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作者:君兮寄相思

在楚漢相争的戰場上,劉邦曾被項羽一箭射中,所幸沒有傷及要害。這一幕雖然危險,卻給後世的象棋遊戲留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究竟是怎樣的一條規定呢?這條規定又有什麼深意?讓我們一起走進曆史,探尋其中的奧秘。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一、楚漢相争的曆史背景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群雄并起,天下大亂。在這群雄逐鹿中原的混亂局面中,實力最為強大的當屬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

項羽出身楚國名門,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武藝和膽識。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善騎射,曾經單槍匹馬殺入秦軍陣營,斬殺數十人而全身而退。項羽還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作戰勇猛,戰無不勝。

相比之下,劉邦就顯得遜色許多。他出身于平民家庭,年輕時曾經做過亭長,後來因為犯了法,被迫逃亡。但劉邦為人仁慈,待人寬厚,深得民心。他雖然武藝不如項羽,但胸懷大志,善于用人,麾下聚集了蕭何、韓信、張良等一批謀臣猛将。

楚漢之争,實際上是項羽武力與劉邦智慧的較量。項羽仗着自己的勇武,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而劉邦則善于審時度勢,見機行事。他知道自己打不過項羽,便采取了遊擊戰術,一面派人遊說項羽的謀臣範增投降,一面派軍隊襲擾項羽的後方,切斷其補給。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就這樣,項羽雖然屢戰屢勝,但也損失慘重。他的軍隊越打越少,士氣也越來越低落。而劉邦的軍隊卻越戰越勇,聲勢日盛。

轉折點出現在公元前204年的荥陽之戰。當時,項羽率軍圍困荥陽,企圖斬草除根,一舉殲滅劉邦。劉邦眼看大勢已去,便派人向項羽求和,但遭到了項羽的拒絕。

情急之下,劉邦的謀臣張良出了一個妙計。他讓一位與劉邦長相酷似的将領紀信穿上劉邦的衣服,騎着劉邦的坐騎,佯裝投降,吸引項羽的注意力。而劉邦則乘機率軍突圍,逃往成臯。

項羽發現受騙後勃然大怒,下令斬殺紀信,并率軍追擊劉邦。但劉邦早有準備,他指令士兵拆毀身後的浮橋,項羽的大軍無法渡河,隻能望洋興歎。

就這樣,憑借一次聲東擊西的佯攻,劉邦成功擺脫了項羽的圍追堵截,為日後的反攻赢得了時間。而項羽也是以錯失了一舉殲滅劉邦的大好時機,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楚漢相争,實力懸殊,但劉邦以智取勝。他審時度勢,見機行事,屢屢化險為夷,最終笑到了最後。正所謂"兵者,詭道也",劉邦可謂深谙兵法,善用謀略,這也是他能夠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二、鴻溝為界,楚漢對峙

公元前203年,經過荥陽之戰和成臯之戰,楚漢雙方都損失慘重。項羽雖然仍占優勢,但也無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劉邦則抓住機會,派人遊說項羽議和。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經過一番談判,雙方最終達成協定,以鴻溝為界,劃分勢力範圍。鴻溝以西歸漢,以東歸楚。這就是著名的"鴻溝之盟"。

鴻溝是一條天然的屏障,寬約三百米,東西綿延數百裡。它把楚漢兩國的勢力範圍分隔開來,成為雙方對峙的分界線。

但和平隻是暫時的。項羽雖然同意議和,但心中并不甘心。他仍然認為自己才是天下的真正霸主,劉邦不過是一個小人物,根本不配與自己平起平坐。

于是,項羽開始在鴻溝東岸大興土木,修築城池,加強防禦。他還派人到鴻溝西岸挑釁,辱罵漢軍是一群烏合之衆,不堪一擊。

劉邦對項羽的挑釁也不示弱。他指令士兵在鴻溝西岸修築工事,嚴陣以待。同時,他也派人到鴻溝東岸叫陣,譏諷項羽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匹夫。

