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搶奪Biotech!創新藥支援政策密集出台,産業園區招商競争加劇

作者:時代财經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羽岐

搶奪Biotech!創新藥支援政策密集出台,産業園區招商競争加劇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建設大灣區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産業園,打造國際一流醫療器械産業生态。”

在珠海港灣8号·大灣區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産業園(下稱“大灣區醫療産業園”)的道路旁,印有類似智語的招牌随處可見。招牌的背後,十餘棟高标準廠房拔地而起,這個占地面積約15萬㎡、總建面約60萬㎡的産業園區已經漸現雛形。

時值清明節假期,大灣區醫療産業園人煙稀少。但據珠海高新區官方微信公衆号介紹,大灣區醫療産業園将于今年6月竣備傳遞,截至3月底,園區意向簽約和洽談項目有近30個。

不止珠海,石家莊、泸州等多個非一線城市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生物醫藥産業園,力求将生物醫藥産業打造成當地新的經濟發展引擎。而深圳、上海、北京等超一線城市亦在推進區域内多個生物醫藥産業園區并立的建設。以深圳為例,根據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政府官網于2023年年初釋出的一則消息,深圳市内與生物醫藥相關的産業園區就有29家,僅坪山區就有14家園區,約占全市的1/2。

近期,北京、廣州、珠海等多地政府又陸續釋出了針對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高品質發展的支援政策,多重政策利好托舉下,國内創新藥械的發展或将迎來加速期。

不過,多位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向時代财經坦言,當下,産業園區正在快速擴張建設,各地區為了招商也想盡政策,但這并不意味着過程順利、企業入駐迅速,反而顯現的是各地搶企業變得更加激烈,同質化競争也比較嚴重。

“現在産業園建設越來越多,與去年相比,招商的競争愈發激烈。”醫藥行業投資人宋勻對時代财經說。

某一線城市産業園區招商人士周潔亦告訴時代财經,“當下整體環境不好,企業考慮的不是擴張,而是如何開源節流,這也增加了我們的招商難度。”

多地加碼政策支援,創新藥春天将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首提“創新藥”,明确指出要加快前沿新興創新藥等産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産業發展規劃,開辟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建立一批未來産業先導區。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産業投資基金功能。加強重點行業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産能過剩和低水準重複建設。

不止如此,近期一份名為《全鍊條支援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的檔案在市場上流傳。不少業内人士看到該檔案後表示,如果這一檔案是真的,于整個醫藥行業而言是非常利好的。

就在上述檔案流出之後不久,又有多項地方支援政策陸續出台。4月7日,北京、廣州、珠海等多地政府部門齊發支援創新藥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政策,政策甫一發出,再次在市場中掀起讨論熱潮。

以北京市醫療保障局等9部門制定的《北京市支援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若幹措施(2024)(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為例,其最為詳細,也最為緊急。公告表示,因時間緊急,公開征集意見時間縮短為3個工作日。同時,上述《征求意見稿》也指出,在國務院批複《支援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和北京市《關于生物醫藥全産業鍊開放實施方案》等檔案釋出的背景下,這一《征求意見稿》旨在加速醫藥健康産業創新,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滿足人民群衆防病治病需求。

該《征求意見稿》共八部分32條,包括着力提升創新醫藥臨床研究質效(4條)、助力加速創新藥械審評審批(4條)、大力促進醫藥貿易便利化(3條)、加力促進創新醫藥臨床應用(8條)、努力拓展創新醫藥支付管道(3條)、鼓勵醫療健康資料賦能創新(5條)、強化創新醫藥企業投融資支援(3條)和保障措施(2條)。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促進生物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辦法》則顯示,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師、戰略科學家領銜的具備颠覆性技術創新突破、應用前景明确廣闊的若幹生物醫藥頂尖項目,在項目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産業化階段,按照《廣州促進生物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若幹政策措施》相關規定,按“一事一議”原則由市、區共同給予人才獎勵、研發和産業化獎勵、投資入股、貼息貸款等全鍊條支援,最高支援額度50億元,支援期限最長5年。

位于黃埔科學城的雲舟生物是一家具備基因遞送技術的創新型企業,提供包括基因遞送方案的設計研發與優化、科研用載體定制和臨床用載體制備等全産業鍊服務。公司執行總裁黃銳告訴時代财經,“多地支援生物醫藥高品質發展政策的出台,是國家層面政策落實到各地的延伸,同時生物醫藥産業也是新質生産力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近些年生物醫藥融資和上市遇到一些瓶頸,政府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能給行業一些助力。”

他也直言,目前他們企業所處的黃埔區在财政資金申請方面已經非常便利了,但由于創新一定程度上也有試錯成本,政府在初期篩選企業時确實也不易辨識企業的前景如何,是以在補貼政策方面采取了分階段支援項目和後補助的方式對企業項目進行支援。

對于落戶的企業,地方政府和産業園區方面亦有自己的考量。“在投資、企業落地方面,地方政府也是有要求的,他們需要落地的藥企能夠為當地創造價值,這方面既包括能夠讓政府看到‘退出’的價值,也能夠讓政府看到企業有落地項目,幫助當地産業推進發展,又會考慮這些企業落地後是否也能夠為當地解決就業,提供稅收等一些實際問題,這些均是他們關注的重點。”醫藥行業資深投資人孫聞對時代财經指出,“很多企業則會結合自身情況審慎判斷。”

産業園招商競争激烈,靠什麼吸引Biotech?

