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史巷:詩人的小巷

作者:古城建水

太史巷,是建水朝陽樓外,小桂湖邊的一條平平無奇的小巷子。東側起點處有鐵路經過,西側的終點是迎晖路口,是以太史巷最早也叫 “迎輝巷”。站在巷子口,看得見朝陽樓,城門下人群熙熙攘攘,這邊就愈發顯得清清靜靜。

太史巷:“一翰林四進士”

清淨的太史巷雖然低調,卻是極為有名。這裡出了建水的第一位本土翰林,李遇元(同時也是進士),他曾官至福建按察史,家鄉建水還為他立過“翰林坊”(并非現在的翰林街牌坊)。此外,葉瑞、葉祖堯這對“父子進士”也曾是建水人的榮耀,清雍正年間還有一名進士叫劉瓒。是以,太史巷有“一翰林四進士”的好名聲。

太史巷:詩人的小巷

(福東寺,現名“福東院”)

這條小巷子叫“太史巷”,還與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關,就是明代大詩人楊慎。楊慎來建水,招待他的就是葉瑞,他就住在巷子裡的“葉氏宗祠”(現在的民宿“臨汐雅集”即是在宗祠原址上修建的),《重建太史巷過街樓碑記》就有記載:“楊升庵居于巷之宗祠與葉瑞友善,晨曦相晤,因題共額曰:太史。”于是,這條巷子便慢慢從“迎輝巷”叫成了“太史巷”。

葉瑞是1523年的進士,官至南京戶部主事和兵部員外郎,著有《崇節錄》《河洛解律苦書》《點評左國文選》等,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後來他的兒子葉祖堯則是1577年的進士,官職雖沒有父親大,做的是湖廣江夏縣知縣和福建永定縣知縣,但備受群眾愛戴。

太史巷:詩人的小巷

福東寺和小桂湖,便是楊慎與葉瑞等朋友們的行吟之處。小桂湖中水林園是葉瑞修築的,他在這座小山上建院蓋亭,怡度晚年,故風景秀麗的水林園又稱葉家山址。而小桂湖曾經是建水築城留下的洗馬塘,據說因楊慎某次來到湖邊吟詩作對、泛舟垂釣之時,面對湖上蓮葉田田,荷花飄香的景象,就仿佛自己回到了家鄉四川新都的桂湖畔,是以洗馬塘後來就改名為“小桂湖”。

太史巷:詩人的小巷

(圖源:建水博物館)

福東寺内有一塊匾額,寫有“小桂湖”三字,也寫了這個故事,匾額上數行題跋,寫四川新都縣桂湖池,平挹野色,遠吞山光,水榭風台,迥出塵表,稱川北名勝。而此間為先生寓居和講學之所,山水雙佳,與桂湖相仿佛,因而稱小桂湖。

楊慎與葉瑞美好的友誼,後人孫清元就有長聯贊曰:“畫成煙雨樓台,看山橫煥嶺,地轉泸江,剩一片芳草夕陽,記新都公子行吟處;人在蓮花世界,喜月到天心,風來水面,趁此際香溫茶熟,想茂叔先生得意時。”

太史巷:詩人的小巷

(楊喜雅 攝)

雍正年間,1730年太史巷又出一名進士,劉瓒,而他的後人劉家貴則在小桂湖邊開了一家飯館:“寶興樓”,經過劉家後代的傳承和發展,如今的寶興樓,已經是建水有名的百年老店。

太史巷:詩人的小巷

(路小山 攝)

太史巷裡的古井:醴泉

太史巷有一口古井,叫做醴泉。其名出自《禮記·禮運》“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的典故。圓形的井欄,是兩塊巨大的青石鑿成後再合攏的結果;井下内壁,用弧形青石鑲砌;井内出水旺盛,水面距井口僅兩米上下,水味甘醇。醴泉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但水源豐富如初,泉水冬溫夏涼,清冽甜潤。

太史巷:詩人的小巷

當代詩人于堅著有《建水記》一書,其中他與友人去“串門”的情景描述十分生動有趣,于堅寫:“彼此相通的院子,你家的竹子是我家窗子前的水墨,我家後花園的桃花是你家前廳的粉彩,我家的桂花為你家的黃昏而香,你家的喜鵲為我家的客人而唱。戶戶垂楊、明月古井、雕梁畫棟、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大家共享,都是好在的地方。看罷出來,心裡總是空落落的,想要是住在這院就好了,又想住在那院也好。”每每讀到這段,都覺得詩人的形容貼切極了,讀完整本《建水記》,就感覺于堅和他的朋友們在建水的遊覽,也像極了曾經楊慎和他的朋友們在這裡遊玩的樣子。

建水就是這樣一座文化積澱特别深厚的古城,就好像太史巷,聽起來很官腔,但實際上很具有文人趣味,這裡是一處詩人的湖畔,詩人的小巷。

來源:文旅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