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作者:中國水利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

是促進河湖治理保護的重大制度創新

是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保障國家水安全的

重要制度保障

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有責”

向“有能有效”提檔更新

一系列改革舉措、創新安排

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

……

身邊的河流悄然發生變化

水利部河長制湖長制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組織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全國範圍内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現推出第一批典型案例,反映地方在強化履職盡責、推進統籌協調、做好河湖管護、促進公衆參與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供各地互相學習和借鑒。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浙江省甯波市:差異化考核讓河湖長履職更見“效”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甯波市地處東海之濱,河網水系密布,是典型的浙東水鄉。2022年以來,甯波市歸納總結曆年河湖長制績效考核與管理經驗,針對性優化設計河湖長績效考核機制,積極探索實施“分層分類、導向結合、差異化、流域化、公衆參與”的考核模式,把引導各級河湖長敢做事、會做事、做成事作為重中之重。

一是分層分類、導向結合,制定科學評價新體系。根據不同層級河湖長工作職責和權限差異,完善“縣、鎮、村”三級河湖長履職評價和量化考核辦法,突出履職側重點,采取月度積分定量排名、年度結果星級定性評價相結合的通報制度,保證考核的科學性和公平性。二是數字賦能、差異考核,打造智慧評價新模闆。探索實施“結果評定+目标成效”的差異化考核體系,以數字技術打破資訊壁壘,從資料“一張圖”到評價“一張網”,打造河湖長“智治”新格局。各級河湖長通過階段結果評定,自行設定完成績效目标任務數量,使不同類水域的河湖長履職更具可比性。通過“一段一評”“一事一評”,進一步推動河湖長履職盡責。三是聯防聯控、公衆參與,建立河湖共治新模式。探索“河湖圈”治理模式,打破幹支流碎片化現狀的責任僵局,促進分段河湖長向分片河湖長調整轉化,提升流域統籌能力;強化上下級關聯,設定“河湖圈”年度團隊任務,使上下級河湖長履職完結率捆綁挂鈎;加強社會公衆參與,既提升了基層排查的覆寫面和調查專業性,又提高了本級調查完成率、問題辦結率。

河湖長制工作最大的依靠是廣大的河湖長,甯波市抓牢績效考核的核心是激勵、重點是成效、關鍵是團隊三大要點,提升各級河湖長管理效率、治理水準和保護成效,讓治水成果全民共享。

點選标題檢視更多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重慶市武隆區:建立“1233”機制壓實河長責任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重慶市武隆區積極探索治河之策,建立以抓責任落實、促問題整改為主要目标的“1233”工作機制,即“一巡二函三單三報”,壓實各級河長查河、治河、管河責任。

一是“一巡”找問題。鎮村級河長常态化廣泛巡查,流域河長适時化全面巡查,區級河長定時化重點巡查,全面推進問題整改落實。二是“兩函”常提醒。區河長辦每季度定期或不定期向區級河長發送履職提示函,并将巡查發現和各級河長上報問題,分類整理形成問題提示函發送給相應區級河長,逐項說明問題性質、所涉範圍、解決措施建議等。三是“三單”明責任。區河長辦将河流問題整理形成“問題單”,明确問題解決時限和治理效果,并交辦到涉及的鄉鎮(街道)級河長或責任部門;鄉鎮(街道)級河長及責任部門建立相應的“任務單”,明确具體完成時限、具體責任人員、具體解決措施全面予以整改落實;區河長辦對久拖不決、治理效果不佳的情況,以“督辦單”形式予以督辦,并建立健全“河長+警長+檢察長”協同聯防、追責問責兩項機制,對責任機關問題整改情況實施動态管理,直至追責問責。四是“三報”亮成效。即問題整改報告、履職報告、區級河長述職報告。針對區級河長交辦的問題,責任機關必須在規定時間内完成整改任務,并形成書面問題整改報告報區河長辦。針對鄉鎮(街道)級河長、流域河長辦及責任部門河長制工作履職情況,每半年形成書面報告報區級河長。針對區級河長履職情況,要求其每年将河長制工作開展情況形成書面述職報告在區總河長會上述職。

武隆區通過實施“1233”機制,緊抓“關鍵少數”,壓實工作責任,層層傳導壓力,確定河長制工作落地見效。

點選标題檢視更多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河北省寬城縣:聯防聯治聯建守護潘家口水庫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華北最大的水利樞紐、引灤入津工程——潘家口水庫,70%的水域面積、約50平方公裡在寬城縣境内,有“京郊漓江”的美譽。推行河湖長制給流域統籌治理和保護提供重要平台,2022年河北省承德市以開展省級強化河湖長制典型示範建設試點為契機,從推進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的高度,組織寬城縣與水利部海委引灤工程管理局(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着力建構聯防聯治聯建“三大工作體系”,全覆寫、全方位、全周期開展生态環境治理和保護,讓潘家口水庫這顆塞外明珠在寬城大地上熠熠生輝。

