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東北邊防軍指揮班子,最初是以粟裕為中心籌建的。

中央軍委在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時确定:粟裕任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而此時的粟裕,正擔負着攻台戰役總指揮的重任。

1、最初的司令員——粟裕

在身經百戰的人民解放軍衆多将帥中,粟裕無疑是軍事指揮才能最為傑出者之一。

粟裕,時年43歲。南昌起義後上井岡山,在中央紅軍任過師長軍和軍團的參謀長。紅軍主力長征後,在閩浙山區打了三年遊擊。

抗日戰争期間,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司令員、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争期間,出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根據毛澤東關于“在陳(毅)上司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的訓示,實際擔起了華東戰場軍事指揮大任。

華野(三野)曆次重大戰役的作戰指揮,無不出自粟裕之手。陳毅曾緻電中央軍委,列舉五位“傑出軍事家”——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陳赓,均為中共軍事人才群體中的翹楚;其中,尤以林彪、粟裕擅長組織大兵團作戰,他倆在解放戰争時期領兵最多,戰績也最大。中央軍委在考慮入朝參戰部隊主帥人選時,粟、林二人均為首選,粟裕擺在第一位。

8月1日,粟裕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報告自己休養情況。該報告由來青島看望他的羅瑞卿帶回北京。

12月,經中央準許,送粟裕去蘇聯療養。經蘇聯專家檢查,診斷為因長期過度緊張、疲勞和受傷次數較多(先後負傷6次,顱内留有彈片,2次傷及腦神經),以緻造成經常頭痛、頭暈,需要長時間治療休養。

2、粟裕的兩個助手——蕭華、蕭勁光

粟裕因病休養不能到職,中央為他選配的兩個副手——蕭勁光、蕭華,也都因故不能到任。

組建東北邊防軍時,軍委考慮到邊防軍部隊主要是從四野抽調的,而粟裕來自三野,與部隊将有一個互相熟悉、互相适應的磨合過程,因而專門選了蕭勁光、蕭華這兩位有四野工作經曆的将領,分别出任邊防軍副司令員和副政委,作為粟裕副手,協助其指揮。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蕭勁光,時年47歲,大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員,擔任過北伐軍的師黨代表,在蘇聯留過學。

紅軍時期,曾與粟裕在一個指揮班子裡共過事(先在紅十一軍,後在紅七軍團),粟裕任參謀長,蕭勁光任政委。

1934年7月,粟裕随紅七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蕭勁光則被“左”傾上司抓了起來,遵義會議後恢複工作。抗日戰争時期,蕭勁光出任八路軍西北留守兵團司令員,負責保衛陝甘甯邊區。

解放戰争中,曆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南滿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司令員、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在四野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

由于他長期在靠近北韓的南滿地區指揮作戰,對北韓情況有較多的了解。第13兵團不少指揮員,如韓先楚、解方、吳瑞林等,均是他在南滿時的部下。

無論是講能力,還是講資曆、講關系,讓蕭勁光充當粟裕軍事上的副手,都是合适的。

蕭華,時年34歲,是同級别将領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他出身“紅小鬼”,17歲擔任“少共國際師”政委。

解放戰争中,他在南滿軍區與蕭勁光搭檔,蕭勁光任司令員,他任副司令員兼副政委;東北野戰軍最初有兩個兵團部,“二蕭”分别任第1兵團司令員和政委,東北戰場有名的“蕭蕭兵團”即出于此。

此後,蕭華擔任過第13兵團政委。新中國成立後,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這次讓他出任邊防軍副政委,協助粟裕做政治工作,也是合适的。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然而,這個以粟裕為主帥,以“二蕭”為輔佐的指揮班子,最終卻沒能建立起來。粟裕養病,蕭勁光忙于組建海軍,蕭華在羅榮桓生病後主持總政工作,竟無一人能到新的崗位就任。

東北邊防軍指揮班子這三個主要成員,最後甚至未能坐到一起聚一次。這是當初誰也沒有料到的。

3、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的“第二人選”——林彪

8月中旬,中央軍委開始另行考慮邊防軍主帥人選,當時認為,若粟裕不能去,最合适的人選便是林彪了。

林彪當時也是有病在身。自1950年春打完海南島戰役後,他就基本上脫離了中南軍區上司事務,經毛澤東準許,于3月到北京養病,初住南操場,6月搬進頤和園翠雲軒。

據他身邊從業人員回憶,當時頤和園内不能坐汽車,林彪身體虛弱,是被人用擔架擡進翠雲軒的。

後人多講林彪因反對抗美援朝而托病不出,客觀地講,以林彪當時身體狀況看,讓他承擔率軍出國作戰的重任,也實在是勉為其難。

就這樣,本來應該成為入朝作戰統率機關的東北邊防軍司令部,因為主要指揮員沒有到任而最終未能建立起來。

4、黃永勝還是鄧華?

