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作者:栗頿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文 | 栗頿

編輯 | 栗頿

聯考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古代的科舉也是如此,不過古代考的是四書五經,錄取的名額也很少。正是因為名額少,古代的讀書人都争着搶着要參加科舉,甚至不惜在考試中作弊,曆史上這類事不在少數。

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面,周星馳演的蘇燦原本是個浪蕩公子哥,後來為了博得怡紅院如霜姑娘的青睐準備北上投考武狀元,雖然蘇燦武功不錯,但是對舞文弄墨一竅不通。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當時蘇燦的父親是廣州将軍,為了讓自己兒子考取武狀元,他就買通了所有考官,在文試的時候作弊。

雖然這隻是電影情節,但這種作弊現象在古代卻真實存在,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的?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歐陽修舞弊

說到歐陽修大家不陌生吧,他那篇《醉翁亭記》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人都背過吧。歐陽修,字永叔,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為官公正廉潔,何來舞弊一說呢,這事跟蘇轼脫不了幹系。

話說有一回蘇轼參加科舉考試,他寫的文章出神入化,無論是文筆還是觀點都堪稱一流,毫無疑問地應該被評為第一。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然而由于科舉考試的規定,考官無法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誰,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的第一直覺告訴他,這篇優秀的文章很可能是他的學生曾鞏寫的。

但為了避嫌,他隻能忍痛割愛,将這篇評為第二。然而,在在複試時,他又看到一篇同樣出色的文章,他毫不猶豫地将這位考生評為複試第一。直到最後公布結果,歐陽修才發現,這兩篇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都出自同一個人——蘇轼。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他深感震驚,同時也為有這樣的人才而感到驕傲。他感慨地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科舉結束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對蘇轼的才華贊不絕口。

他說,讀蘇轼的文章,讓他感到汗顔,他願意讓路,讓這樣的人才出人頭地。這一年的科舉考試,可以說是人才濟濟,群星璀璨。除了蘇轼,還有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以及張載、程颢、呂大鈞等曠世大儒。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這就歐陽修舞弊的來龍去脈,說是舞弊其實是一樁美談。宋朝的科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但仍有一些人想走捷徑,不勞而獲。

“聯考移民”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所謂“聯考移民”就是考生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方法,将自己的戶口遷移到分數線較低的省份去進而提高錄取機會。宋朝時期就有類似“聯考移民”的事發生。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聯考移民

在古代,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是以對于“聯考移民”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確定公平兼顧、澤被四方的原則,宋朝政府根據各州的人口多寡和教育程度高低,配置設定不同的科舉“解額”,也就是錄取名額。

由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士子衆多,如東京開封府,其配置設定的“錄取名額”相對較多。這導緻了一些東南州郡的讀書人為了提高自己的錄取機會,選擇到西北地區參加聯考。

因為西北地區經濟落後,而且西北地區讀書人較少,競争比較小。同時,還有許多應舉士子采取“冒籍”等手段,就是冒充别人的戶口,想方設法參加京城的科考。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這種“聯考移民”現象引起了京城本地戶籍考生的強烈不滿和抗議,因為外地外來戶口擠占了他們有限的名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宋建國伊始,政府明令禁止異地科考。宋太祖趙匡胤曾頒發相關法令:“應天下貢舉人,自今并用于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

然而,仍有一些士子為了參加錄取率較高的京城聯考,采取了各種手段。例如,天聖七年,一個叫王濟的廬州士子為了參加京城聯考,将哥哥的大名登記成了父親,以獲得京城戶口。但這種卑劣伎倆最終被開封府聯考把關人員識破,失去了考試資格。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古代如何處理科舉舞弊?

科舉舞弊的事層出不窮,而且手段更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除了賄賂考官,還有找人替考的,幫人替考的人就叫槍手。古代最有名的槍手就是那個寫出“小山重疊金明滅”的大詞人溫庭筠。

在唐朝的科舉制度中,由于沒有照片或身份證明等現代身份驗證手段,考生的身份确認相對寬松,這為一些考生請人代考提供了可乘之機。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溫庭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因其才華橫溢,被多次請去替人參加科舉考試,其中最誇張的一次是他同時為八個人答卷。

這種行為在當時被視為嚴重的違規行為,因為它破壞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影響了社會的公正。盡管溫庭筠在文學上的成就令人欽佩,但他在科舉考試中的行為卻是不道德的,也是對其他誠實考生的不公平。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朝廷為了遏制槍手之風,就發明了作保制度。參加科舉的考生需要提供“保狀”,這是一種由考生互相擔保的制度。通常是三人選一人作保,如果人數不足三人,則由官府官員來作保。

這種制度的目的是讓考生之間互相監督,防止作弊行為的發生。一旦發現有違規行為,同保的人都要受到懲罰。到了宋朝,作保制度變得更加嚴格,需要十人作保。

而到了清朝,連考秀才都需要聯保和認保。考秀才分為縣試和府試兩個階段。在縣試階段,五位童生(即考生)互相作保,稱為聯保。之後還需要再找一位廪生認保,廪生就是已經在官府任職的人士。到了府試階段,還需要再加一位廪生做保人。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這種嚴格的作保制度使得考生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監督的氛圍。

一旦出現問題,不僅同保的人要受到懲罰,廪生也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如被打八十大闆,甚至革去功名。

這樣的制度使得其他考生也不會輕易放過舉報的機會,因為舉報不僅能維護考試的公正性,還能減少競争對手。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在一個小型縣,每次隻錄取15名秀才,一次舉報就能除掉5個競争對手,這對于其他考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作保制度是古代中國為了維護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和嚴肅性而采取的一種措施。通過讓考生之間互相監督,以及嚴厲懲罰違規者,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代考等違規行為的發生。然而,這種制度也可能導緻一些無辜的考生受到牽連,是以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宋朝就有“聯考移民”:看看古代如何處理這些“科舉舞弊”

作保制度隻是遏制科舉舞弊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鎖箱制度,就是把考生的試卷放入箱中,并且由專人保管,這樣的做法旨在防止考官事先看到考卷。

雖然作弊的手法多種多樣,但是政府制止舞弊的方法更是高明。這就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保證考試公平公正對每個都是重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