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投發力尋求多元退出,攜手券商緊盯并購契機

作者:證券時報
創投發力尋求多元退出,攜手券商緊盯并購契機

近日,朗視儀器上交所科創闆IPO(首次公開募股)稽核狀态變更為“終止”,原因系該公司和保薦人東興證券向上交所送出了撤回發行上市申請。這并非個案,近段時間,曾連續數日有公司主動撤回上市申報材料,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4月7日,今年已有93家拟上市企業撤回上市申請材料。

随着近期監管層密集釋出多項政策,從嚴把關IPO品質,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品質,資本市場逐漸走向高品質發展。與此同時,IPO節奏放緩給一級市場VC/PE(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項目退出帶來挑戰。據記者統計,撤回上市材料的企業背後,有着數百家各類投資機構。目前,投資機構正紛紛發力IPO以外的退出管道。

IPO撤單企業背後 VC/PE機構數量衆多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Wind資料梳理了解到,撤回IPO材料的企業所處的行業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裝置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通用裝置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居多。所涉及的拟上市闆塊中,創業闆占比約28%,北交所占比約25%,滬市主機闆約20%,深市主機闆約14%,科創闆約13%。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撤單”的拟IPO企業背後,有着不少一級市場的創投機構。天眼查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7日,撤回IPO材料的企業背後涉及的投資機構達到464家,其中不乏深創投、毅達資本、啟明創投、中金資本、高瓴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此外,還有騰訊投資、小米産投、上汽投資、傳音控股、螞蟻集團等産業資本。

從這些企業背後的投資機構屬性來看,VC/PE機構接近300家,占比超60%,産業資本也有近50家機構,占比約10%。記者留意到,有部分企業背後站着二三十家投資機構。此外,還有不少企業背後有國有投資機構、地方國資投資平台的身影,這類機構超60家,占比近13%。比如,深創投、中金資本、深圳高新投、上海自貿區基金等涉及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多。

從投資機構首次投資輪次來看,在企業天使輪至B輪之間進入參與投資的機構數量最多,其次是後期的Pre-IPO和戰略融資階段。這意味着,其中或有不少陪伴企業成長數年的投資機構仍在等待退出機會。

比如,4月2日,世和基因主動撤回申報材料。招股書顯示,世和基因是一家緻力于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主要面向惡性良性腫瘤患者開展基因檢測,為惡性良性腫瘤精準醫療提供分子診斷服務和産品的高新技術企業。拟上市之前,世和基因吸引了衆多機構關注,天眼查資訊顯示,2014年—2019年,世和基因累計完成了7輪融資,總融資金額超10億元。

而在锂電池制造領域擁有比亞迪、甯德時代、億緯锂能、欣旺達等頭部客戶的深圳市誠捷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今年年初撤回了科創闆IPO材料,其背後的機構投資者包括粵科金融、中金資本、小米産投等。随着企業撤回A股IPO上市材料,這些投資機構的退出也面臨諸多變數。

記者了解到,近期監管層密集釋出多項政策從嚴把關IPO品質,成為企業撤回上市材料的考慮因素之一。3月15日,證監會釋出了《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的意見(試行)》《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等政策檔案。其中,前者提出8項措施,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品質,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鍊條各相關方責任,維護良好的發行秩序和生态。

有業内人士認為,長期來看,随着拟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提高申報品質,IPO将恢複常态化,一二級市場也将迎來更好的動态平衡。

退出成創投機構頭等大事

從源頭上把關上市公司品質,長期來看是夯實資本市場“底座”的重要舉措。隻不過,在此背景下,以IPO為主要項目退出路徑的VC/PE機構在短期内卻遇到不小的挑戰。據記者了解,大部分VC/PE都将“退出”視為2024年的頭等大事。

“我們今年要更加強化退出,還專門請了有退出經驗的資深人士來給我們内部做分享教育訓練。”華南一家早期投資機構IR(投資者關系)人士對記者表示,退出不暢募資也會很難,是以必須做好項目退出工作。

記者發現,該人士提及的退出教育訓練活動,去年以來越發有市場。比如,家辦新智點舉辦的“投資退出訓練營”已經到了第三期,每期的報價近7000元。此外,還有機構内部幹起了“副業”,籌措資源開設退出教育訓練課程,并招募有需要的創投機構報名參加。由此可見,退出對于大多數創投機構來說,已不僅僅是能否創造投資回報的問題,而是一件關乎機構生死存亡的大事。

