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舍”
在這一章中,老子既講了“執大象”的功能,也講了一種境界和心态,比如“淡乎其無味”。當然,關于這種表述的解釋還有很多。
《道德經》中有很多這種類型的表述,比如“大辯若讷”,最會辯論的人,往往結結巴巴有點口吃;“大智若愚”,最有智慧的人看起來總是傻傻的;“大巧若拙”,最巧妙的人往往喜歡下笨功夫。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自紀》中也說過“大羹必有淡味”,意思是,最好的湯喝起來味道淡淡的,但回味悠長,是以,大家都喜歡的麻辣燙,在他看來定然不是最好的湯——開個玩笑,不過也未嘗沒有道理。你想想看,如果在湯裡加上很多辣子、花椒、胡椒面,湯的味道怎麼樣?可能很香,但定然不是那種層次分明的清香。隻有那種味道很淡的湯,你才能嘗出食材本有的味道,比如蘿蔔白菜的清甜。是以,真正的美食家,不一定會追求刺激感和重口味,他可能更喜歡在淡中品味食材的百味,正如得道者在極緻的靜中品味世事百态。
同樣道理,街頭那些喧嚣的舞曲也不是最好的音樂,最好的音樂是古琴曲那樣的聲音,淡淡的,若有若無,似斷似連,聲音不大,可以入心。是以,過去的修道者喜歡彈奏古琴,借古琴的聲音來入道。你可以觀察一下古琴的聲音,它非常清幽,不事喧嚣,平淡而意蘊深長。它的變化也不多,不會非常曲折,不同于古筝版的《十面埋伏》。它一般是《高山流水》,清雅古絕,極個别的才會像《廣陵散》那樣,突然蹦出一兩聲殺伐之音。總之,古琴曲的最高境界,就類似于道的境界,“淡乎其無味”,就像流水一樣。
不過,味道也好,聲音也好,說到底都是在比喻一種心态。無論什麼樣的心态,都不如靜到極緻時的那份淡然——淡而無味,既沒有起伏不定的心緒,也沒有控制不了的欲望。這時,天地跟你一起沉寂,你不追求靜而自然入靜,不追求動而生起妙用。按照前面所說的方法進行訓練,到了後來就會進入這種狀态。無論孩子還是大人,能進入這種狀态都很好。尤其是孩子。因為孩子往往過于活躍,靜不下來,通過動态的想象力訓練,他才能慢慢進入靜的狀态。當他進入靜态,安住于靜态,慢慢品味那份甯靜時,他的心就會越來越靜,産生一種同齡人沒有的定力和智慧。我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當然,有些孩子本來就沒什麼雜念,心幹淨到極緻,很容易靜下來。
老子說“複歸于嬰兒”,指的就是這種幹淨到極緻、靜到極緻的狀态,“恍兮惚兮”比喻的也是這種狀态。但這種狀态不是完完全全的靜,當你進入這種狀态時,你的身體也會慢慢地發生變化,道家稱之為真氣發動。這就是“靜極而生動”。就是說,無論你關注的是肚臍,還是肚臍往下一寸三分處,隻要關注到一定程度,你的心就會靜到極緻,而且,你關注的位置會産生熱量,你會覺得身體暖暖的,很快樂。這種訓練跟密乘的拙火很相似,都是調動生命本有的能量,道家稱之為真氣。一旦出現這種狀态,你就試着安住于它,不要着急,靜靜地,慢慢地,讓自己保持住這種狀态。因為,雜念死掉時,心會非常靜,靜到一定程度,就會跟大道達成共振,接近大道,進入大道的境界。《丹陽修真語錄》中說“心死則神活”,就是這個意思。“神”是元神,它是人類最本真的智慧。換句話說,雜念一旦消失,生命中最本真的智慧就會活起來。道家還有“一陽發動”“真氣發動”的說法,指的也是這種狀态。
需要注意的是,進入靜态的時候,還要提起警覺,不是昏沉,更不能睡着。想象色彩是保持警覺的方法之一。如果你能想象出特定的色彩,你的大腦就是清醒的,不可能昏沉,更不可能睡着。因為,睡眠的時候,大腦中主宰色彩的部分也進入了休眠的狀态,是以夢境一般是黑白的,沒有顔色。我們的想象力訓練中經常有火焰,也有各種各樣的顔色,就是為了激活你的大腦,讓你的大腦皮層變得活躍,甚至激發一些處于休眠狀态的潛能。
