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進行征讨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是用北伐?

作者:小狗烏吉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句贊歎北伐的名句:“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将北伐戰争,寫得氣勢恢宏。

中國古代進行征讨,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古代發動的這些戰争,方向和稱呼沒有什麼固定的搭配。曆史上也并非沒有北征的存在。

中國古代進行征讨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是用北伐?

而在很多史書記載當中,其實北征的使用次數略多于北伐,譬如在《四庫全書》中,“北征”一詞出現3361例、“北伐”一詞出現2876例。而“征”和“伐”的差別則可以從春秋時期說起。

征,說文解字意為正當的遠行,孟子說:征之為言,正也。征就是正當、端正的意思,征戰可以了解為正義的、遠距離的戰争。

中國古代進行征讨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是用北伐?

而在儒家當中,所謂的正當的戰争就是有天子号令的戰争,是中央正統發起的戰争,天地君親師,君主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天子認為應該對誰發起戰争,指令軍隊去攻打,這就叫做征。

《孟子》:征者,上伐下也。古代戰争尤其是春秋時期的戰争,上下特指天子與諸侯,上級對下級的讨伐戰争都是正義的,正義是由天子進行評判的。

伐,擊也,單從字詞的意思來講就是攻擊,泛指各種大小戰争。而在杜預所注的《左傳》中:伐,聲其罪。也就是宣稱對方有過錯,是以要攻擊你,對你發起戰争。

與征相對的,伐,沒有天子所認為的義或不義,隻要我說出你的罪行,師出有名,就可以攻打你,戰争的名義完全由發起的一方來決定,伐也完全是對戰争中所涉及的利益糾葛的展現。

中國古代進行征讨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是用北伐?

征與伐的差別其實在春秋時有更為明顯的區分,但其實後世差别并不大。

諸葛亮和姜維發動的北伐,因曹操挾漢室天子号令諸侯,是不忠不義之舉,蜀國作為漢室後人建立的政權,師出有名,讨伐曹操名正言順。

而漢朝時期對儒家極為推崇,是以以匡扶漢室誅滅曹賊的戰争是為北伐。宋朝北伐遼國,則是為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失地,同樣名正言順,雖然征伐意思相差不多,但曆史上較為著名的北伐,基本都是屬于讨伐性質,是以人們對北伐接受程度也更高一些。

中國古代進行征讨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是用北伐?

綜上所述,古代打仗叫“東征、西征、南征”而向北偏偏叫“北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曆史原因、地理原因和文化原因都影響了人們對戰争的稱呼。這些稱呼不僅反映了中國曆史上的戰争情況和文化傳統,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勇氣。

是以傳承到現世,人們才會對“北伐”印象更為深刻。總體而言,不管是東征、西征、南征、北伐,都是勞民傷财,将士們用性命和鮮血鑄就的戰争故事,無論最終失敗或者成功,受苦的依然百姓。願,太平、安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