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鵲橋,上新啦!

作者:新街派 生活報
鵲橋,上新啦!

國家航天局4月12日消息,今年3月20日發射升空的鵲橋二号中繼星已完成在軌對通測試,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018年,初代鵲橋号發射,如今鵲橋二号“上新”,來了解一下!

鵲橋,上新啦!

為什麼要發射鵲橋系列中繼衛星呢?

鵲橋,上新啦!

因為地球上無法與月球背面的航天器直接通信,是以當年在嫦娥四号奔赴月背前,要先送一顆中繼衛星到指定位置,架起地月通信的“橋梁”。

鵲橋,上新啦!

這個“橋梁”就是鵲橋号中繼星,它張開“大傘”一樣的天線,幫助探測器和地球“傳話”,為在月球背面工作的嫦娥四号提供通信服務。

鵲橋,上新啦!

有了鵲橋号,為什麼還要架設地月新“鵲橋”呢?

鵲橋二号是鵲橋号的更新版,鵲橋号的設計壽命5年,目前正超期服役,鵲橋二号設計壽命8年,後續将接過重任,繼續為“嫦娥們”保駕護航。

鵲橋,上新啦!

探月工程四期任務主要瞄準月球南極和月球背面地區,鵲橋号圍繞地月拉格朗日L2點運作,主要盯住月球背面,月球南極對鵲橋來說視線太偏了,是以派出了鵲橋二号,它的工作重點是覆寫月球南極地區。

鵲橋,上新啦!

鵲橋二号出發後,将按兩段式開展工作,首先要在一個周期為24小時的環月大橢圓當機軌道上運作一段時間。而後,鵲橋二号将變軌進入一個周期為12小時的環月大橢圓當機軌道。

鵲橋,上新啦!

在這兩條軌道上,找到了一個地球引力作用的震蕩平衡點,進而使航天器能夠長期穩定運作,而不用消耗太多推進劑,是以稱為“當機軌道”。

鵲橋,上新啦!

在執行“傳情達意”任務時,兩代鵲橋采用的都是“再生轉發”模式。不但能夠“左手進右手出”地“傳紙條”,還能“代寫書信”。鵲橋二号的“再生轉發”模式還能同時支援多個探測任務的協同合作。

鵲橋,上新啦!

教你一招:一眼辨識兩代“鵲橋”

鵲橋号的“大傘”狀天線後面是三根“辮子”,那是用于科學觀測的低頻射電天線。而鵲橋二号的相應位置則從三根辮子變成一根,并搭配一口“小鍋”。

鵲橋,上新啦!

這個小鍋是幹嘛的呢?鵲橋二号由于在環月軌道工作,要想始終保持有同時指向地球和月球的信号,除了“大傘”狀天線指向月球,還需要一個“小鍋”天線來指向地球,“小鍋”就靠那一根“辮子”在環月軌道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向,保持實時對地通信。

鵲橋,上新啦!

與鵲橋号相比,鵲橋二号體型更大、研制難度更高、功能更多、任務時間跨度更大,也擔負着更為重要的責任。它将為即将到月球背面“挖土”的嫦娥六号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嫦娥七号、八号提供中繼通信服務。同時還會同步開展地球磁尾觀測等科學探測任務。

鵲橋,上新啦!

讓我們一起期待鵲橋新傳信,為我們揭開更多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