在讨論保衛國防問題的第一次會議上,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三人均認為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各方面素質比第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更強,提議将鄧華、黃永勝二人崗位對調。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鄧華,時年40歲,湘南起義後上井岡山,參加過五次反“圍剿”和長征,紅軍時期任過連黨代表和師、團政委。抗日戰争時期,他與宋時輪一起指揮八路軍第四縱隊,宋任司令員,他任政委。後在晉察冀軍區任分區司令員、地委書記、旅政委。

日本投降後被派往東北,先後擔任遼西軍區司令員、遼吉縱隊司令員、七縱司令員、第44軍軍長,從秀水河子戰鬥、四平保衛戰,到打錦州、戰遼西、攻天津,在曆次大仗、硬仗中表現出很高的指揮才能。

四野南下時,他任第15兵團司令員,率部過長江,戰湘贛,進軍廣東,指揮解放海南島戰役,“在沒有海空軍配合的情況下,開創了以木帆船為主、配以機帆船成功進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的範例”。

從鄧華的經曆看,他前半期主要當政委,做政治工作,後半期主要當司令員,做軍事工作,可以說軍政兼通。

黃永勝與鄧華同齡,也是四野一員戰将。黃永勝早年參加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後上井岡山。紅軍時期,他從士兵幹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直到師長,一個台階沒有落下。任團長時,獲得過中華蘇維埃政府頒發的紅星勳章,這在當時可是一項殊榮。抗戰時期曆任軍分區司令員、旅長,解放戰争時期曆任縱隊司令員、軍長、兵團司令員。

黃永勝的經曆、地位與鄧華相似,也打過不少好仗,但此人有個缺點,就是不大容易與班子裡的人共事。

在晉察冀三分區時與政委王平不和,在冀熱遼軍區時與司令員程子華也鬧得不大愉快。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綜合衡量,鄧華的能力和素質勝過黃永勝。于是,會議決定,鄧華改任第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改任第15兵團司令員;第15兵團部與第13兵團部對調,以第15兵團部為基礎組成新的第13兵團部,率領第38、第39、第40軍北上,編為東北邊防軍。

新的第13兵團上司成員還有:政委賴傳珠、參謀長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

5、“特殊”的13兵團

臨陣換将,還換了指揮機關,實際上成了第15兵團的首長、司令部率領第13兵團3個軍去執行新的任務。

這一做法似乎不大合乎正常,但在四野部隊中這并不為奇。

人民解放軍的兵團一級組織是在解放戰争中産生的。

當時,由于作戰規模不斷擴大,同一戰略區内的野戰部隊經常要擔負兩個或兩個以上方向的作戰任務,為便于指揮,各戰略區先後成立了介于野戰軍與軍(縱隊)之間的兵團一級組織。

但在兵團設定上,東北戰場與關内戰場有所不同。在東北,兵團一級隻有指揮機構,沒有固定建制部隊。對此,東北局曾專門發電向軍委作了說明,稱東北戰場設立兵團部是“為便于戰地指揮,為應付同時發生幾個戰鬥”,因而兵團部“不隸屬建制部隊,隻代表總部指揮共同攻擊某一城市或在某一地區擔任打援任務的幾個縱隊”。

從這個意義上講,東北戰場的兵團部具有四野前指或方向指揮部的性質。

東北戰場起初設第1、第2兩個兵團部,後改為第12、第13兵團。

平津戰役後,根據軍委統一下達的編制,四野整編成第12、第13、第14、第15四個兵團,各軍分别歸各兵團建制,每個兵團下轄3個軍,但實際作戰中,四野首長對軍一級部隊的調用仍相當靈活,并不拘于既定的建制關系。

一個軍既可在這個兵團指揮下行動,也可在那個兵團指揮下行動,建制關系也經常發生變化。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如當時第13兵團所屬3個軍,一開始就不在同一個兵團建制内:

第38軍屬第13兵團,第39軍屬第14兵團,第40軍則屬第12兵團。向中南進軍時,第38、第39軍同為西路軍,由第13兵團指揮,擔負右翼迂回任務;第12兵團的第40軍則編入中路軍,由湘南入桂,爾後與第43軍一起,在第15兵團指揮下舉行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