政策幾時落地、扶持程度如何,關注這些問題的不隻有醫藥行業和企業。相關的生物醫藥産業園招商人士、醫藥投資人等也在等待政策的推進、行業的複蘇,以期許進入下一個健康發展的周期。

除了最早期、最完善的上海“張江藥谷”,近年來,多地政府紛紛将生物醫藥産業園的建設作為當地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以珠三角地區的生物醫藥園區為例,深圳、廣州、珠海、佛山、肇慶、中山、東莞均有産業園區在發展、招商或者建設。另一方面,随着去年及今年,南京、廣州、珠海、北京、青島、廈門、上海等多地政策密集出台,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增強,從單一次元的支援更新為多元度的支援創新藥發展及未來産業先導區的建設,從生産端到支付端全鍊條助力創新藥械的發展。

“隻要是出台了政策,真金白銀的支援,于我們産業園來講肯定是有力的。但如果政策本身推薦度不高,對企業吸引力又不大,那麼于産業園而言它的有效性就不高了。”周潔告訴時代财經,現在生物醫藥産業園聚集性愈發增加,招商競争也變得激烈,又同時面臨大環境的低谷期,招商的氛圍差,同侪壓力也比較大,這也造成了一些産業園有政策,但園區處于空置或半空置的狀态。

周潔繼續解釋道,産業園就像是供應鍊的一方,有人在開菜市場,有人在做超市、連鎖店鋪,也有的人在擺攤,各自的訴求不同,是以也會有适當的分流,是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全國的競争壓力其實尚可。“一般來講,從海外歸來的客戶,他們有技術優勢,肯定在全國選産業園,要麼北上廣深或家鄉,要麼是他們有資源或資方所在。但我們主要針對的是本地企業,或隻考慮落戶我們當地的企業,這也就導緻我們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争就比較激烈了。”周潔稱。

在周潔看來,首先,從硬體設施來講,各産業園之間差别不大,各區域間的政策才是優勢之一。其次,各區域本身的特性也是企業會選擇的原因之一,比如深圳市坪山區人工成本低、人員穩定性比較強;深圳市南山區則交通好、配套高大上,但人員成本高、流動性也大,生活成本也相對較高,這些情況均會影響企業是否願意落地。

“一家企業既然已經決定落地超一線城市,實際上就不會在考慮去其他的周邊城市落地項目。尤其是生物醫藥,一線城市在硬體、軟體等多項配套設施方面是非常齊全的,于他們而言便利性明顯,來了也就不會輕易地走;其次,醫藥分為生産和研發,研發方需要場地的面積很小,或者可以委托他人生産加工,自己建立實驗室即可,對場地需求也不大,他們最需要的是人才,而一線城市或者超一線城市人才往往優于其他地區,這就導緻落戶一線或超一線的企業會比對區域内之間産業園的優勢與劣勢,及區域内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周潔告訴時代财經。

而在寒冬之下,相比于園區軟體和硬體設施的優劣,企業最需要的還是資金,這對他們來講才是雪中送炭。“今年企業融資環境很差,他們都希望有人投資自己的企業。如果願意投資我就來你這裡落戶,你不投資,我就不來。”周潔從與企業的交談中觀察到。

即使是在生物醫藥産業發達的長三角也是如此。新興藥企及其創始人在落戶時,都會看重成本效益,重點考慮地段、租金、優惠政策等因素。

今年3月中旬,時代财經在上海臨港南橋科技綠洲見到了女王之舟藥業創始人陳立模博士。不久前,他才把辦公地落戶到這個園區。當時,雖然女王之舟藥業剛成立,但他已對如何做創新藥有了清晰的思路。

上海臨港南橋科技綠洲位于上海奉賢新城核心區,總規劃占地2565畝,已建成的首發區(科技綠洲)以90~34000㎡不同房型和面積的研發樓宇為主、拓展區(欣創園)以1300~4700㎡的多層獨棟廠房和研發樓為主。

陳立模對時代财經表示,他選擇辦公室地點時,考慮了當地的優惠政策,以及軟體、硬體條件。“‘張江藥谷’已經紮根許久,有太多的企業從這裡出發,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企業落地張江已經無法獲得包括稅收、折扣等在内的更多的優惠空間了。但奉賢區不一樣,上海市政府有意把高科技産業向這個新區引導。奉賢新區這邊有諸如人才的各類補貼等更具體的優惠政策,在生産方面也比張江更便利,能夠建設廠房等。”陳立模稱。

投資、招商以及如何以最具價值的政策支援創新藥械的發展是多方博弈的過程,亦是彼此間的互相選擇,既要考慮自身的利益,也在判斷對方的價值。或許隻有這樣才能篩選出最優質的企業和産業園區,也才能真正意義上地推動醫藥行業重返春天。

“像我們租賃的企業,租的多小辦公區的都有,也有隻租卡位的,隻要它願意落戶園區,我們從心理上是不會拒絕的。”周潔告訴時代财經,“我們不能否定一家企業的成長,當然對于優質的企業,我們在考察後會在各方面給予讓利。”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宋勻、周潔、孫聞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