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是指女性由生殖期過渡到非生殖期的一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卵巢功能逐漸衰退,月經周期不規律直至最終停止,伴随雌激素和其他性激素水準的明顯變化。正常情況下,更年期通常在45至55歲之間開始,平均年齡約為51歲。在這個範圍内發生的更年期被認為是“正常”或者說是“适齡”的。
早發更年期與癡呆症風險(45歲之前)
激素變化:雌激素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參與大腦中神經元的生長和存活。早發更年期導緻雌激素水準提前減少,可能會使大腦較長時間缺乏雌激素的保護效應,進而可能增加認知功能減退和癡呆症的風險。
氧化應激:雌激素還具有抗氧化性能,可以防止氧化應激,而後者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早期雌激素水準下降可能導緻機體對氧化損傷的易感性增強。
遺傳和環境因素:早發更年期可能受到遺傳、醫療治療(如化療或卵巢切除手術)、生活方式(如吸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也可能獨立地增加患癡呆症的風險。
晚發更年期并不意味着癡呆症風險降低(55歲之後)
持續激素暴露:相反,由于晚發更年期導緻的雌激素長期維持較高水準,可能通過促進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形成,進而增加癡呆症的風險,但結果尚不一緻。
血管健康:雌激素對血管健康有影響,長期的激素暴露可能對心血管系統既有保護作用,也可能帶來不良影響,進而影響腦健康和癡呆症風險。
研究總結
多項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探讨了更年期時序與癡呆症風險之間的聯系。部分研究發現,經曆早發更年期的女性晚年可能面臨更高的癡呆症風險,而對于晚發更年期的研究證據則較為混雜,有些研究顯示其具有保護作用,也有的顯示無影響或反而增加風險。
影響更年期早晚的因素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早發或晚發更年期曆史的女性,自己可能也會相應地提前或延遲進入更年期。
卵巢功能:卵巢早衰、卵巢損傷或發炎等疾病可以直接導緻更年期提前。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能加速卵巢功能衰退,使更年期提前。
生育與哺乳史:首次懷孕年齡較大、妊娠次數較少、哺乳時間較長可能與較晚的更年期有關;反之亦然。
生活方式與心理壓力:長期的精神壓力、工作強度大、生活節奏快速、缺乏鍛煉、營養不均衡、吸煙飲酒、過度節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可能促使更年期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