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作者:UniDesignLab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轉自:建道築格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知曉圈内事

2024/04/08

近年來,因着市場機遇和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不少外國建築師為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出海一展身手,石上純也就是其中之一。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 @圖源網絡

作為日本的新銳建築師,石上純也于2019年在國内設展初現鋒芒,走入大衆視野。他在國内的首個建成作品——白鹭灣在水美術館,也在2023年9月29日正式于市北經濟開發區啟動。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在水美術館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項目自開幕起便伴随着業内的不同聲音。有人說,作為石上純也——這位國際知名的新銳建築師在中國的首個落地項目,在繼承其一貫設計語言的同時,使用大膽的造型和尺度來回應“建築如何面對巨大而空曠的自然環境”這一話題。也有人說,這種巨大的人造空間反而沒有起到連接配接并拉近自然環境,模糊邊界的作用,而是顯得環境更局促,破壞了自然的和諧。

無獨有偶,在水美術館開幕大約半年後,南韓大邱市壽城區公布了壽城大橋建設計劃競賽的結果,石上純也帶領的設計團隊拔得頭籌。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壽城大橋中标方案 ©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這座由石上純也親自操刀的長200米寬3米的超長步行大橋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此前在中國的在水美術館項目,代表其對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共生這一主題的持續探索。

作者|孔吉甯、Heloise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和立場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在水美術館

位居山水之間,風光優美的白鹭灣,一個仿佛無限延伸的純白輕盈的空間像畫卷一樣在自然中展開。石上純也的在水美術館無疑具象化了這個道理——一個真正的好建築絕非繁複的堆砌,而是可以讓人們能夠享受平靜美好的生活狀态。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在水美術館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從白鹭灣的灘塗蜿蜒而上,踏上一條安靜的小徑,不到片刻,一公裡長的建築宛如一條輕盈的絲帶漂浮在水天之中。來客從一端走到另一端,仿佛聆聽一個長長的故事。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在水美術館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看似極簡的白色建築卻在細節上格外精緻,高低起伏的屋頂打破人造空間的呆闆進而融入自然環境。立面的透明玻璃,與室内水面的設計柔化并模糊了建築的内外邊界。與此同時,水和光都登上了舞台,在廊頂相聚。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在水美術館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建築不單單擁有美術館的藝術屬性和展陳功能,而是包含了遊客服務和商店的複合型空間,目前,美術館正在展出與巧克力相關的藝術作品。在這裡,你可以搭上“威利旺卡”的奇妙旅程,從了解巧克力如何誕生,到體驗整個生産流程,再到試吃多品類的巧克力。博物館講述了可可樹如何在雨林中生存,到如何收集配料……空間似乎延綿無盡,不知其所始,不知其所終,巧克力也變成長長的故事。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在水美術館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白鹭灣在水美術館完整地展現了石上純也一貫所堅持的設計理念:強調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了解,感受并最大限度地将光、水、風與自然景觀轉譯成建築語言。選材上使用了有一定可塑性的混凝土,這使得建築的形狀和尺寸不再受限,得以蜿蜒起伏,混凝土純粹的質感也營造出幹淨又通透的空間。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美術館平面圖 ©《free architecture》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在水美術館 © 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作為石上純也的中國首個落地作品,在水美術館結合了建築與自然、文化和創意,這個比例誇張的細長條建築有着獨特的視覺吸引力。雖然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風,但也伴随着不容忽視的問題:受限制的規劃布局、功能分區和人流組織,難以滿足的多樣化使用需求等。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壽城大橋中标方案

這次的壽城大橋建設計劃競賽是2024年壽城國際雙年展競賽的項目之一,與此同時進行的是針對名勝壽城池而規劃的水上表演中心。近年來南韓大邱市政府為了促進當地旅遊業以及經濟文化發展,以本次雙年展為契機,大力推廣智慧城市,結合科技,觀光旅遊,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等主題。設計競賽吸引了除南韓本土的設計團隊外,來自全球包括西班牙、荷蘭、美國、日本等團隊的積極投标。入選最後提名的三個團隊分别是D.Lim Architecture、石上純也事務所、以及West8。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 West8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 D.Lim Architecture

