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經》:長生久視之道

作者:文化新思維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為啬,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我們先來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字,是愛惜的意思。這句話怎麼了解呢?要做好治人和事天這兩件事情,莫過于懂得愛惜。

夫為啬,是謂早服。人懂得愛惜,乃是早做準備。

早服,謂之重積德。早做準備,就是重視不斷地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德修得很夠,那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之是以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因為,做事不會偏向某一端,也就是能做到價值全向。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當人可以做到價值全向,就可以管理一個國家。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德是國家生存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國運才能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就是所謂的根紮得深又牢固,管理思想一代一代地承接,就像這個德善的建立者一直活着,照看着天下一樣。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們來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經》有哪些深意,能給到我們哪些啟示,提升我們哪些方面的認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去運用。

這一章似乎不太好了解,怎麼會從懂得愛惜就能一步步變成長生久視之道呢?

我們先從治人事天,莫若啬說起。

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做治人事天這件事。治人,是管理自己。事天中的事,是從師求學的意思。韓愈在《進學解》中說,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是以事天,指的是從天地之道中總結出運用在人類社會中的自然規律。

“啬”這個字本義指收獲谷物,是“穑“的古字,收藏好谷物後要仔細保管,于是引申為十分愛惜、節省。從古至今,任何時候,都是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的基本需求,糧食關系人的生死存亡。古代作物是靠天收,人必須向天地學習,了解天地的規律,莊稼才能長得好,秋天大豐收。收獲了糧食,人們會把一部分儲藏起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能有得吃,另一部分留種,留待來年播種,人們從天地中學到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滿足生存需要之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希望有所發展。糧食産量上去,家庭收入見漲,公司規模擴大,國家繁榮富強,這就需要重視積累,作為人,就要重視積德。我們如果做不到愛惜,任一鍊條斷裂,都無法做到早做準備。如果秋天不留種,第二年就沒有糧食可吃。如果秋天留的種子太少,比如去年結了十個瓜,今年還是十個,産量不能擴大,每年都陷在惡性循環當中,遲早會崩塌。

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我們想要把從天地學習總結到的自然規律運用在自我管理中,産生積極正向的影響,作為有思想的人,就一定要學會愛惜,人生隻有一次,錯過就不再來。我們要愛惜來之不易的生存機會,愛惜給我們生命的父母,愛惜糧食,愛惜水,愛惜所有的生活資源。是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治人事天的第一個倫理規範就是要懂得愛惜。

懂得愛惜,就是讓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

愛惜,意味着我們看問題很全面,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已經内化于心。做任何事情,我們現在在哪一個階段,我們要做哪些事情,接下來要做哪些事情,心裡要清清楚楚。其實在夏長時,厲害的人對秋收情況已經了解,那時就已經知道來年春種将會是怎樣的情況,做好準備。這就是做任何事情有預見性。

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怎樣積德呢?從自我開始,從善待自己、愛自己開始。愛自己才能愛他人,善待自己的人才能善待他人,才能把善行修之于家,修之于鄉,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不過,從那麼多人痛苦、焦慮、抑郁來看,人們似乎并不懂得愛自己。

在第八章講到上善若水時,人有兩種善,一種是對自己的善,叫本善,另一種就是上善。

什麼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人類遵循的第一原則,即,每個人都追求讓自己感受良好。這完全是人的生存本能。當一個孩子咕咕墜地之後,就會哇哇大哭,讓人來照顧自己的生理感受。當孩子肚子餓了、難受了、拉了、尿了,都會用哭聲召喚父母來照顧自己,讓自己可以感受更好一些。

追求良好感受不隻是孩子的本能反應,而是每個人,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良好感受。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讓自己感受良好。我們喜歡聽好聽的話,聽動聽音樂,穿名牌、享用美食,擁有很多錢,交知心的朋友,享有社會上的名譽地位……

