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環球科學
作者:黃雨佳
圖檔來源:pixabay
魚好累。
2002年9月,住在美國克拉馬斯河(Klamath River)下遊的居民發現,河邊突然出現了大批死魚。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和相關組織迅速開展了調查,他們發現,雖然死亡的魚類品種多樣,但主要是成年的大鱗鈎吻鲑(Oncorhynchus tshawytscha,俗名“帝王鲑”),占到97%以上。USFWS保守估計,至少有超過3萬條大鱗鈎吻鲑在此次事故中死亡,幾乎占了這條河中這種魚總量的20%。一些組織甚至認為,實際死亡的鲑魚數量可能超過了7萬條。
調查人員發現,這些死魚表現出了明顯的生病迹象:魚鰓壞死、細菌滋生、生瘡、肛門出血以及潰瘍。調查發現,這些魚死于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柱狀黃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感染。
克拉馬斯河下遊出現的大量死魚(圖檔來源:California State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Board)
多子小瓜蟲是一種遍布世界各地的寄生纖毛蟲。當出現水溫較高、魚密度較大或是魚受到壓力時,這種寄生蟲就可能大量繁殖,導緻魚類患病。同時,這些因素也可能導緻柱狀黃杆菌的大量滋生。的确,在這些魚集中死亡之前的兩周内,有12天的最高水溫都較高。但是,相比于更早幾年,這一年的平均水溫并未出現明顯上升,之前也從未出現這種狀況,可見溫度并不是主要因素。
鲑魚是一種溯河洄遊的魚類。夏天,鲑魚幼魚會途徑克拉馬斯河,從淡水水域進入大海。經過一年甚至數年時間,等到性成熟之後,它們又會沿着克拉馬斯河上溯回到故鄉,開始産卵繁殖。而多子小瓜蟲是一種隻能在淡水環境中生存的寄生蟲,海水會直接将它殺死。是以,大量鲑魚因它而死隻可能出現在鲑魚長期停留在淡水水域的情況下。
研究人員發現,2002年的鲑魚遷徙相比于往年出現了明顯延遲,它們在克拉馬斯河下遊停留了20多天,導緻這年此處的鲑魚密度明顯增高,它們的壓力變大,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可為什麼定期洄遊的鲑魚在這一年突然改變了規律呢?最終,研究人員将罪魁禍首鎖定在了克拉馬斯河上的鐵門大壩(Iron Gate Dam)。
1981年至2002年8月19日至9月27日鐵門大壩平均流量的排名順序(圖檔來源:California State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Board)
2001年,為舉辦胡帕船舞(Hoopa Boat Dance)慶典,人們從上遊的特裡尼蒂河(Trinity River)開閘放出了大量河水,導緻下遊克拉馬斯河的流量短期内極大,這可能導緻了鲑魚的大量産卵。到了2002年,大量鲑魚洄遊至此,由于當年水量較少,鐵門大壩也未根據鲑魚的情況加大流量。事實上,這一年的流量反而是是過去近20年中第二低的,這導緻大量鲑魚滞留在此處。再加上水溫合适等一系列外部條件,最終導緻了鲑魚的大量死亡。
如果當年鐵門大壩能提高流量,或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是以,這次事故算得上是一場“人禍”。
拆除大壩
其實早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許多當地居民一直在呼籲拆除克拉馬斯河上的水壩,因為它們威脅到了洄遊魚類的正常繁殖,也破壞了當地部族的文化,還會影響水質。例如,由于河水流動受限,藍細菌開始大量繁殖,不僅會産生毒素,死亡的藍細菌也會消耗水中的氧氣,影響河水中的其他生物。
克拉馬斯河曾是美國西海岸第三大鲑魚産地,但自從20世紀初期開始在這裡修建水壩,鲑魚等洄遊魚類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這不僅是因為水壩擋住了鲑魚等洄遊魚類繁衍的路線,而且位于低處的大壩出水口還可能導緻水壩夏季的出水過冷,而秋季出水過熱,這對于魚類的生存同樣不利。
此外,水壩的修建會影響河水攜帶泥沙等沉積物的能力,導緻沙子和礫石等較大的顆粒沉積在水庫上遊端,形成三角洲,而細小的泥沙則積累在水庫之中。這不僅會給水庫帶來隐患,還會使下遊的河流缺乏沉積物。同時,當水流從水庫中釋放出來時會侵蝕下遊的河床,破壞河岸的穩定性。河流中的沉積物變少又會進一步導緻沿海區域的沉積物匮乏,繼而導緻土地被海水侵蝕。
大壩上遊端會形成三角洲(圖檔來源:California State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Board)
