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科速讀:嬰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診斷要點

作者:有趣的曆史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幹貨滿滿,建議收藏!

門診遇到2個月的寶寶突然哭鬧、嘔吐,查體可見上颚有細小紅點或皮膚瘀斑,如果是純母乳喂養,需警惕嬰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該病臨床并不少見,往往發病隐蔽,表現為突發性顱内出血,搶救後多遺留腦癱等神經系統後遺症,嚴重者甚至死亡,應引起重視。

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分型

根據發病年齡分三型:

兒科速讀:嬰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診斷要點

早發型罕見。由于新生兒生後立即注射維生素K1的預防推廣,近年來經典型也已極少見。相對前者,晚發型較常見,且顱内出血占晚發型約50%,死亡率、緻殘率高。

晚發型VKDB的臨床表現

晚發型發病多隐蔽、無先兆,主要表現為嬰兒哭鬧不安、煩躁或嗜睡,激惹、拒奶、嘔吐,尖叫、抽搐等。常以突發性顱内出血為首發症狀,出現急性顱内壓增高的表現,查體可見囟門膨出,皮膚、黏膜蒼白、有出血點或瘀斑,鼻孔或臍等部位出血。

VKDB的診斷

結合病史和臨床表現,同時符合以下實驗室檢查。

國際标準化比值(INR)≥4倍标準值,凝血酶原時間(PT)≥4倍标準值,并至少符合以下一項:

  • 1.血小闆計數正常或升高,纖維蛋白原正常,無纖維蛋白降解産物;
  • 2.維生素K治療後PT恢複正常;
  • 3.維生素K缺乏誘導蛋白(PIVKA-Ⅱ)水準超過正常範圍。

診斷可疑VKDB:PT和APTT與同齡對照值相比異常,并符合以上3條額外标準之一。

簡化的診斷标準(英國):6個月内的嬰兒出現自發性淤青、出血或腦出血,伴血小闆計數正常或升高和PT延長(至少2倍标準值),并排除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或DIC。

各名額中,PIVKA-Ⅱ較敏感,能在正常凝血名額未出現異常前反映維生素K缺乏的亞臨床狀态。據調查,大陸嬰兒PIVKA-Ⅱ陽性率>40%,說明亞臨床維生素K缺乏的嬰兒很多。對于PIVKA-Ⅱ陽性、PT延長,但無出血症狀的嬰兒,他們在感染、腹瀉、肝膽疾病等影響下可誘發出血,對這些嬰兒應予關注。

治療

已出血者立即肌注維生素K1 1~2mg,一般用藥數小時出血減輕,24h内完全停止。出血性休克者立即輸注新鮮冰凍血漿10~20ml/kg,同時應用凝血酶原複合物等改善凝血功能。

可疑VKDB的患兒可在等待檢查結果時先注射維生素K1,起效快且安全性較高。

預防

目前國内外尚不統一,以下為第9版《兒科學》推薦方案。

母親

孕期應用影響維生素K代謝的藥物,如華法林、抗驚厥藥物、利福平、異煙肼等,應在妊娠最後3個月及分娩前各肌注1次維生素K1 10mg。

純母乳喂養的母親,維生素K1口服20mg/次,每周2次。

新生兒

所有新生兒生後立即肌注1次維生素K1 0.5~1mg,早産兒連用3天。

高危兒

早産兒、有肝膽疾病(膽汁淤積、肝炎綜合征等)、慢性腹瀉、長期應用抗生素、長期全靜脈營養等高危兒,每周注射1次維生素K1 0.5~1mg。

兒科速讀:嬰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診斷要點

點選,下載下傳醫生站App即可檢視~

責任編輯:向宇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内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内容的準确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兒科速讀:嬰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診斷要點

,學習更多臨床技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