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架對20架!空戰更勝一籌的殲-10C,怎麼差“陣風”這麼多?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在法國“陣風”拿下塞爾維亞12架訂單後,一度因運-20A搭載紅旗-22,跨洲際運往歐洲而誕生殲-10CE出口期待,自然也就随之破滅。再加上因為印度采購“陣風”,巴基斯坦引入殲-10CE成就的無形對峙,殲-10赫然與“陣風”成為冤家。

300架對20架!空戰更勝一籌的殲-10C,怎麼差“陣風”這麼多?

▲“陣風”這幾年賺得盆滿缽滿

在90年代冷戰結束、美俄戰鬥機全球傾銷的背景下,中國與歐洲都堅定了自己發展戰鬥機的信念,最終出現的就是“台風”、“陣風”和殲-10。有趣的是,這三者全部都搭載鴨翼,号稱“中型機三雄”。其中“台風”最早成熟,多國合作的模式雖然一再延誤,但也确實解決了很多技術問題,量産後很快得到一些國家認可,拿了不少訂單。“陣風”是法國退出歐洲合作單幹的結果,發動機、雷達和飛控都讓達索痛不欲生,最初服役的其實是簡化版,相比于當時熱銷的美俄戰機,根本沒有可比性,是以無人問津長達10年。

300架對20架!空戰更勝一籌的殲-10C,怎麼差“陣風”這麼多?

▲“台風”算是比較早熟的戰鬥機型号

中國殲-10的問題根本不比“陣風”少,又因為準備與重型機配套的關系,選擇了技術難度更高的第三代大推,幸虧得到俄羅斯AL-31F支援,才算度過渦扇-10不成熟的早期。是以,到2015年這個關鍵節點,“中型機三雄”中的“台風”已經在走下坡路,多國合作導緻各國觀點并不統一,後續發展改進艱難的弊端非常明顯。舉個例子,前兩年土耳其采購F-16失敗後,轉道準備引入“台風”,在英國同意的情況下,德國卻堅決反對,最終無疾而終。盡管土耳其并不是真心實意采購“台風”,但這種政出多門的情況,也讓“台風”與日俱下。

300架對20架!空戰更勝一籌的殲-10C,怎麼差“陣風”這麼多?

▲早年殲-10發展得很不容易

“陣風”早年過得很難,法國空軍為維持達索産線,不得不接受超過計劃的早期型号。同時還四處低聲下氣,想盡辦法拉點出口訂單,畢竟法國自身需求太少,根本撐不起“陣風”完整的進化周期。而在艱難完成“陣風”三代半改造,推出F3型後,埃及在2015年2月終于認購24架“陣風”。這份價值50多億歐元的軍購看起來價格超高,但實際上50%費用來自法國政府無息貸款,另一半由海灣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提供,實際上水分也很大。不過這個廣告效果非常好,後面訂單紛至沓來,以至于演變成另一種煩惱——前後300餘架外售訂單超過達索産能。

300架對20架!空戰更勝一籌的殲-10C,怎麼差“陣風”這麼多?

▲傳遞希臘空軍的“陣風”

國産殲-10經過殲-10A、殲-10B的完善,終于在2015年之後推出三代半殲-10C。不同于“陣風”急于擷取出口訂單,國内僅殲-10C就有超過200架采購意向。殲-10全系列包含雙座殲-10S在内,内部裝備數量甚至不低于600架,這比目前“陣風”内購和出口訂單總數,還高出100多架。是以,中航工業對殲-10出口并不迫切,直到國内空軍需求基本滿足,從FC-20更名為殲-10CE的外貿型号,才真正走上世界舞台,也成功拿到第一份訂單。

300架對20架!空戰更勝一籌的殲-10C,怎麼差“陣風”這麼多?

▲國内旺盛的需求抑制了出口

2015年不僅僅是殲-10和“陣風”自身蛻變的時間,俄制蘇-30系列也是在這幾年,被市場主流所抛棄,而新一代蘇-35S又遲遲得不到認可。偏偏美制F-16也因為F-35亮相而調整産能,是以,“陣風”出口大獲成功的本質,是抓住了美蘇戰機調整,無形中空出的市場佔有率。而殲-10C在這個時間段一方面專注自用,另一方面口碑和性能都不足以支撐出口,畢竟空軍當時采購蘇-35S,以及早期殲-10C還使用AL-31F确實是現實。是以等到2020年主推殲-10CE時,就隻抓住一個尾巴——巴基斯坦求購F-16不得,轉而引入殲-10CE。盡管數量不多,但本質上和“陣風”一樣,都是搶美俄空下來的市場。

300架對20架!空戰更勝一籌的殲-10C,怎麼差“陣風”這麼多?

▲巴基斯坦殲-10CE的規模可能沒有那麼大

殲-10CE現在一共傳遞巴基斯坦20架,後面還有可能再拿幾個訂單,但已經不可能超越“陣風”的出口成績。盡管從性能來說,殲-10CE空戰占略占上風,“陣風”則強在多用途使用,總體不相上下,但錯過的機會是不會再回來的。預計再維持幾年,殲-10生産線就将撤銷或者另尋他法,殲-35會成為國内重點發展的新一代中型機,而“陣風”的故事還會很長。考慮到法國隐身戰鬥機現階段還不見蹤迹,中航工業在下一站将會赢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