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差距被美國拉大了?連英偉達閹割版都買不到,中國該如何應對?

作者:春公子

文 春公子

在說今天的主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美國人的精明!

美國立國才200多年,卻能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家,這與美國人的精明是分不開關系的。

都知道美國現在制造業處于空心化,很多國家将制造業看作“立國之本”!為何美國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從約50%下降至30%,同時制造業就業人口比例也從30%下降至不足10%。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美國本土企業開始将生産線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亞洲地區,這使得美國本土的制造業逐漸減少。

在制造業與科技行業中,美國人把寶押到了科技行業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實力成為國家競争力的重要展現。通過大力發展科技行業,美國能夠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資源,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

美國形成了一套國家發展科技的制度體系,明确了科技發展對國家利益的意義,規劃了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并規定了資源配置設定和使用方式。

通過發展科技行業,美國能夠保持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進而推動産業更新和經濟發展。說白了,全球那麼多産業,科技産業的附加值是最高的。

是以美國人的精明之處就在于,自己幹的都是能賺取大量利潤的活,一些累活苦活都交給了其他國家。

差距被美國拉大了?連英偉達閹割版都買不到,中國該如何應對?

在網際網路時代,美國的微軟、蘋果、IBM、谷歌、高通等科技公司迅速崛起,不僅引領了全球科技創新的潮流,也進一步鞏固了美國在科技霸權上的地位。這些公司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卓越的創新能力,推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科技産品和服務,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

在網際網路時代,美國依靠一衆科技公司的崛起而嘗到了甜頭。是以我們看到美國那些科技公司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占比全球前十的公司,美國獨占了7家。

差距被美國拉大了?連英偉達閹割版都買不到,中國該如何應對?

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後,下一個科技浪潮必然由AI行業開啟。這也是全球大國争相發力的焦點。

馬斯克曾經談過一次中美AI的差距,他認為中美AI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現在來看差距在12個月左右,但是差距在持續縮小中。

目前美國的AI格局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和競争激烈的态勢。谷歌和OpenAI作為閉源領域的雙龍頭,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引領着全球AI技術的發展潮流。而美國的Meta公司則選擇了開源路線。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那就是在AI大模型領域,美國人又搞了當年移動網際網路作業系統那一套。

相對于美國的開源生态,中國頭部的AI企業大都是閉源,開源這塊可以說是是一片“荒漠"!雖然現在也有一些開源項目和社群在推動AI技術的發展,但與美國相比,整體上還顯得相對薄弱。

差距被美國拉大了?連英偉達閹割版都買不到,中國該如何應對?

中美AI大模型差距越來越大?

工信部前部長苗圩毫不避諱地指出,由于閹割版顯示卡的束縛,中美的大模型算力差距正在拉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我們目前在算力領域有點力不從心。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包括算法、算力和資料,這三者缺一不可。在這三個要素中,算力被認為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是承載和推動人工智能走向實際應用的決定性力量。

算力的發展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進步。随着硬體技術的不斷突破,如GPU、TPU等專用計算晶片的應用,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這使得人工智能能夠在更大規模、更高效率下運作,進而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落地。

美國在算力領域裡的強勢,得益于美國英偉達公司的驅動。英偉達目前是全球最有實力的AI晶片公司。

其在在2024年的GPU技術大會上釋出了基于Blackwell架構的B200和GB200伺服器,這些産品專為提供強大的AI算力而設計。它們通常用于加速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過程,以及支援複雜的科學計算任務。例如,DGX GB200伺服器內建了多達36顆NVIDIA Grace CPU和72塊Blackwell GPU,展現了其卓越的計算能力。

差距被美國拉大了?連英偉達閹割版都買不到,中國該如何應對?

中國應該盯防英偉達

由于美國晶片禁令的存在,英偉達并不能将高端AI晶片賣到中國。可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卻表示英偉達不願失去中國市場。

我們不要看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前段時間美國在AI晶片領域的制裁再度更新,正如工信部前部長所說,我們現在連英偉達的閹割版顯示卡都買不到。

事實上,從2019年開始,到2024年,美國對于中國半導體産業的制裁措施從未停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核心的措施數量在20條左右,尤其是2022年以來,從《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到出口管制的次次調整,都是成體系的輸出壓力。可以預見,接下來還會有新的限制措施。對此,近年來中國企業也一直在囤積GPU、突圍AI晶片。

人工智能的一個形态就是汽車的自動駕駛。英偉達對汽車業務關懷備至,将其視作未來頂梁柱,按照黃仁勳的規劃,汽車業務的收入占比應該達到30%。

可又有什麼用呢?如今美國全方位阻擊中國電車進入美國市場,難道我們還妄想英偉達會真心實意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與我們完成深度合作嗎?

差距被美國拉大了?連英偉達閹割版都買不到,中國該如何應對?

中國在AI晶片領域,該如何應對?

中國敢于讓英偉達進入中國市場展開自由競争!可美國政府至今都不敢對華為和比亞迪開放美國市場,是以在AI晶片領域,我們的法寶還得是依靠華為的AI晶片。

如果沒有點硬實力,黃仁勳憑什麼說華為将成為英偉達最為強勁的競争對手?

華為始終堅持“硬體開放、軟體開源、使能夥伴、發展人才”的戰略方針,将研發創新作為公司發展的核心動力。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超1000億元,且多年保持在這個水準,這種敢于真金白銀投入的公司,放眼全球科技圈,也是相當炸裂的存在。

根據英偉達公開釋出的财報,幾乎所有主營業務,主要競争對手都有華為的身影。

華為通過其昇騰系列晶片,如昇騰910,已經在國内AI晶片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昇騰系列晶片自2018年推出以來,主要面向資料中心和AI計算場景,旨在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

有國産GPU廠商銷售人員指出,國内許多大模型廠商仍然傾向于使用英偉達的A100或A800晶片,因為轉換到其他生态系統可能會增加學習成本、試錯成本和調試成本。

雖然英偉達AI晶片還具有先發優勢,但華為公司的後勁之力不容忽視。華為有望通過晶片設計、代工、通信連接配接、系統體驗形成組合拳。

或許有網友會們會說,我們不可以像在汽車産業裡那樣實行“彎道超車”嗎?其實這個方法可行性極低,因為AI行業是新生科技,在科技領域裡的最好打法,就是努力奮鬥,不要妄想走什麼快捷路線。

差距被美國拉大了?連英偉達閹割版都買不到,中國該如何應對?

大家需要明白的是,華為公司的過往的曆史戰績已經證明!華為在歐美一種科技公司交鋒中,從未落于下風!

何況如今我們是舉全國之力,努力攻破高科技産業難題!我們有什麼理由質疑華為?我們需要做的是,支援國産,是你我的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