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年兩赴中國,德國總理此訪不同尋常

作者:直新聞

直新聞按

應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于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通路。14日上午,朔爾茨乘飛機抵達首站重慶。此次朔爾茨随行成員陣容豪華,不僅包括三位政府部長,還有數十名德國企業負責人。有分析認為,朔爾茨攜“豪華”代表團訪華,傳遞了與中國繼續保持合作的意願。德方應當摒棄部分美西方政客炒作所謂“去風險”的雜音,同中方相向而行,妥處分歧,拆牆築路。

德國輿論:此訪不同尋常

根據德總理府新聞稿,朔爾茨一行抵達重慶後,首先造訪當地的博世公司(Bosch)并參觀博世的可持續氫動力生産設施。在重慶市參觀期間,朔爾茨将與青年學子和建築師讨論現代城市規劃。據德國《法蘭克福彙報》報道,從博世、巴斯夫到大陸集團,許多德國公司都在重慶投資。

這是朔爾茨自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上司人。

兩年兩赴中國,德國總理此訪不同尋常

朔爾茨參觀博世公司的氫驅動工廠

朔爾茨此次在中國的停留時間長達72小時,三天飛三城,還将去往上海和北京。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此次朔爾茨的行程不僅密集,随行團規格還很高。在“豪華企業大佬”團的基礎上,交通部長維辛、環境部長萊姆克、農業部長厄茲德米爾三位内閣部長也一同來華。德國《商報》稱,三位部長随行很不同尋常。因為一般情況下,隻有在舉辦中德政府磋商的情況下才會有那麼多位内閣成員陪同出訪。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這三位部長此前對華言行頗為友好,都支援中德在包括農業安全、氣候保護、環境保護,數字化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展開合作。交通部長維辛去年就明确表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懲罰性關稅,并警告說,德國經濟将是以受到損害。

此外,随行的三位部長展現了朔爾茨對聯合執政夥伴的兼顧,比如其中兩位是綠黨,一位是自民黨;此外,三人所代表的交通、農業、環境領域,也說明中德之間還有更多潛力、進一步合作的方向可以挖掘。

進階商務代表團随行,也是德國總理在進行重大外訪時的“标配”。據歐媒報道,随團企業高管名單包括西門子、科思創、巴斯福、福伊特、DHL、蔡司、寶馬、蒂森克虜伯、梅賽德斯-奔馳、大衆、拜耳等,都是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跨國企業。

兩年兩赴中國,德國總理此訪不同尋常

近來,西方政客鼓吹放大中國經濟短期波動,渲染所謂“中國經濟見頂論”,甚至煽動對華“脫鈎斷鍊”,這與跨國企業在華經營活動和實際感受形成巨大“溫差”。資料和執行個體表明,德企正積極擁抱中國市場。作為在華德企的官方協會,中國德國商會今年1月釋出的2023/24年度德企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九成受訪德企計劃繼續紮根中國市場,沒有離開中國的計劃;過半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内增加對華投資。

德國央行德意志聯邦銀行多名專家日前撰寫文章表示,近年來,許多德國工業企業通過在華生産獲得了高銷售額和利潤,同時對華出口成為這些德企的重要盈利管道。德意志聯邦銀行一項針對企業的調查表示,德國差不多每兩家制造業企業中,就有一家直接或間接從中國擷取關鍵中間産品。

有美國媒體稱,德國頂級企業高層紛紛不顧“去風險”的雜音加入朔爾茨的中國之行,突顯中國作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有德國企業界人士表示,同中國“脫鈎”是不現實的,并認為最大的風險反而來自“脫離中國”。

緣何堅定“選擇中國”?

兩年兩赴中國,德國總理此訪不同尋常

觀察指,選擇與中國進行務實合作,也是德國抵禦外部風險的雙赢之舉。去年,德國GDP下降0.3%,低于歐盟國家平均水準,而且是世界前幾大經濟體中唯一負增長的國家。外界預測德國今年GDP增長将在0.1%至0.3%之間。後疫情時代複蘇乏力、能源價格暴漲、官僚主義、勞動力短缺等困難,導緻很多徳企在去年底發出警告,德國即将陷入經濟危機,企業瀕臨生存的臨界點。面對如此多的不利和不确定因素,對市場最敏感的德國企業界認為,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夠替代同時具有完整的工業鍊、成熟的配套政策、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高素質勞動力的中國。

是以,有分析認為,在西方部分政界人士将中國定位為“制度性對手”、德國政府去年首次制定“中國戰略”的背景下,朔爾茨頂住壓力,兩年兩訪中國,既表明其将堅持理性務實的對華外交路線,也表明朔爾茨和德國企業界希望抓住中國擴大開放的機遇,與中國合作發展,互利共赢。

不過,中德之間原本良好而互補的經貿關系,也摻進來一些雜音。朔爾茨此訪正值歐盟醞釀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之際,所謂“中國産能過剩”的議題近期也在歐洲引發讨論。按照慣列,朔爾茨訪華前将知會歐盟,而歐盟很可能期望他與中方讨論電動汽車、锂電池、光伏産品為代表的“新三樣”的所謂“産能過剩”問題。

兩年兩赴中國,德國總理此訪不同尋常

就在啟程前一天,朔爾茨還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視訊通話,雙方提出要“重新平衡”歐洲和中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并強調要“刺激歐洲競争力”。外界分析,這預示着所謂“市場公平競争”問題将成為朔爾茨此行的焦點,德法兩國協調對華政策的意味濃厚。

值得注意的是,朔爾茨此訪預計還會呼應歐洲輿論提及俄烏沖突。目前,德國事實陷入俄烏沖突的影響中,俄烏沖突不但颠覆了德國和歐洲的安全制度架構,也使德國的經濟模式失去了長久以來穩定而廉價的俄羅斯能源供給。有分析認為,德國已經深度介入俄烏沖突,成為除美國之外的烏克蘭第二大外援國,把大量的經濟和安全資源投入了“援烏抗俄”,但是在政治上看不出有任何清晰的戰略可言。

作者丨侯軍義,深圳衛視直新聞資深主編

編輯丨楊穎,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鄭志佳,直新聞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