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作者:文史檔案室

内塔尼亞胡,小名叫“比比”,以色列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以色列右翼組織利庫德集團上司人,其狂熱的支援者們稱他為“以色列之王”。

而在埃及和一些阿拉伯國家,則産生了一個罵人的詞,用來那些形容心口不一,用不正當的手段狡猾地達到肮髒目的的人,叫“内塔”或者“内塔尼亞胡”。

可見阿拉伯人對内塔尼亞胡的恨意之深。

而内塔尼亞胡也用實際行動诠釋着,阿拉伯人罵得真對。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要了解内塔尼亞胡到底做了什麼,那就必須先從第四次中東戰争說起。

【一】

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争從最終結果上看,是以色列勝利,但這次戰争也暴露出以色列戰争實力并沒有那麼強悍,戰争前期還被埃及和叙利亞追着打。

2800餘人死亡,坦克壞了850餘輛,飛機壞了110餘架,以色列群眾心理受到了巨大創傷。

可以說這一仗把以色列打醒了。

戰場的失敗也帶來政治的動蕩,梅厄夫人被迫辭職。

這一屆政府也成為以色列曆史最短命的政府,左翼政治在群眾中逐漸失去了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極端、具有強烈民族主義的利庫德集團。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建國之初一直是以地下武裝的形式出現,直到1973年才算一個正常的政黨,他們反對與阿拉伯世界媾和,反對跟德國人談判,接受賠償.。

上司人貝京更是一個極端右翼分子,他曾在第一次中東戰争結束後說:

“盡管我們取得了所有的勝利,但是真正的勝利距離我們還很遠。耶路撒冷舊城的城牆并不是耶路撒冷的邊界,約旦河也不是我們國家的邊界。海洋并不是我們民族的邊界....”

1977年議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上了台,貝京成為了以色列總理。

在利庫德集團統治時期,以色列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争,使阿裡法特的巴解組織被迫從黎巴嫩撤出,還發動了慘絕人寰的貝魯特大屠殺。

就在這一時期,一個年輕人逐漸在政治中嶄露頭角,他就是内塔尼亞胡。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二】

内塔尼亞胡的哥哥是以色列突擊隊解救人質中犧牲的戰鬥英雄,在群眾中名氣很大,而内塔尼亞胡作為烈士家屬,得以獲得了較高的地位。

加之内塔尼亞胡腦子好使,在美國麻省理工拿過管理學碩士,回國後很快就進軍政界,先後擔任過尤納森反恐執委會的主任、以及以色列駐美國使團副團長、駐聯合國代表。

他的态度立場與利庫德集團高度一緻,最終他在1988年當選為利庫德集團的議員。

90年代的世界擺脫了冷戰的格局,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中東的沖突也出現了緩和的可能,在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撮合之下,1993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解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在美國握手言和,簽訂了《奧斯陸協定》,成為巴以和解的裡程碑。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但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這對打了半個世紀的冤家,真的能那麼容易和解嗎?

當然不容易,尤其有兩家最不滿意,一個是巴勒斯坦境内的武裝抵抗組織,剛成立沒幾年的哈馬斯;另一個則是以色列國内的右翼組織和政黨,尤其以利庫德為代表。

在《奧斯陸協定》簽訂後,數萬以色列群眾走上街頭痛斥拉賓賣國,将他與納粹混為一談。

内塔尼亞胡精準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加入反拉賓的隊伍中,發表演講,煽動群眾的猶太民族情緒,大肆鼓吹猶太民族的文化優越性,給原本就狂躁的氛圍再添上一把大火。

内塔尼亞胡的人氣值也在這一時期直線飙升。

在利庫德集團的首次黨内選舉中,内塔尼亞胡高票當選為集團主席。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1995年,随着猶太激進青年伊加爾·阿米爾的三聲槍響,以色列總理拉賓的生命就此煙消雲散,同時也宣布着他一生追求的巴以和解失敗,中東地區的短暫和平不存在了。

總理死了,新總理由誰來擔任呢?