就這樣,楚漢雙方在鴻溝兩岸劍拔弩張,一觸即發。鴻溝成了雙方對峙的最前沿,時刻上演着你來我往的攻防戰。

劉邦雖然同意以鴻溝為界,但他并沒有真正放棄争奪天下的野心。他知道,與項羽硬拼是打不過的,必須采取迂回戰術,以智取勝。

于是,劉邦一面派人與項羽談判,表示願意永遠臣服于項羽,一面暗中派軍隊繞到項羽的後方,攻擊楚國的腹地。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同時,劉邦還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優勢。他指令士兵在鴻溝西岸挖掘壕溝,構築工事,把漢軍的陣地建在易守難攻的地方。而項羽則被困在鴻溝東岸,無法展開大規模進攻。

就在楚漢雙方在鴻溝兩岸僵持不下的時候,劉邦的另一員大将韓信也沒有閑着。他率軍攻下了魏國和燕國,擴大了漢軍的勢力範圍,為日後的反攻奠定了基礎。

韓信的出色表現,讓劉邦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他知道,隻要能夠繼續削弱項羽的實力,總有一天能夠徹底打敗他。

而項羽卻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他在鴻溝東岸的軍隊,補給越來越困難,士氣也越來越低落。楚軍的戰鬥力日益下降,已經無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

就這樣,楚漢雙方在鴻溝兩岸僵持了一年多。這期間,雖然也有一些小規模的沖突,但總體上還是維持着脆弱的和平。

"楚河漢界"這個成語,就是從這段曆史中演變而來的。它既是對楚漢相争的寫照,也成為後世象棋棋盤上的一道分界線。

千百年來,每當人們在象棋棋盤上擺開陣勢,對弈厮殺的時候,都會想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楚河漢界"的背後,是血與火的洗禮,是生與死的較量。

三、象棋棋盤的設計與楚漢之争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象棋,這個古老的遊戲,至今仍然深受國人喜愛。每當人們在棋盤上擺開陣勢,展開厮殺的時候,可能并不知道,棋盤的設計其實與楚漢之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象棋棋盤上,黑紅兩色的棋子分列兩側,中間隔着"楚河漢界"。這個設計,其實就是對楚漢相争格局的一種象征性再現。

在楚漢相争的時代,楚軍的主要戰服是黑色,而漢軍則是紅色。象棋棋子的顔色,就是對雙方軍隊顔色的模仿。

棋盤上的"楚河漢界",更是對鴻溝對峙的寫照。楚河,代表項羽的地盤;漢界,代表劉邦的勢力範圍。雙方隔河對峙,各不相讓。

在象棋的對弈中,雙方的"将"和"帥"就像是項羽和劉邦一樣,是各自陣營的主帥。它們分别占據着棋盤的兩端,指揮着自己的軍隊,力求吃掉對方的"将"或"帥",赢得最後的勝利。

但是,"将"和"帥"并不能擅自越過"楚河漢界",直接對陣。這一規則,其實也與曆史有關。

在楚漢相争的時候,項羽和劉邦雖然是死對頭,但他們并沒有直接在戰場上交手過。一方面是因為雙方實力懸殊,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另一方面,作為統帥,他們也不能輕易冒險,以免影響全局。

是以在象棋中,"将"和"帥"不能直接對陣,而必須依靠其他棋子的配合,才能取得勝利。這其實也反映了戰争的特點,統帥固然重要,但沒有軍隊的支援,也是無法取得勝利的。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在"将"和"帥"的身邊,還有兩個"士"或"仕"。它們的作用,就是保護主帥,不讓對方輕易吃掉自己的"将"或"帥"。這其實也是對曆史的模仿。

在楚漢相争的時候,項羽和劉邦身邊都有一些重要的謀臣和武将,如項羽的範增,劉邦的蕭何、韓信等。他們就像棋盤上的"士"和"仕"一樣,是主帥的得力助手,為主帥出謀劃策,為主帥沖鋒陷陣。