按照人民币基金“5+2”或者“7+2”的存續期,目前許多基金都已經到了清算期。但在一年投資近萬例的龐大數量面前,即便是前兩年IPO高峰時期,也難以“消化”這些投出去的公司。更何況如今IPO節奏放緩,更多拟上市退出的項目都開啟了未知的等待。

“短期非盈利的科技型企業上市已經遇到障礙,主要展現在上市标準嚴苛、上市周期拉長,最核心的是對盈利性要求的提高和上市闆塊的限制。”博原資本副總裁丁浩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IPO周期變長會拉長整隻基金的退出周期,以及基金的整體表現,進而影響基金的募資。

記者采訪了解到,IPO退出程序不暢還讓投資人的投資決策變得越發保守。“我們在幫項目做後續融資時發現,如今投資人開始更多關注項目的營收、利潤情況,但早期的硬科技項目很難在短短兩三年内就能盈利。”澳銀資本主管合夥人呂夢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企業融資和退出的現狀來看,前些年“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邏輯在目前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下受到了很大挑戰,投資人決策更加謹慎,傾向于短期能夠實作退出的項目,風險偏好也有所降低,是以,即便早期投資人在做“隔輪退”時也遇到了不小的壓力。

北京一家硬科技早期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IPO節奏放緩之下,對于早期投資機構而言,一是需要在投資新項目時就更多考慮退出的問題;二是需要在項目發展過程中逐漸實作部分投資的退出,以確定DPI(投入資本分紅率)達到預期,這種做法可能逐漸成為行業内的正常操作。

尋求多元化退出之路

不可否認的是,IPO仍是過去及目前大部分項目尋求退出的主要路徑,以及最理想的路徑。“我們已經有多家企業正在走IPO程式了,包括A股和港股,我們也更加積極地和券商、兩地交易所保持緊密溝通。”丁浩告訴記者。

但在IPO退出不暢之下,各家投資機構也在積極拓寬其他退出管道。丁浩表示,目前公司正根據項目的不同情況,包括業務增長、項目階段、估值、盈利性、成長性等,以及綜合考慮IPO闆塊和周期性等因素,制定多元化的項目退出方案。

呂夢可告訴記者:“我們目前隻有幾個項目是做長期IPO計劃退出的,其餘的都正在做IPO以外的退出安排。”記者了解到,對于像澳銀資本這樣的早期投資機構,企業股權轉讓相對其他方式來說,速度快、買賣雙方利益較為一緻,是一個重要的退出方式,但前提是,要做好項目退出的規劃,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出為王”的共識下,越來越多的創投機構将并購退出的安排提上了日程。記者留意到,2024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釋出了拟收購相關公司的公告,其中多家拟被收購的公司背後,都有着數家等待退出的創投機構。

“我們已經和4家券商簽了服務協定,以多種方式做好項目退出工作。”君盛投資董事長廖梓君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如今正在着手梳理投資組合,營業額在2億元—5億元、利潤在2000萬元—3000萬元之間的公司,都會與項目方一起商量采取并購的方式退出。此外,也會建議部分企業去北交所上市。

雖然并購退出越發受到創投機構的關注,但受訪的業内人士都坦言,真正能實作并購退出的案例仍是少數。“我們最近也想做并購退出,但買家會大肆壓價,尤其在企業經營困難時,買家都想等到企業資金‘斷流’了再以很低的價格買入,而折價退出對基金管理人來說,很可能是虧損的。”上述北京硬科技投資機構負責人表示。

責編:萬健祎

校對:冉燕青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内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創投發力尋求多元退出,攜手券商緊盯并購契機

點選關鍵字可檢視

潛望系列深度報道丨股事會專欄丨投資小紅書丨e公司調查丨時報會客廳丨十大明星私募訪談丨大爆發!“七巨頭”一夜暴增超2.3萬億丨連收10份關注函!臨時換會計所,這家A股公司想買審計意見保殼?丨騙取銀行900億元!越南女首富判了:死刑!丨顔甯拟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丨 事關萬億級大市場!多部門詳解丨華為、奇瑞官宣!智界S7起售價24.98萬元,“一分鐘傳遞一台車”!丨強勢反彈,A股走出獨立行情!丨榮耀回應小米道歉!啥情況?丨重磅資料超預期!全球巨震丨這些股,“1元退市”警報拉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