可以說,四野部隊已習慣于這種比較靈活的指揮方式。

将第15兵團部與第13兵團部對調,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黃永勝的第13兵團部當時不大健全,難以承擔新的任務。

1950年初,為便于固定經營某一新解放的省區,四野各兵團分别兼任二級軍區上司機構,如第13兵團兼廣西軍區,第15兵團兼廣東軍區。

當第13兵團進駐河南擔任戰略預備隊時,黃永勝隻帶少數機關幹部來到鄭州,兵團部大部分人員仍作為廣西軍區上司機關留駐南甯,繼續指揮廣西的剿匪作戰。

據黃永勝本人回憶,當時随他到鄭州的隻有3名機關幹部——1個秘書,1個作戰參謀,1個通信參謀。

當時四野4個兵團,第12兵團部被蕭勁光帶到北京改為海軍上司機關,第14兵團部被劉亞樓帶到北京改為空軍上司機關。

第13兵團部雖于5月免兼廣西軍區,但上司機關被一分為二:黃永勝率部分人員到鄭州,副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莫文骅率大部人員留南甯。

唯有鄧華的第15兵團部還保留完整的指揮機構,該兵團部雖然也兼作廣東軍區上司機關,但都駐在廣州,實際上是一個機關兩個牌子。

鄧華接到去第13兵團的任命後,與政委賴傳珠、副司令員洪學智聯名緻電中央軍委,提出:為便于掌握部隊和爾後作戰,可否考慮讓第15兵團“全部指揮人員和機構”一起北上,這樣“彼此互相了解熟悉,馬上作戰較為有利”。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以葉劍英為書記的中共華南分局也同時緻電中央軍委,提出第15兵團指揮機構在廣東作戰、剿匪已10個多月,情況較熟,與地方政府配合默契,希望鄧華等人和第15兵團部能繼續留在廣東。

中央軍委采納鄧華的意見,同意第15兵團司令部全部和政治部大部由鄧華率領北上,基本上帶走了一個完整的兵團指揮機關;同時,将原第13兵團政治部的組織部門留下,并入新的第13兵團政治部。

新的第13兵團部剛剛開始運轉,政委賴傳珠就因身體原因不能履職,兵團政治上司人的崗位出現空缺。

據賴傳珠日記記述,他是在漢口參加中南軍區複員工作會議期間受領北上任務的。

7月28日,兵團部從廣州出發,賴傳珠本人遲至8月21日才動身,9月1日到達安東,晚到了近1個月。這段時間,他面見了毛澤東、林彪、高崗。但他身體狀況一直不好,血壓偏高,高壓達到142~175毫米汞柱。

9月16日,賴傳珠緻電毛澤東,請求組織考慮其身體狀況不宜在前線工作。

19日,毛澤東複電:

“你的身體不宜上前線,同意你改做後方工作。但因十三兵團目前整訓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你仍須應留在十三兵團,幫助鄧華等同志一個時期,待軍委找好代替人再來後方。”

9月25日,賴傳珠被免去第13兵團政委職務,但軍委并沒有另派他人接替,而是讓鄧華兼任兵團政委。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10月5日,賴傳珠離開安東去北京,出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

這樣,鄧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軍政一肩挑。

6、洪學智與韓先楚

第13兵團北上後,為加強兵團指揮力量,中央軍委先後調洪學智、韓先楚前去擔任副司令員。

洪學智,時年37歲,17歲當紅軍,長征中三過草地,在紅四方面軍當過從閉到軍的各級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長、鹽阜軍區司令員和新四軍三師參謀長。解放戰争期間,與黃克誠率部進軍東北,擔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後出任六縱司令員。

六縱是東野主力軍,經常擔負對全局有重大影響的作戰任務,打過許多惡仗、硬仗。六縱改編為第43軍時,洪學智為第一任軍長,後任第15兵團第一刷司令員兼參謀長。他在中南打的最後一場大仗,是協助鄧華指揮解放海南島。

調洪學智到第13兵閉任副司令員,是鄧華建議,經毛澤東準許,林彪出面點的将。

本來,第15兵團部改為第13兵團部北上時,已決定洪學智留廣州,在葉劍英上司下,主抓廣東軍區具體工作。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據洪學智說,8月初,他奉葉劍英之命,到北京請示第15兵團與廣東軍區合并問題。

9日中午到前門車站,一下車就被守候在那裡的鄧華直接拉到林彪住處,在林彪家裡吃了午飯。

飯間,林彪對洪學智說:東北邊防需要你,已經确定,你到東北去。

洪學智聽後一怔,問:我去能起啥作用?林彪說:讓你去,就是要你去發揮作用的,鄧華就要出發到北韓了解作戰的情況,現在第13兵團幾個軍已經在鴨綠江邊上布防了,鄧華一走,很多工作沒有人管。這些部隊,都是你熟悉了解的,是四野的老部隊,是以你得趕快去東北指揮管理部隊。

林彪要求他吃了午飯就走,并說火車票已經弄好了。

洪學智問:葉劍英交給我的任務怎麼辦?

