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作者:海事先鋒

作為全球僅有的擁有電磁彈射型“超級航母”的國家,中美兩國在航空母艦領域展現出了近乎一緻的技術思維和發展路徑,那在同樣至關重要的艦載機方面,二者自然也會有相當程度的趨同。這倒不是說一方在抄襲模仿另一方,而是在需求和工業水準都很接近的情況下,所得出的産物必然會帶有極大的相似性,一線作戰類艦載無人機亦是如此。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挂載AGM-158C的MQ-25無人機模型

據美國媒體報道,在馬裡蘭州舉行的“海軍聯盟海洋航空航天博覽會”上,美國波音公司展示了MQ-25隐身無人機挂載AGM-158C遠端反艦飛彈的模型。借由與AGM-158C的組合,MQ-25将不再隻是一款簡單的艦載無人加油機,而是被賦予反艦作戰能力,成為了艦載無人攻擊機。考慮到MQ-25本就有一定的隐身能力,而AGM-158C同樣具有隐身設計,“隐身無人機+隐身飛彈”的組合确實顯得頗具威脅。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隐身效果更好的“攻擊-11”無人機

那麼在中國這裡,“福建艦”未來會采用哪款無人機為艦載機呢?可能大多數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攻擊-11”。确實,這款因采用飛翼布局和内置彈艙而擁有優秀隐身能力的無人機,必定有着不可小觑的性能,起碼在最關鍵的隐身性能方面,“攻擊-11”就要天然優于使用正常式氣動布局的MQ-25。不過,“攻擊-11”真的适合“福建艦”嗎?或者說其真的适合上艦嗎?這或許是個值得探讨的事情。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在航母上降落的X-47B

通過對X-47B無人機的測試,美國海軍驗證了飛翼式氣動布局航空器的上艦可能性,但在真正列裝部隊的實用型艦載無人機方面,美國海軍卻選擇了采用正常式氣動布局的MQ-25。誠然,正常式氣動布局的隐身效果往往要遜于外形更加“幹淨”的飛翼式布局,但從航母起降性能方面來看,前者卻比後者更加成熟且穩妥。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MQ-25采用了正常式氣動布局

相比起可動翼面和舵面較多,可在着艦階段對飛行姿态做更多微調的正常式氣動布局飛機,飛翼式布局飛機的空氣動力效率相對較差,着艦難度更高。在理想的試驗條件下,采用飛翼式布局的X-47B确實實作了上艦,但若是在高強度和高烈度的實戰環境下,某些出現戰傷的無人機需要帶傷返航并降落。此時,技術更加成熟且穩妥的正常式氣動布局無人機,顯然更有把握成功着艦。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攻擊-11”被認為有望上艦

從這個角度來想,解放軍或許也該做兩手準備。一方面,若軍方确實對國内無人機工業的技術實力信心十足,認為“攻擊-11”的飛行控制系統足夠強大,可在戰傷情況下仍確定足夠高的着艦成功率,那固然可以堅定不移地選擇這款隐身性能更強的無人機。另一方面,若國内難以完全確定飛翼式無人機有足夠高的着艦成功率,那未來登上“福建艦”飛行甲闆的無人機,恐并非是傳聞已久的艦載型“攻擊-11”,而是其他型号。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采用正常式氣動布局的FH-97A無人機

于是會是哪款無人機呢?FH-97A或許是一個較為理想的選擇。不難發現,采用正常式氣動布局的FH-97A同樣有着隐身外形設計,得益于V型垂尾的存在,該機的空氣動力效率或比“攻擊-11”強得多,可實作對飛行動作和飛行姿态的精密調整,或更适合高難度的航母着艦。不僅如此,與隻能以外挂形式攜帶飛彈的MQ-25不同,FH-97A在初始設計上就有内置彈艙,攜帶武器也不會破壞自己的隐身外形。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采用正常式氣動布局的FH-97A無人機

更重要的是,在FH-97A的機身兩側,出現了與殲-20相似的DSI進氣道技術,顯然說明這款無人機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這是“攻擊-11”所不具備的。這樣想來,該機不僅可成為無人攻擊機,更有望成為可伴随有人駕駛戰鬥機遂行對空作戰的“多用途無人戰鬥機”,很适合發展為艦載型殲-35的“無人僚機”。

中美都搞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路線卻大不相同,為何會出現差别?

“福建艦”完全體預想圖

接下來,就讓我們期待一下究竟會是哪款無人機登上“福建艦”吧,“攻擊-11”和FH-97A的可能性恐都不小。而在美軍的MQ-25面前,解放軍對國産同類型裝備的要求恐不隻是追平美國,更要實作超越,相信無論是“攻擊-11”還是FH-97A,都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