一是建構“聯防”體系。建立聯合巡查機制,實施屬地河長網格化責任包保巡查,流域管理機構選派“督查專員”随行調研指導,確定問題早發現、早處理。建立技防合作機制,整合流域管理機構衛星遙感和當地政府智能視訊監控、無人機巡查等技術手段,實施資訊共享。建立問題認定機制,統一問題認定标準、程式和處置方式,全面提高問題處置時效。二是建構“聯治”體系。實施問題處置協作,流域管理機構對認定的“四亂”重難點問題,主動與當地政府對接,通過聯合會商,當地政府負責問題整改,流域管理機構給予政策、技術、資金上支援。實施聯合監管執法,流域監管執法機構與縣行政監管執法部門聯合,成立專職隊伍,簽訂處置方案,開展常态化聯合巡查和聯合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相銜接,協調處理跨界違法案件。實施聯席會議和聯合辦公,建立流域管理機構、縣河長辦總召集人制度,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共商共議合作事項。流域管理機構選派“督查專員”進駐縣河長辦,負責跨界事項聯絡,督導議定事項落實。三是建構“聯建”體系。開展項目建設會審,當地政府以綠色、清潔、安全項目為重點謀劃實施水庫周邊區域開發建設,對重大建設項目實行聯合會審,流域管理機構選派專家全程參與,在政策、業務方面提供支撐。開展流域協作治理,流域管理機構對流域治理區域、實施項目提供技術指導,協助跑辦審批手續。當地政府對指導意見組織論證、協商處理,保障生态需求和安全。開展流域建設項目聯查,做到事前有告知、事中有監管、事後有驗收,共同簽字背書,形成了監督檢查合力。

經過實踐,打造了暢通、清潔、生态、平安、文化、發展的庫區空間,促進了區域上下遊、左右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形成了“以河湖長制統籌流域治理和保護”的現代化新模式。

點選标題檢視更多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天津市武清區:“三推進”保障高品質完成礙洪問題整治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2022年,天津市武清區确定礙洪點位46處,包括北運河11處,其中2處為南蔡村鎮藍耕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的種植園大棚和房屋,該合作社是當地50餘戶村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拆除不僅影響村民收入,甚至會給當地社會穩定造成影響;永定河35處,既要在指定時限内順利完成永定河通水任務,更要確定泛區内居民生命财産安全。

武清區在時間緊、任務重的複雜形勢下,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衆合法權益和生命财産安全,全面推動礙洪點位整改工作。一是提升思想認識高位“推”,區級雙總河湖長先後5次到永定河點位現場聽取整改彙報并推動問題整改,區級河湖長多次到永定河、北運河點位現場推動整改,積極部署協調屬地政府加快問題整改;二是強化組織上司全力“推”,武清區河(湖)長辦第一時間組織市北三河、永定河管理中心、區水務局等機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礙洪點位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及推進措施等,組織屬地政府召開協調推動會,并深入現場核查相關情況;三是堅持問題導向清單“推”,通過現場核查、無人機巡檢等多種手段,全面深入開展排查整治,保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建立整治台賬,明确整改措施、完成時限,由區、鎮、村三級河長共同作為責任人,形成問題、任務、責任“三個清單”,做到發現一處、清理一處、銷号一處,紮實推進排查整治工作。

通過以上工作,永定河礙洪點位整改較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全部整改,順利實作永定河全線貫通,既按時間節點完成工作任務,又最大程度保證了村民收入及社會穩定,為河道行洪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點選标題檢視更多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四川省三台縣:“4+2”模式破解跨界河流管護難題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續探索基層河湖管護治理新路徑,創推“四種”清理,踐行“兩項”機制,有效破解河道常态清理、突擊清理、跨界河道清理等難題。

一是創推“四種”清理。推行“1+N”清理監督模式,将境内河道常态保潔工作承包給專業合作社,監督指導專業合作社組建專業清漂保潔隊,配置相關裝備,轄區村級河長和網格巡河員負責監督檢查責任河段内清漂工作落實情況,并将檢查監督情況與人員獎懲及解聘續聘緊密挂鈎;結合鄉村振興,推行設立河道保潔公益崗位,沿線各村根據責任河段距離和清漂工作量,聘用河道專職保潔員;沿線縣鎮以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提質行動和流域工作推進會為抓手,組建志願護河隊集中開展垃圾清理整治行動;沿線鄉村持續深化愛河護水宣傳引導,通過推廣“生态惠民超市”、開展“護河積分兌獎”和成立郪江流域環境保護協會等活動,激發群衆河湖管護熱情。二是踐行“兩項”機制。針對跨界流域鎮村之間平級監督協調落實難題,三台率先在郪江流域聯合推行縣、鎮河長辦及鎮村河長負責協調監督實施的基層跨界河道漂浮物清理上下遊“監督補償”機制。針對沿河兩岸鄉鎮管護責任不清的問題,三台縣建中鎮與中江縣普興鎮簽訂《共管責任河段聯合清理管護監督協定》,建立“定期聯清”機制;此外,縣河長辦協調指導轄區郪江兩岸鄉鎮簽訂《共管責任河段輪流承包清理和聯合監督協定》,建立“輪流承包”清理機制,實行每年輪換承包清理。