此次魚類大量死亡的事件發生後,更多居民和機構加入了反對大壩的浪潮。他們提出了《克拉馬斯盆地恢複協定》(Klamath Basin Restoration Agreement),要求恢複克拉馬斯盆地大部分河岸帶,拆除克拉馬斯河上的水壩,還要保證當地居民的灌溉用水等。盡管該協定未能成功立法,但在2016年,他們繞開了美國國會,成立了專門用來拆除大壩的克拉馬斯河恢複公司(Klamath River Renewal Corporation)。
他們要拆除克拉馬斯河上的4座大壩,由上遊至下遊依次為約翰·C.博伊爾大壩(John C. Boyle Dam)、科普克1号大壩(Copco No. 1 Dam)、科普克2号大壩(Copco No. 1 Dam)和鐵門大壩。由于河流水位下降等問題,如今它們的發電量已經不足太平洋公司(PacifiCorp,一家服務于美國西部的電力公司)的2%。2022年11月,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正式準許了這一迄今全球最大規模的水壩拆除和河流恢複項目,4座大壩垂直高度相加超過120米,預計耗資5億美元,費用将由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太平洋公司共同承擔。
2023年6月,4座大壩中最小的一座——科普克2号大壩開始拆除,并于當年10月完成拆除。今年1月,人們開始拆除剩下的3座大壩,預計于今年全部完成。
再次遇難
2024年1月9日,鐵門大壩開閘放水。2月,在鐵門大壩尚未完全拆除時,加利福尼亞州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部(CDFW)還将83萬條鲑魚魚苗投放到了鐵門大壩上遊的支流,希望這些小魚能成為恢複克拉馬斯河鲑魚種群的中流砥柱。但是,相關部門很快就發現,數十萬魚苗死掉了。
起初,人們擔心是否是鐵門大壩的拆除導緻水質發生了變化,因為水庫放水的過程中将不少淤泥和腐爛的藻類帶到了下遊,河水變得渾濁。但調查人員并未檢測到水質發生顯著變化,而且大壩下遊的鲑魚也一切如常。
鲑魚魚苗(圖檔來源:CDFW)
調查人員發現,這些死去的魚苗呈現出眼球突出的形态,是氣泡病(gas bubble disease)的典型特征。當水壓過大,使得水中的氧氣等氣體發生飽和,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是以,他們猜測,應該是由于大壩放水導緻的水壓突變改變了河水中氣體的含量,造成了幼魚在通過鐵門大壩的隧道時的死亡。
不過,CDFW的從業人員表示,這種問題隻是暫時的,等到水壩和相關設施徹底拆除,一切便會恢複如常。而且,随着水庫中沉積物的釋放,克拉馬斯河未來幾個月還會繼續變渾濁,溶解氧的水準也會下降,恐怕還會造成更多魚類的死亡。除了這批魚苗的意外死亡,其餘都在他們的預期範圍之内。
如果計算模型估計正确,那麼在未來30年内,克拉馬斯盆地的大鱗鈎吻鲑數量将有望恢複至曾經的80%,海洋中的大鱗鈎吻鲑捕撈量也會大幅上升。人們正在排空的水庫中播撒當地物種的種子,期待恢複這片盆地的原始生态。
這或許是隐藏于一次次悲劇背後的一絲希望吧。
參考連結:
https://www.waterboards.ca.gov/waterrights/water_issues/programs/bay_delta/california_waterfix/exhibits/docs/PCFFA&IGFR/part2/pcffa_155.pdf
https://www.americanrivers.org/2023/06/6-things-you-need-to-know-about-the-klamath-river-dam-removals/
https://apnews.com/article/business-california-native-americans-dams-salmon-311ea96fda0fe1b0052ab8cef9ae36a9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4/01/the-largest-us-dam-removal-effort-to-date-has-begun/
https://wildlife.ca.gov/News/Archive/fall-run-chinook-salmon-fry-succumb-to-gas-bubble-disease-in-klamath-river
https://www.sfchronicle.com/california/article/klamath-dams-salmon-die-off-18700078.php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4/mar/05/salmon-klamath-river-dam-removal-project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