即使是調皮搗蛋的孩子,看上去他的行為不追求良好感受,但是,要知道,他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别人,讓别人關注自己,有人關注,自己的感受就會變好。當然,也有人不喜歡别人關注,比如社恐的一些人,既然跟人交往得不到良好感受,遠離人群也是在讓自己得到良好感受。每天風餐露宿的苦行僧,饑一頓飽一頓,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磨練才叫做快樂,如果沒有這樣的磨練,他們反而會感到痛苦。

但是,我們也知道,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良好感受是有後果的,這個後果就是有可能會造成他人感受不好。葛郎台是索漠城的首富,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數金币,這是他最良好的感受,為了這個感受,他可以不照顧自己的身體,不顧妻子和女兒。疫情初期,很多西方人為不戴口罩而遊行,認為戴口罩讓自己不舒服,卻不管自己有沒有影響到其他人。

那麼有沒有方法,既可以照顧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照顧到别人的感受呢?有的。

有個小孩喜歡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他如果追求本善,就可能用搶的方式來獲得,而對人際關系開始有認識的孩子,則更有可能會使用交換的方式來,比如用一顆糖來讓對方獲得良好感受後,再提出自己的請求。甚至有的孩子會利用建設關系,用好朋友的角色來獲得自己所需。這就做到了在照顧到對方良好感受的同時,使對方也主動願意來照顧自己良好感受。

是以,照顧到他人的良好感受,進而使自己因為這個行為而得到正向回報,是一個人從利我走向利他,然後再利我的成熟人際關系态度的重要一環。

這就是上善。

本善是完全符合客觀規律的。而上善,是在完全符合客觀規律的尊重自我良好感受的基礎上,在行為上是以幫助他人實作目标,拿到價值為基礎,進而實作自己的目标和價值。如果用最能了解的詞描述,叫共赢。

而在這裡,老子講到啬,善待自己真正的意義在有愛,在有了愛惜的前提下,照顧自己可以得到良好的感受,這種本善,這種善待自己是沒有後遺症的。有了善待自己,就可以向前邁步,走向上善。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行的不斷積累,就是重視積德。人按照德的規範一步步成長起來,成為德行深厚之人。在第五十五章講到德行深厚之人具有赤子的特征,有德的護佑,能夠避開災禍,有強大的吸引力,有充足的内在力量,有強大的調和能力,而這些,能讓他沒有什麼做不到。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他之是以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因為他做事不會偏向某一端,也就是價值全向。這裡的極,有頂點,最高點,準則,邊界等等意思。沒有人能知道他的頂點在哪裡,就是無極,深不可測。一個人的認知越接近自然規律,他的心理變化越不可測,意味着這樣的人,價值是全向的。

價值全向的人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深深懂得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不會因為黃河之水混濁而拒絕黃河,不會因為長江之水清澈而隻用長江。

在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限制,真正限制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思維。一個人有了德作為參照标準,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可困惑的,自身發展的種種限制也就被克服了。當這個人深刻地了解到自身的思維和認知模式,并且始終保持價值全向,就能不斷更新自己,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的。

這樣的人,就可以管理國家了。

因為,懂得管理自己的人,就可以推及到怎麼樣管理家庭,同樣,也就知道怎麼樣把管理之道運用到國家的建設當中去。德行深厚的人管理國家,常施恩德,廣濟天下,天下必然大治。一個國家有了道德規範做為支撐,就像是嬰兒受到了母親的保護一樣,是可以長久延續下去的。

德越是根植于人民當中,國家就越是強大穩固。一個國家能夠興旺發達長生久視,就是這個道理。

是以說,一個人從愛惜開始,到早做準備,看問題全面,再到善待自己重視積德,變得強大起來,再到到價值全向,就可以治理國家了。國家怎麼樣能夠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呢?德深入人心。

當然,本章老子依然是說給為政者聽的。但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學到以管理自己,管理家庭,管理團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