是不是回去彙報一下再走?

林彪說:不行,來不及了。現在北韓戰局很緊張,加強東北邊防的任務很急,葉司令交給你的任務,你打電話或者寫封信和他說一下,讓他另選人接管你的工作。

洪學智後來說,當時他還是想回去向葉劍英彙報一下,但林彪、鄧華擔心他一旦回去會被葉劍英扣住,堅決不同意他再回廣州。

這樣,洪學智就在毫無準備且未征得直接上司葉劍英同意的情況下,被送上火車直接開往東北,前後不過一頓飯時間。

是以,洪學智常戲稱自己不算“志願軍”,是鄧華把他鼓搗來的,來時連身換洗衣服也沒來得及帶。

韓先楚與洪學智不同,他到第13兵團任職完全是本人的申請。

韓先楚和洪學智同歲,同出于鄂豫皖的紅四方面軍,紅軍時期當過團長、師長。抗戰勝利後,率抗大學員大隊到東北,任四縱副司令員,因指揮部隊在新開嶺戰役中全殲國民黨軍“千裡駒師”,打出了不畏艱險、敢于決戰的名聲。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後任三縱司令員,善于主動靈活殲敵,被譽為“旋風司令”。三縱改編為第40軍時,韓先楚為該軍首任軍長,後兼任第12兵團副司令員,與鄧華一起指揮解放海南島的戰役。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韓先楚回到漢口,此時第12兵團部已調北京組建海軍上司機關,他面臨一個重新配置設定工作的問題。

韓先楚在自傳中談及這段時間情況時寫道:

1950年6月回漢口,後上級調配幹部時,拟調我去十三兵團,或十五兵團,或任中南空軍司令,并征求我的意見。因為十三兵團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我願意入朝與新的敵人作戰來鍛煉自己,是以經許可後到十三兵團任副司令員。

韓先楚在四野中有“好戰分子”之稱,每當工作崗位變動,他總是要求“到有仗打的地方去”。這次主動要求去第13兵團任職,正展現了他的性格和追求。

韓先楚到第13兵團時間較晚,報到時,各軍已按計劃過鴨綠江入朝,兵團部也即将從安東出發。是以,韓先楚到任後,沒留在兵團部,而是直接下到他曾任過軍長的第40軍,随該部行動。

8、解方與杜平

除洪、韓二人外,第13兵團部還有兩位不可缺少的人物——參謀長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

解方,當時叫解沛然,時年42歲,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張學良東北軍中當過師參謀長。加入中共後,擔任過中央軍委情報部局長八路軍旅參謀長。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抗戰勝利後進東北,先在地方軍區任職,後出任第12兵團參謀長。解方有很強的司令部工作能力,四野南下時,他先是協助兵團司令員蕭勁光組織向中南進軍,後任第40軍副軍長,又協助軍長韓先楚指揮該軍參加解放海南島戰役。

解方是8月中旬到職的,他的到來,對加強第13兵團司令部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杜平,與解方同歲,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解放戰争時任四野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兼秘書長。1950年4月,被任命為第13兵團政治部主任。

據杜平回憶,7月15日,中南軍區第三政委譚政從北京開會傳回,路過鄭州時将他召到火車站,當面訓示他速率第13兵團政治部的組織部門去安東,和鄧華率領的第15兵團司令部會合,組成新的第13兵團上司機構。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7月19日,中央軍委來電催杜平等人早日動身,電稱:“邊防迫切,任務光榮,希早日來京,面授機宜。”

在第13兵團上司班子成員中,杜平是最早到位的,在部隊政治動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由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杜平組成的新的第13兵團指揮班子,盡管組建時間短促,成員從不同崗位選調而來,但由于他們在東北戰場、平津戰役和進軍中南時經常在一起協同作戰,有的還一起搭過班子,彼此之間是比較熟悉的。

志願軍"班子"組建有多"特殊"?真相:15兵團機關,指揮13兵團的兵

更為重要的是,這幾個人都有很強的能力,都能獨當一面,做到優勢互補。

這個班子,稱得上是強強的組合。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