47歲的内塔尼亞胡适時地提出了自己的口号——“要一個安全的和平”。

他稱,奧斯陸協定是一個“悲劇性錯誤”,是插在以色列背上的一把尖刀,他向選民們承諾将會繼續擴大猶太定居點,并且要求阿拉法特必須履行反恐義務,才能維持巴以和平。

就在這樣狂熱的猶太浪潮中,内塔尼亞胡上台了。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三】

利庫德勢力的發展也更加迅速,成為了議會第一大政黨,人數達到了33萬人之多。

内塔尼亞胡摒棄了拉賓的“用土地換和平”,轉而走“武力換和平”路線。

并多次表達要對阿拉伯國家實作“威懾性和平”,對巴解組織的談判态度極為強硬,極力縮小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同時将以色列與叙利亞的和談暫停。

當克林頓又一次想來一次奧斯陸協定時,結果内塔尼亞胡連他的面子也不給,氣得克林頓破防道:“到底誰才是超級大國?”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毫無疑問,内塔尼亞胡這種作死式的外交政策,注定會讓以色列成為衆矢之的,在他的任期内,以色列的國防處于高度緊張狀态。

這種狀态之下國家經濟能發展的好嗎?

再加上内塔尼亞胡有着出軌的醜聞,在風氣保守的猶太民族中遭到了很大的批評,最終内塔尼亞胡在1999年競選連任中失敗了。

但這次下台對内塔尼亞胡來說并非壞事,因為就在他下台的第二年,巴勒斯坦就爆發了第二次大起義,讓以色列頭疼不已,而起義直到2005年才算完全平息。

最終以色列被迫在加沙地帶撤出軍隊,GDP處于負增長狀态。

最終内塔尼亞胡又被請出山來,他先是就任财政部長,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比如減少兒童津貼,提高退休年齡,将養老的固定福利改為固定繳納養老金,降低公司稅率等。

這些措施皆取得了奇效,群眾這才看到内塔尼亞胡的經濟頭腦。

2009年3月,内塔尼亞胡重新成為了以色列政府總理。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此時的巴勒斯坦局勢更加緊張,2007年6月,巴勒斯坦爆發了一場内鬥,最終結果是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驅逐了法塔赫,并對加沙地帶的基督教徒發動了襲擊。

哈馬斯的一貫主張是徹底結束外來占領,讓以色列在地圖上消失。

同樣,哈馬斯也是以色列的眼中釘、肉中刺。

而更讓以色列害怕的來自于伊朗。

伊朗是哈馬斯背後的主要金主,這一時期伊朗的核問題日趨嚴重,時任伊朗總統内賈德又是個強硬的狠角色,指不定哪一天伊朗就研發出了一顆原子彈,瞄準以色列打了過去。

這時候内塔尼亞胡狡猾的一面展現了出來,他先是公開聲稱以色列想要和平,無意“控制”巴勒斯坦,願意接受巴勒斯坦國。

随後又話鋒一轉,要求巴勒斯坦放棄建立武裝部隊,放棄對領空的控制,要求巴勒斯坦不許和“恐怖分子”(指哈馬斯)談判,并且盡可能消滅“恐怖分子”。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這下巴勒斯坦兩難了。

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國際認可的好機會,但如果答應了内塔尼亞胡的條件,就意味着自斷雙臂,一旦以色列打過來自己隻能承受,并且挑撥了與哈馬斯之間的對立關系,讓巴勒斯坦窩裡鬥。

就這樣,巴以的和平談判僵持住了。

或許内塔尼亞胡本就沒打算和談,他趁着巴以僵持的空隙加快了與他國外交活動的開展,先是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約旦國王阿蔔杜拉二世舉行會談,拉攏他們成為反伊朗的一員。

又敦促與叙利亞的和談,給叙利亞放出煙霧彈,表示願意從戈蘭高地撤軍,實則仍控制着戈蘭高地大部分地區。

對于美國,内塔尼亞胡則利用美國境内的猶太遊說團體,不斷地向奧巴馬政府施壓,迫使奧巴馬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并在國際上表态承認了以色列的那些非法居住點。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此外内塔尼亞胡還做了一件事,他出版了一本書《持久的和平》。

在書裡,他毫不掩飾他的右翼極端思想,直接否認“巴勒斯坦文化”,甚至堅稱從來不存在什麼“巴勒斯坦人”或“巴勒斯坦國”,曆史上隻有猶太民族主權實體塑造了這一地區文化。

一邊說願意接受巴勒斯坦國家,一邊又極力否認巴勒斯坦文化,可以看出内塔尼亞胡從來都沒想過什麼“持久的和平”。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四】