通過建立河湖管護“4+2”模式,三台縣郪江流域各地凝聚起上下遊、左右岸齊抓共護合力,助力郪江水質持續保持Ⅲ類,流域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碧水厚澤、繁榮昌盛的生态畫卷正在徐徐呈現。

點選标題檢視更多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廣東省廣州市:“五位一體”發動全民“共築清水夢”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廣東省廣州市堅持“開門治水、人人參與”理念,通過建構品牌、平台、機制、隊伍、陣地“五位一體”的全民參與工作體系,促進社會公衆更加廣泛、有效、深度參與治水行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一是塑造全民治水統一品牌。2020年底,廣州市河長辦率先推出“共築清水夢”全民愛水護水文化品牌,創新推出品牌LOGO、河長系列漫畫、原創公益歌曲、治水舞台劇等,得到市民群衆、其他地市、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進一步凝聚品牌理念、擴大品牌效應、豐富品牌内涵,有效樹立全民治水品牌的廣州标杆。二是打造線上全民治水準台。推出“共築清水夢”微信小程式,集治水科普教育、實踐參與、趣味互動于一體,設立知水、治水、樂水三大闆塊,開放投訴、監督、建言獻策等視窗,實作全民“線上護水”。上線以來使用量超100萬次,市民投訴問題2.5萬條,發放紅包1.6萬個。三是建立協同關聯工作機制。壓實河長領治責任,全民治水、科普宣傳等工作列入廣州河湖長制年度考核,市水務局、團市委、市科協、市教育局等部門聯合釋出護河志願行動方案,保障志願治水隊伍全面、專業、深度參與治水。四是培育優秀民間河長隊伍。每年舉辦民間河長論壇,民間河長達1.8萬名,成功選培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十大最美巾帼河湖衛士”。五是建立多元線下治水陣地。“一區一特色”建立立成志願治水驿站12個,提供治水宣傳、教育、實踐、趣味互動一站式服務,打造社群治水“根據地”。健全民間河長體系,建立大學生志願者等治水隊伍,編寫青少年水環境保護讀本,打造集思維啟迪、興趣導向、科學實踐為一體的治水精品課程,推進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河湖,攜手共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點選标題檢視更多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福建省三明市:“委員河長”為河湖治理集智聚力

水利部河長辦釋出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第一批)

三明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創新探索選聘政協委員擔任“委員河長”工作機制,通過巡河問水、視察監督、協商建言等方式,充分發揮政協民主監督作用,示範引領群衆共同關心、支援、參與河湖治理,集智聚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河湖,同心共守綠水青山。

一是高位推動,搭建履職平台。定期召開全市“委員河長”工作部署會、部門聯席會、現場推進會等,為“委員河長”工作提供有力組織保障。二是機制帶動,激發履職動力。建立責任落實、評價激勵、履職保障機制,對巡河情況實行“每月一通報”,每年組織評選“委員河長”工作先進機關和優秀“委員河長”,營造争先進位的良好氛圍。依托“巡河”APP(應用程式),搭建“委員河長”高效履職平台,實作“問題(建議)上報—中心分辦—部門處置—河長評價”的閉環運作機制,推動相關問題及時解決。三是協作關聯,探索共治模式。以市縣關聯的形式,組織“委員河長”共同聚焦河湖管護長效機制等課題,開展專項視察監督活動;開展跨區域、全流域聯合巡河,“委員河長”通過實地考察國省控斷面水質及養殖污染等面源污染情況,共同分析研判流域水生态治理保護,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組織“委員河長”到水利、生态環境、城管等部門機關走訪調研,充分調動部門協同積極性,推動相關問題及時解決。四是創新驅動,打造特色品牌。制定全國首個政協民主監督方面的省級地方标準《“政協委員河長”民主監督規範》,為政協民主監督規範化、程式化建設探索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2020 年以來,三明市“委員河長”累計巡河22萬公裡,推動解決具體問題3447件。如今,三明各地處處可見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治理成效,“委員河長”這一重要力量正積厚成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