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灣
【唐】儲光羲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春色遲暮,碧綠的清潭中掩映着一個垂釣者的身影,那影子在水面上彷徨而又焦灼,顧不上一行行春色在腳邊悄然而逝。
手中釣竿晃動,在水面上攪動出陣陣漣漪。醉翁之意不在酒,很顯然,垂釣者的心思并不在釣魚的樂趣上。春深不知歸處,隻尋得綠蔭中幾樹杏花雜亂地挂滿枝頭,不勝繁麗。樹上繁花,恰如春天裡盛開的朦胧愛情,讓幹涸的心靈心神蕩漾。這位青年小夥子借着濃密暮色的掩映,駕着一葉扁舟,來到了釣魚灣。船纜輕系在楊樹樁上佯裝垂釣,而實則内心澎湃着的是靜候情人歸來的渴望。無論怎樣地擺弄釣竿,怎樣地故作鎮靜,内心的焦慮忐忑卻欲蓋彌彰。
俯首碧潭,清冽的潭水一眼便可望到底,垂釣青年忍不住疑心這樣薄淺的水是否能夠留得住魚兒,蓦然覺察水面荷葉輕晃,才得知水中魚兒受驚而亂竄,四散開來……這樣的擔憂從另一個角度也是在暗示着青年小夥兒擔心路程多阻,久等未至,讓垂釣者不禁胡思亂想,想象着意中人路遇意外而不能赴約。而蓮動魚散之景又讓人在黑暗失落中重拾了希望,恍惚之間誤以為是期待已久的“蓮動下漁舟”,誰知待定仔細觀瞧,才發現是水底魚散,心頭又是不免一沉,黯然失意的怅惘之情爬滿臉上。
心中擠滿了憂郁,日暮将歇,春也散盡,青年小夥兒感到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輕輕隕落。那岸邊的楊柳依然搖曳,不知是笑他癡情,還是憐他感傷……在等待自己的意中人時經曆的這一番情緒起伏——從擔心驚悸到忽生憧憬希望而後又随之覆滅——可謂是惟妙惟肖,将人之心理與景之變動巧妙地結合起來。
這首以地名“釣魚灣”為題目的詩歌,将整首詩的大半筆墨都側重在春末夏初之時風景的獨立塑造,而在最末的兩句“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則頗有畫龍點睛之感,也為前面四句的景色書寫賦予了嶄新的深意。語意驟然中斷,漫無着落之際,忽而以這樣的詩句作結,極盡山回路轉、雲谲霧詭、騰挪閃躲之感。原本普通的垂釣之含義也變成了一種含情的象征,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情感周折。
那詩歌背後的故事一直在繼續,文字在我們的腦海中訴說着未言的遐想。一位身着青衫的美麗女子撥開層層荷葉,撥動着水裡細紋,緩緩地向着釣魚灣走來。似懂未懂的灣水也亂了分寸似的,柔柔地皺起一陣漣漪,就連這垂暮的春光都不禁在少女面前嬌羞了。
古時自屈原始,便有将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比喻成君主象征的先例。當因仕途失意而隐居終南山的儲光羲創下這首《釣魚灣》之時,亦有許多關于他人生際遇的猜想滲透其中。這情郎靜候女子的心态似乎被賦予了被棄賢良渴求重新得到君主的賞識之意。就如同期盼女子到來的青年一般,他滿懷着期待與不安,勾勒着有一日當世明君真的能夠禮賢下士,發現偏隐于此之人想要為國效力的壯志。缜密觀察下的生動生活情趣之外,亦悄然滋生着詩人積極入世的現世情懷。
愛情之意是儲光羲最想直接表達的表面之意,後代人對它的深度解讀反而表現出一種新的視角。這種闡釋是否切合詩人本意已經無從判斷,隻是從讀者的角度來,忍不住想要窺視作者神秘的内心世界。
言已盡,而袅袅餘情未了。在那濃郁的春光中,在那夕陽的餘晖裡,綠柳依依,扁舟輕揚,穿越那詩歌中的文字與想象,似乎依然看見那位在潭水邊等候意中人的男子,眺望着遠方的理想,時而低頭擺弄着釣竿,時而深情地凝望着水面上被微風驚起的粼粼波光。那似乎是一幅永恒的圖畫,定格在記憶中最具美感的鏡頭,将要永遠地銘記在腦海中。
垂釣之中的人生與愛情,若是細細咀嚼品味,便可在這看似不相關的景與人之中找到某種哲理的契合點,百味叢生。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