從2009到2024年,老奸巨猾的内塔尼亞胡長期擔任着總理之職,中間偶有間斷,整個以色列的發展方向也是圍繞着他在開展的。

随着内塔尼亞胡年齡的老化,他個人執政的風格也愈發保守,最終将這種風格推向了一個極端——2022年12月,内塔尼亞胡組建了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

這一屆政府由利庫德集團、宗教政黨沙斯黨、極右翼政黨猶太複國主義者黨、等6個極右翼政黨組成,每個政黨都是煽動種族主義和支援恐怖的推動者。

其用人也都是清一色的反和平政客。

幾乎可以說,他們的上台注定了巴以之間的沖突,隻是早晚問題。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2023年7月,以色列國防軍對巴勒斯坦城市傑甯發動突襲,13人死亡,100餘人受傷,4000餘人,而内塔尼亞胡的理由竟然是簡簡單單的一句:不允許傑甯這座城市庇護‘恐怖組織’。

拿這種理由,就敢對諾大的一座城市無差别地展開攻擊,這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足以引發大規模戰争,但顯然,這一事件并沒有在世界範圍内引起太多轟動,國際社會甚至對以色列這種行為連一點譴責聲都沒有。如此這般,又有什麼理由責怪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呢?

而随着巴以沖突的進行,加沙地帶宛如人間煉獄,大量房屋被毀,大量難民背井離鄉尋找新家園。内塔尼亞胡認為這是一個擴張地盤的絕佳好機會,是以他使出了一招陰狠的毒計。

2023年10月30日,内塔尼亞胡通過歐盟國家的上司人向埃及施壓,希望埃及能夠放開西奈半島邊界,接受來自加沙地帶的難民,理由是:埃及的戈壁灘和沙漠地區适合建立難民營。

以色列的财政部長斯莫斯特裡奇,也配合内塔尼亞胡聲稱,這些加沙地區的“自願移民”是“正确的人道主義解決方案”。

這一提案聽起來冠冕堂皇,充滿着對難民的憐憫,但卻經不起一點推敲。

加沙為什麼會有難民?不是你以色列造成的嗎?

嘴上說着是為難民尋求歸宿,行動上卻用飛機飛彈讓本來有家的人變為難民。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而内塔尼亞胡的要求也遭到了埃及的堅決反對。

一旦他們接受這樣的要求,就會使得西奈半島人口激增,埃及不是什麼狗大富,沒有那麼多資源配置設定給難民,到時候指不定會引發什麼意想不到的沖突。更何況全面開放西奈半島邊界,那豈不是放任以色列侵占擴張領地,誰會知道西奈半島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加沙地帶呢?

這樣一來,在埃及拒絕之後,一些不明真相的巴勒斯坦和阿拉伯群眾就對埃及感到了失望,還有人覺得埃及違背了人道主義精神。

可以說,内塔尼亞胡這一“陽謀”可謂一石二鳥,既挑唆了阿拉伯團結,又擡高了自己形象。

事實上,埃及并非冷眼旁觀,已經盡力接收了不少傷員,送去了大量物資,也允許一部分難民進入埃及,隻不過資格受到限制。從數量上看,他們對巴勒斯坦的援助是阿拉伯國家裡最多的了。

而以色列才是那個缺失人道主義的那個,他們轟炸口岸和救護車,阻止埃及救援車進入加沙,對于難民也要趕盡殺絕,這些令人發指的暴行都與内塔尼亞胡脫不開幹系。

以色列右翼鷹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亞胡,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結語】

如今,以色列不僅試圖在地理上抹去巴勒斯坦,同時也試圖在文化上消弭巴勒斯坦的影響力。

内塔尼亞胡在國内大談“猶太人對于巴勒斯坦地區和全人類的巨大貢獻”,稱“以色列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淵源之一”,以民族文化來貶低阿拉伯民族“專制”、“落後”,進而為自己的侵略巴勒斯坦尋求合理性。

時至今日,以色列國内仍堅信他們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殺是“正義性”的,因而又大量右翼分子将内塔尼亞胡奉為“以色列之王”。

而内塔尼亞胡仍稱軍事行動遠未結束。

那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

或許早在當财政部長時期,内塔尼亞胡早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建立一個包含整個巴勒斯坦、約旦、叙利亞、黎巴嫩等等地區的“大以色列”。

對這樣一個充滿奸詐、充滿野心的人,怎會不讓阿拉伯人民恨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