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作者:楊洋的籃球夢

一、

看完首輪季後賽的這4場比賽,很多球迷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完全是外援在主導比賽。

無論是正常時間還是關鍵時刻,基本上外援發揮的好,球隊就能赢,外援發揮的不好,球隊就要輸。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和正常賽不同,有些排名相對靠後的球隊,本土球員的實力确實不夠,不把球權更多的分攤給外援,那麼比賽真就沒法看了。

來到季後賽,每一支球隊的本土球員都是有一定實力的。

就拿排在第12名的山西隊來說,他們也有原帥、葛昭寶和張甯這樣的“好手”。

其他的球隊更不用提了,現役的“國手”有的都不止一個。

比如廣廈隊。

但是,真正到了比賽當中,還是外援在發揮主要的作用,國内球員最多算是一個積極一點的“工兵”。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要說,真的就是能力不夠嗎?

倒也不完全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朱俊龍在本土的鋒線位置上,不算能力最為頂尖的,他的特點是能防能蹲在底角投3分。

但是,首場季後賽,他算是站出來了,完成了一些主動的進攻,拿到了20+的分數。

照這麼來看。

其他的那些差不多實力的鋒線球員應該也能做到才對。

結果卻是大相徑庭。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二、

從這就能說明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的球員沒有競争意識。

理所當然的認為,外援就應該扛起球隊的大旗,自己隻需要在他們的身邊做好一個“助手”的角色就好了。

體能好的時候,幫着擋個拆,給外援多一點的進攻空間。

再有就是跑跑位,外援把球傳過來時盡可能的不浪費他的“助攻”。

體能不好的時候,那就愛誰誰了。

絲毫沒有想到,球隊不是哪一個人的,更不是外援的,尤其是關鍵時刻,外援能打,自己也能打,外援敢打,自己也敢打。

甚至外援不能打不敢打,自己也要能打和敢打。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但是,這樣的場景真的少之又少。

北控隊最後的那個失誤就是最好的例子。

都想當然的認為費爾德會出手。

确實,以費爾德那天的那個狀态,最後一攻由他來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那一刻他就把球給傳出去了,原本是一個絕佳考驗本土球員能力的機會。

最後竟然活生生變成了一個“緻命”失誤,直接改寫了比賽的結果。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客觀地說,如果當時孟子凱是準備好的,整個狀态是足夠專注的,那麼他就算不自己處理,把球傳給張帆,也絕對不會是那個水準。

隻要張帆順利的接到了球,不管投不投進,至少有一個出手的機會,那麼一切就都還有希望,至少,有一個交代。

說白了,還是“坐享其成”的心态太強烈了,壓根不想着去為球隊做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隻要能上場,哪個都應該想着去做些什麼。

其次,聯賽也沒有給到本土球員充分成長的空間。

要說外援的個人能力那肯定也是有的,但是,之是以他們能夠在場上如此的所向披靡,也是因為“容錯率”非常高。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說白了,基本上都是“無限出手權”,打進表揚,打不進也沒有關系,反正下一個能進就可以。

但是,對于本土球員就完全不是這樣的了。

隻要是一次勢在必得的機會沒有抓住,那麼主教練就會立刻在場邊暴跳如雷,破口大罵,甚至這樣還覺得不過瘾,直接換下來罵。

或者是,一次不應該的失誤,也會是上面的這種場景。

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有哪個本土球員還敢于那麼“活躍”。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換句話說,如果讓本土球員也能像外援那樣随便掄,哪怕是付出輸球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那麼現在的本土球員能力相信也不是大家看到的這個樣子。

是以,這就是目前CBA發展過程當中最為尴尬的一個地方。

說是外援阻礙了本土球員的成長,但是,現實中卻又不敢給本土球員一點成長的機會。

導緻現在一個個都呆頭呆腦,規規矩矩的。

到了國際賽場上,完全的驚慌失措,束手無策。

因為,這一次沒有外援來幫了,全部都靠他們自己了。

這一夜,CBA的體面,被外援撕了個粉碎

是以,CBA不是無法進步,隻是所有的管理者思維過于“落伍”了。

或者說,什麼都想要,那麼最後就是什麼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