象棋棋盤兩側,還有"車"、"馬"、"炮"、"卒"等棋子。它們分别代表着古代軍隊中的戰車、騎兵、弩炮和步兵。

在對弈中,這些棋子各司其職,有的擅長沖殺,有的擅長防守,有的擅長遠端攻擊。它們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個嚴密的攻防體系。

這其實也反映了古代戰争的特點。在楚漢相争的時代,軍隊的編制已經相當完善,各兵種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象棋棋盤的設計,看似簡單,但其實蘊含了深厚的曆史底蘊和軍事智慧。每一個棋子的擺放,每一條線的設定,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

了解了象棋與楚漢之争的關系,我們再來下象棋,就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置身于項羽和劉邦的戰場,親曆了那場驚心動魄的争霸。

象棋,不僅僅是一種遊戲,更是一部濃縮的曆史。它将戰争的殘酷與藝術的美感融為一體,讓人在對弈中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曆史的厚重。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四、項羽射箭傷劉邦的曆史影響

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在鴻溝兩岸對峙。雖然暫時達成了和平協定,但雙方的敵意并沒有消除。随時都有再次爆發戰争的可能。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一次,項羽和劉邦在鴻溝兩岸叫陣,互相挑釁。項羽是個精通騎射的武将,他突然掣出一箭,射向劉邦。

這一箭,雖然沒有射中劉邦的要害,但還是讓劉邦受了傷。劉邦的部将見狀,連忙把劉邦護送回營,為他治療傷口。

這件事,雖然隻是一個小插曲,但卻在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響。首先,它讓劉邦認識到,與項羽正面對抗是非常危險的。項羽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心狠手辣,出手毫不留情。

劉邦雖然也是一個勇武的将領,但在武力上,他并不是項羽的對手。如果繼續與項羽硬拼,恐怕不僅會傷及自己,還會危及整個漢軍的安危。

是以,劉邦決定改變政策,不再與項羽正面交鋒,而是采取迂回戰術,避其鋒芒。他一面派人與項羽談判,緩和雙方的關系;一面加緊訓練軍隊,提高實力,伺機反攻。

其次,這件事也讓項羽認識到,劉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手。雖然劉邦武力不如自己,但他足智多謀,善于見風使舵。如果輕視劉邦,恐怕會上當受騙,甚至遭到緻命打擊。

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卻大難不死,從此下象棋就多了個規矩

是以,項羽也開始重視起劉邦來。他加強了對鴻溝東岸的防禦,嚴防劉邦的進攻。同時,他也派人到劉邦那裡遊說,試圖拉攏劉邦,化敵為友。

就這樣,在這次射箭事件之後,楚漢雙方的态度都有所緩和。雖然還是敵對狀态,但雙方都不願意貿然發動進攻,而是想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這種态度的轉變,其實也反映在了象棋的規則中。在象棋中,雙方的"将"和"帥"不能直接面對面,而必須隔着"楚河漢界"。這其實就是對曆史的模仿。

劉邦在被項羽射傷之後,就盡量避免與項羽直接對陣,而是依靠其他謀臣武将,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對付項羽。這種做法,其實與象棋中"将"和"帥"不能直接對陣的規則如出一轍。

當然,象棋畢竟是遊戲,它對曆史的模仿也隻能是一種簡化和抽象。在現實中,劉邦和項羽的鬥争遠比棋盤上複雜得多。

雙方在鴻溝兩岸對峙了一年多,期間雖然也有一些小規模的沖突,但總體上還是維持着脆弱的和平。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才抓住項羽内部沖突激化的機會,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經過幾個月的激戰,項羽終于兵敗垓下,自刎而亡。劉邦則一統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楚漢之争,經過了四年的鏖戰,終于塵埃落定。

而象棋,則将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濃縮在了一個小小的棋盤之上。雖然簡化了很多細節,但卻保留了其中最精華的部分。

每當我們在象棋中,看到"将"和"帥"隔河對峙,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項羽和劉邦的故事。那個遙遠的時代,雖然已經逝去,但卻在象棋中得到了永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