,我們需要回歸到産區這一核心理念上,強調并回歸産區概念,是對白酒文化與品質根源的一種深度回歸。

産區概念,白酒推廣的又一張“王牌”?

五糧液産區園區(圖檔來源:宜賓釋出)

的确,中國白酒源遠流長,每一滴都蘊藏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和獨特的地理韻味,都是産區自然環境和人文曆史的結晶,也是中國白酒文化的重要載體。無論從北方的嚴寒之地,到南方的濕熱之鄉,還是從東部的沿海地區,到西部的高原山脈,每個地方的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都直接影響着白酒的口感和品質,恰恰也是因為這樣,繪就了中國白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版圖。

亟須建構規範與标準

顯然,白酒推廣以産區為核心概念,不僅有助于中國白酒在全球範圍内樹立品牌形象、擴大市場佔有率,還可以更好地發揮産區叢集效應,凝聚産業力量,共同打造具有競争力的群體釀造優勢。

“但産區不應該自封,應該由行業協會牽頭組織進行;應該制訂産區标準以及分級标準(如市級産區、縣級産區、村莊級産區等),依标準管理與運作;同時,産區不應該是終身制,應該5年左右複評一次;拟申請成為産區的地方,應該制訂相應的産區釀酒生産與産品标準,這種标準特别是産品标準應優于國家标準等等。”範文來進一步分析指出,産區推廣在步入系統化、規範化的程序中,一定需要與之相比對的制度來規範。

産區概念,白酒推廣的又一張“王牌”?

四川泸州白酒産業園區(圖檔來源:泸州釋出)

“利用白酒産區平台,消費者能深入了解産區内不同風格和規模的品牌及産品,并且頭部品牌的知名度有助于推動當地中獨幕喜劇牌的發展。隻是策劃活動時,主題、方案、品牌選擇、場地設定等細節至關重要,因為優秀的品牌通常更願意與同等水準的品牌合作,以確定品質、聲譽和市場地位對等。為確定活動品質與産區及當地品牌美譽度的建立,産區推廣需精心策劃,使大中獨幕喜劇牌皆能愉悅同台。”國際葡萄酒與烈酒作家與記者協會成員、VinosVivo國際美酒之聲聯合創始人李燕萍對《華夏酒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或媒體推廣産區時,應篩選用心經營、有品質、有實力的品牌和企業,而非僅看規模和财力,合适的甄選标準和執行方案,能讓各方共赢。

綜合來看,白酒的獨特風格源于其各自的産地特質,這内在地賦予了白酒以産區概念,重視并強調産區之内風味的相似性與高品質有利于酒業的發展。

切莫将産區推廣當成“王牌”

“然而,這種做法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多元化發展格局,即‘百花齊放’的局面。”四川源坤教育科技創始人鐘傑指出,即使行業記憶體在豐富的多樣性,但過剩的生産能力意味着并非所有種類的白酒都能在市場上得到充分展現的機會。畢竟曆史長河形成的市場競争格局,并非輕易被幾句話所颠覆。與此同時,随着人口數量的持續下降,這些趨勢都将加速白酒行業的深度調整和變革。

“如果我們的酒企占據現有的産區和香型優勢,這是好事,但不能自以為是,更不能把此當作最大的核心競争力,還是要有危機感。因為,以史為鑒,曾經許多占據産區和香型優勢的酒企,不思進取,最後一地雞毛,甚至退出曆史舞台或者被後來者居上的比比皆是。”營銷專家唐錦華對《華夏酒報》記者分析道:隻有弱者才會反複強調自己的産區和香型優勢,而強者則強調的是自己的綜合優勢。在内部營銷營運中,必須淡化産區和香型之争,必須強化綜合核心競争力的打造,否則就會落入到已經占據産區和香型優勢酒企的競争圈套,被别人劃分的枷鎖所束縛。

産區概念,白酒推廣的又一張“王牌”?

對此,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原副總經理吳佩海給出了三條建議:

第一,不能把産區絕對化。不能說産區以内的酒都是好酒,産區以外生産的酒都是孬酒。酒好不好,最終要看是否符合國家的品質标準,是否符合消費者的口味。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來打分。

第二,不能把産區神秘化。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産區對酒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要給予真實、準确、完整的說明,而不能故弄玄虛,隻依靠一個概念,就可以扭轉市場的形勢,這是不切實際的。

第三,不能把産區理想化。認為一旦打出這個概念,就可以給消費者一個高大上的形象,所産出的酒就可以暢銷無阻。

“現在世界上最講産區的還是洋酒,但銷售普遍下滑,這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堂課。最終企業還是要從基礎做起,專注于酒的品質、提高口感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要注意成本效益,如果我們在脫離實際的同時,再搞一些花裡胡哨的酒,再好的産區也是無效的。”吳佩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