如果又出現雜念,也不要緊,繼續進行動态訓練,訓練到一定程度,雜念又會漸漸消失,你的心又會平靜下來。你就慢慢地延長它,不要用任何事情去打擾它,盡量不要從這種狀态裡出來,将安住的時間慢慢延長。久而久之,你對心的控制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你調心的技術也會越來越熟練。是以,面對道家的訓練也好,面對密乘的訓練也好,都不要覺得它多麼神奇,或者沒什麼神奇。因為,神奇也罷,不神奇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調心,而且能通過調心改變你的生命狀态。
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變了,心變得很淡然,沒什麼欲望,一直安住在那種極緻的靜中,雖然在接觸世界,但外界的一切都影響不了你的心,包括你聽到的聲音、你看到的景象等等,這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且,你雖然觸摸不到大道,卻擁有大道的智慧,這種智慧你永遠也用不完。釋迦牟尼說,大家都說他講了四十九年法,卻不知道他連一個字也沒說過。這就是智慧,心中沒有智慧的名相,也沒有法的名相,衆生需要聽什麼,他就說什麼,說完便放下,心中毫不牽挂。
當然,有的女孩子不一定喜歡這樣的人,她覺得這樣太冷酷無情了。她也喜歡智者,但智者必須牽挂她,而且隻能牽挂她一個人,不能牽挂别人。如果智者牽挂别人,她就覺得智者不是智者,怎麼還有牽挂;如果智者毫無牽挂,連她也不牽挂,她也會覺得智者不好,太冷漠。是以,“情”直接障礙了女性對智慧的了解和追求。女性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情關。
無論在哪個國家的曆史上,女性成就者的數量都非常少。為什麼?因為女人天生就在乎情感,對情感的追求是女人的一種非常明顯的天性。是以,情執是女性修道者最重要的一個關口,過得了這一關,她才有可能成道,否則就成不了道。這也是“全真七子”中的孫不二一定要離開家鄉,遠離老公,自己獨自一人去修道的原因。能做到孫不二這一步的女性太少了,即使一些女性修行者已經修得很好了,她們也有可能過不了情關。是以,“情”讓女性成為一種令人敬畏的存在,也讓很多女性活得非常痛苦。
在“情”這方面,男性比女性要好一些,執著沒有那麼重,男性更在乎自己的事業,有一種沒心沒肺的味道。當然,你也可以了解為男性的格局更大。當他們追求一種更大的格局,比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時,就會放下一些東西,包括感情。任何領域都是這樣,不僅僅是修道者的領域。是以,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并沒有對錯,隻有選擇,絕對意義上的完美是不存在的。
不過,雖然情是女性最大的修道障礙,但女性最偉大的也是情,尤其是女人天性中的母性。母性是一種非常接近信仰的情感,它是無我奉獻的。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往往會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是以,如果女性能把衆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毫不造作,她就會無條件地為衆生犧牲自己,就像德蘭修女那樣,擁有一種巨大的慈悲。換句話說,雖然女性的天性中有一種障礙修行的因素,但隻要處理得好,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雌”“母”“嬰兒”,或許有着一種特殊的用意。
END
作者簡介:雪漠,原名陳開紅,甘肅涼州人。國家一級作家,著名文化學者,甘肅省 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香巴文化 研究院院長,複旦大學和上海中醫藥 大學惡性良性腫瘤研究所“人文導師”。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二輯》
雪漠(XU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