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報訪談丨魏後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破解農民增收難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時報訪談丨魏後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破解農民增收難
時報訪談丨魏後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破解農民增收難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範思立

切實統籌好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多措并舉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有效破解種糧農民增收難的問題。

時報訪談丨魏後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破解農民增收難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必須確定的目标底線;而促進農民增收緻富是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分析認為,在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體形态、種糧比較收益較低的情況下,這兩個目标之間存在一定沖突。

01

正視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之間的目标沖突

中國經濟時報: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種糧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标,如何認識和看待這兩大目标之間存在的沖突?

魏後凱:由于糧食生産成本較高,糧價上漲受限,種糧比較收益一直較低。自2006年全面免除農業稅和農業特産稅後,糧食生産不僅無法給地方帶來财政收入,還需要地方财政的大量投入,全國産糧大縣大多是财政窮縣。種糧農民和糧食産區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的同時,也作出了巨大犧牲。

種糧比較收益較低,對地方财政的貢獻較少,導緻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地方抓糧動力不足。具體展現在三方面:一是前些年耕地“非糧化”傾向明顯,這種傾向是土地流轉租金較高、種糧效益較低、耕地用途管制不嚴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二是耕地撂荒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在一些山區、丘陵區和城郊區,大量耕地撂荒将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三是糧食主産區呈萎縮态勢,主銷區和産銷平衡區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目前全國能夠調出糧食的僅有少數幾個省份。

近年來,盡管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持續快速增長,但農民增收主要依靠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淨收入,尤其是農民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性收入。農民從農業生産中獲得的經營淨收入較少,農民增收更多依靠兼業化而非主要靠種植業。

02

妥善處理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關系

中國經濟時報: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是實作大陸戰略任務的重要方面,如何妥善處理好兩大目标之間的沖突?

魏後凱:要有效破解種糧農民增收難的困境,關鍵在于處理好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把兩大目标有機結合起來,加大政府統籌力度,在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下實作統籌協調。一方面,促進農民增收必須以確定糧食安全為前提,農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突破糧食安全底線。另一方面,對于從事糧食生産的農民和新型組織,必須建立多元化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使種糧農民和新型組織收入同樣能夠持續穩定快速增長。

中央和省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援力度,完善縱向和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通過完善多元化的利益補償機制,真正實作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産區抓糧有積極性。

03

多措并舉統籌好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

中國經濟時報: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才能統籌好兩大目标任務?

魏後凱:在新形勢下,統籌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需要采取多元化實施路徑。

加強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是統籌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進一步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堅持高标準建設,強化後續管理維護,全面建好管好用好高标準農田。按照數量、品質、生态“三位一體”的要求,優化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占補平衡制度,真正做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加強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治理,確定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産,高标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産。深入實施耕地撂荒治理行動,加強閑置低效用地再開發再利用,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村村挂鈎,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和非傳統耕地資源開發,不斷拓展糧食和農業生産空間。

多途徑提高糧食生産率。中國糧食生産的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使用率等,與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要以提高糧食生産的勞動生産率為突破口,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實提高糧食生産率。要适應城鎮化和鄉村産業多樣化需要,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步伐,進一步減少種糧農民人數,通過土地流轉、托管服務、代耕代種、股份合作等方式,實作糧食生産适度規模經營,使種糧農民走上職業化、知識化、組織化道路。要加快糧食科技創新和良種培育,推進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智能化,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作糧食生産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不斷提高糧食産出水準和品質。

加快發展現代化糧食大産業。目前重點是加快轉變糧食生産方式,不斷延伸糧食産業鍊,提升價值鍊,打造供應鍊,實行産業鍊、價值鍊和供應鍊“三鍊”協調關聯,建構縱向融合和一體化的糧食全産業鍊。挖掘糧食生産的多元功能,尤其是經濟、文化、教育、生态、景觀等功能,推動糧食生産與糧食加工、電商物流、文化旅遊、休閑康養、教育體驗等全面深度融合,促進糧食産業的橫向融合和一體化。不斷優化糧食産業布局,引導和推動糧食加工環節更多布局在糧食主産區、産糧大縣,讓種糧農民和主産區更多分享糧食産業鍊的增值收益。

完善糧食生産利益補償機制。糧食生産利益補償既包括對生産者的利益補償,也包括對主産區的利益補償和對糧食生産的生态補償。中國現行糧食生産的利益補償主要集中在糧食生産者利益補償和縱向的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上,缺乏糧食産銷區之間的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國家生态補償制度尚未把糧食生産納入進來。可以考慮在完善糧食生産者利益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産區和産糧大縣支援力度的基礎上,按照“誰吃糧誰拿錢、誰調糧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糧食生産除了提供各種糧食産品外,還創造了生态服務價值,應将糧食生産納入國家生态補償範圍,積極開展建立糧食生态補償機制的試點探索,根據糧食生産提供的不同品種的生态服務價值,按畝給予相應補償。

本文圖檔來源:攝圖網

時報訪談丨魏後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破解農民增收難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時報訪談丨魏後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破解農民增收難
時報訪談丨魏後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破解農民增收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