壽城湖大橋建設計劃旨在連接配接名勝壽城湖和當地著名餐飲街德蘭路,進而打造既觀光,旅遊,美食,休閑一體化文化旅遊街區。項目預算約為140億韓元,設計包含一座人行天橋,畫廊,咖啡館等相關文化設施。最終,石上純也團隊因其簡單純淨的設計手法,富有靈活性進而适應多元化使用方式的方案脫穎而出。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壽城大橋原計劃長160米,而在石上純也的設計概念中,為了達成“城市與水相接”的效果,競标方案中的大橋長度延長至約200米。在德蘭路的盡頭,緩緩升高并延伸至湖面的“天橋”成為了一種新型城市空間。此外,它還可以是一座瞭望台,“漂浮”在水,天與地之間。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石上純也團隊稱此次方案是對山東日照在水美術館項目的繼續探索,深入挖掘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以及簡單純粹,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單從外觀上看,兩者的設計語言可以說十分的相似:一個簡單的白色長條橫置在城市肌理或自然山水之間。盡管兩者的場地情況和項目類型完全不同,但如此相似的設計手法免不得被诟病“一招鮮,吃遍天”。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壽城湖大橋項目拟定于2025年開工,2026年對外開放。讓我們拭目以待這一連接配接城市肌理與自然景觀的“飄帶”如何為這片區域帶來活力與變革。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建築師石上純也

"

設計是手段不是目的,感性追求設計、理性處理需求。不要讓各種條件限制制約你的思維發散,讓要求和限制成為新想法的契機。

"

石上純也

從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坊,到蛇形畫廊展廳、再到白鹭灣在水美術館、森林幼稚園和谷之教堂等,石上純也總是擅長通過有靈性的設計語言向觀衆展示他豐富的内心世界。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建築師手繪 ©《free architecture》

曾宣言“我想看到那些在過去未曾被創造出的風景”的石上純也,在成立自己事務所三年後就給大家帶來了第一份驚喜。長谷川逸子“未來空間”的展覽上,一個14米高、13米長、7米寬、1噸重的金屬立方體,懸浮在東京現代美術館五層通高的中庭,并被命名為“氣球”,石上純也試圖通過這個裝置探讨矩形與空間的關系。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建築師手繪 ©《elcroquis 182》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懸浮氣球 ©《elcroquis 182》

從他的初作品中就不難看出他看待事物的創新眼光。而後他也把針對家具的嘗試運用在了他的首個獨立建築項目——“神奈川工科大學工坊”中:用305根分布不均、形狀不同的薄柱打造了一片森林。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坊 圖源神奈川工科大學官網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坊室内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風格的延伸

石上純也的建築項目其實從來不局限于日本本土,他有着不同國家的業主,建築的類型也從不單一。通過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不同項目,不同功能和不同業态,石上純也一直在堅持他的“自由建築”。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日本山口住宅與餐廳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谷之教堂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因為師承妹島和世,石上純也的作品從空間感受,材料質感,等方面也可以感受到設計理念的傳承與發展。他更加強調建築與自然的共生關系的探索,這點也在中國的新作上,和南韓的中标方案中有迹可循。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坊廣場 ©junya ishigami+associates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2019蛇形畫廊 © 2019 Iwan Baan

在荷蘭Vijversburg公園遊客中心的設計中,石上純也将原有的動線化為建築本身,一次來達成“一棵樹都不能移動”的設計要求。仿佛隐形的内外邊界使得人們行走的時候可以不知不覺地進入建築内部,強化玻璃幕牆加上最低限度地使用柱子在視覺上極大強調了屋頂的輕盈與漂浮感,又将景觀視野無遮蔽地呈現出來。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荷蘭迷宮公園遊客中心 ©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荷蘭迷宮公園遊客中心 ©Iwan Baan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荷蘭迷宮公園遊客中心剖面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自然界的物質:水、風、陽光,都能在石上純也的手中化為建築設計語言,丹麥哥本哈根的和平之家——一個思考世界和平的冥想空間正是展現了他“取之自然“”的核心理念。通過海底打樁來支撐海面上又像雲又像冰川的殼狀結構,解決了原本計劃建造人造島嶼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丹麥和平之家模型 圖源網絡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丹麥和平之家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雲朵形的建築内部環境可以自我調節,人們也可以感受海平面的變化,欣賞反射在穹頂的光影。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丹麥和平之家 ©junya.ishigami+associates

石上純也對自然物質的探索并不止于此,不論是豐島美術館中驚人的大自然魔術,還是枥木縣水上公園中原生态的樹池與水塘,他對自然的了解滲透到了方方面面。

石上純也又一新作:南韓大邱壽城湖大橋,第二個「在水美術館」?

結語

在成本日益上升的現在,設計師們無法避免地試圖無視地區和文化的差異,用同樣的手法為不同的場景提供解決方案。無論是石上純也的中國首作還是南韓的競标方案,正是展現了這些沖突與現實。

不過,現在批判大師是否向商業流水線堕落,或自己抄自己還為時尚早。在水美術館現階段的成功,也說明了大衆對設計理念的認可,還是可以期待一下兩年後壽城大橋的落地效果的。

發文編輯|Heloise

專欄/稽核編輯|Helois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