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近日,關于比亞迪利潤空間是否太低,網絡上出現了不少讨論。

比亞迪2023年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收為6023.2億元,同比增長42.0%;淨利潤達到300.4億元,同比增長80.7%。

有媒體分析各項資料後估算得出,比亞迪單車利潤約為8600元。

這意味着,2023年比亞迪平均每賣出一輛車,能賺取的錢居然連一萬都不到。“比亞迪賣一輛車淨賺9000元”的話題也一度沖上了微網誌熱搜榜,不少網友甚至還調侃稱“希望比亞迪能多賺點”。

作為全球電動汽車領軍者,比亞迪在全球騰飛,甚至在2023年四季度電車銷量趕超特斯拉,成績亮眼。今年春天,比亞迪還高舉“電比油低”的智語,大打價格戰,以實際行動助力油車進入“生命倒計時”,頗有中低端車市霸主之魄力。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但誰能想到,如此耀眼的比亞迪,日賺8000萬,單車利潤卻低得讓人跌破眼鏡,也說明汽車市場卷到了什麼地步。要知道,同樣是賣車,特斯拉的平均單車利潤接近6萬元,是比亞迪的六倍以上。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2023年車企單車利潤排名。來源:易車網

比亞迪,賣得太便宜?

實際上,單車利潤較低的,并不隻比亞迪。

這與車企的定價政策有關。同為“自主三強”的吉利和長城,2023年單車利潤分别約為3200元和5700元,較上年均有所下滑。

中國車企競争之激烈,可見一斑。在卷到極緻的市場中,薄利多銷是企業的合理政策。

在争奪中國汽車市場佔有率的關鍵節點,比亞迪“價格屠殺”的行為有點激進,但不算奇葩。除比亞迪之外,蔚來、問界、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也推出了不同力度的優惠。加速下沉以搶奪市場佔有率,成為車企的共識。

即便如此,比亞迪似乎顯得“太不賺錢了”。單車利潤僅8600,比亞迪卻仍打起“價格戰”,秦Plus起售價甚至直降2萬,換誰都要問一句:“比亞迪,誰給你的勇氣?”

其實,比亞迪的利潤被低估了。

首先是計提折舊上,比亞迪非常激進,2023年總計計提折舊了377.15億元。比亞迪刻意調緊财務确認方式,令賬面利潤顯著減少,但也為未來幾年的利潤壓力留下了空間。例如将動力電池生産裝置的長期資産折舊/攤銷年限統一縮短為3年(3-12年為正常區間),由此造成的2023年全年淨利潤減少預計為28億元。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其次是研發費用方面。雖然單車利潤微薄,但比亞迪一直都不吝惜在研發上的投入。2023年,比亞迪研發投入399.18億元,同比增長97.39%,幾乎翻倍,而且是2019年的接近5倍。而且,比亞迪的研發投入比特斯拉要多出111.8億元,而在前一年,2022年比亞迪的投入是186.5億元,彼時要比特斯拉少25.6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化研發投入占研發投入比例僅有0.8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是2022年,這個數值也隻有7.76%,而同年長城是62.53%,長安是23.99%,廣汽是78.26%。

資本化比重越高,扣除金額就越少,相應的賬面淨利潤顯得更“好看”一些,這也是比亞迪看起來“不賺錢”的原因之一。比亞迪399.18億元的研發投入,基本沒有資本化,也就是不計入未來三年的成本之中。

有不少分析都指出,比亞迪在财報裡“藏”了不少利潤。以上述的研發投入為例,如果資本化率提高到80%以上,淨利潤将提高320億左右,甚至比2023年的淨利潤還高!

說到這不得不感慨一下,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多年堅持自主研發,曾一度依靠國家補貼收窄虧損,也有過困難時刻。五年前,比亞迪平均每賣出一輛車能賺到約1100元淨利潤,而如今能賺到8600元——這還是被大幅低估之後的資料。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圖源:晚點Auto

薄利之後,“多銷”了嗎?

薄利的目的,最終是要“多銷”。

最新的一份比亞迪産銷資料顯示,第一季度的總銷量為62.6萬輛,同比增長13.4%,其中純電動車30萬輛,比去年四季度的52.6萬輛下降42%,但同比增長了36%。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比亞迪還賣得動嗎?

外媒怎麼看?英國《金融時報》抓取“比亞迪純電動汽車環比下降42%”的資訊作為标題;《日經亞洲》則在标題上寫道:“在整體銷量下降的情況下,特斯拉從比亞迪手中奪回了電動汽車桂冠。”

就連馬斯克也要以比亞迪為例,來為特斯拉一季度的糟糕表現開脫。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特斯拉一季度表現如何?全球累計傳遞量為38.7萬輛,同比下滑8.53%,環比去年四季度下跌20.2%。這是特斯拉近4年來單季度傳遞量首次同比下降,也是過去5個季度最差的表現。

路透社指,即便是降價促銷,特斯拉也無法激起更多的需求,一季度的表現被看作是一場“災難”。《華爾街日報》則刊發題為“特斯拉如何從一車難求落到為賣車發愁?”的分析文章,頗有落井下石之意。

特斯拉的糟糕超出市場預期,但馬斯克居然要拉同行下水,說比亞迪也很糟糕,真是如此嗎?

首先,比亞迪無論是純電車還是總銷量均保持同比增長。之是以純電車的銷量環比下降,一是去年四季度銷量火熱造成的高基數,二是今年以來全球市場出現溫差所緻。況且,一季度往往都是車企的銷售淡季。比亞迪和特斯拉兩家巨頭出現同樣的環比下降,足以說明并非個别企業的問題,市場因素有很大影響。

賣一輛車隻掙8600元?比亞迪哪來的勇氣

比亞迪生産基地

其次,分月份來看,比亞迪的價格戰政策正在生效,效應仍在顯現。首三個月比亞迪銷量分别是20.15萬輛、12.23萬輛和30.25萬輛,而去年同期銷量分别為15.13萬輛、19.37萬輛和20.71萬輛。

尤其是3月,比亞迪銷量突破30萬,同比增長46.06%,環比強勢增長147.34%,表現絕對不算差。

是以,特斯拉雖然在純電動車銷量上反超比亞迪,但一季度的業績無論同比還是環比均出現下跌。在這種情況下,馬斯克還要拿比亞迪當擋箭牌,明顯有些說不過去,畢竟比亞迪無論是純電還是總銷量都是同比增長的。比亞迪重回30萬銷量線,就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增速放緩,遇冷的不隻是比亞迪和特斯拉。一方面,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正逐漸超越嘗鮮階段,進入針對價格敏感的普通消費者階段。其次,一些國家正在減少購買電動汽車的激勵措施。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電動汽車市場将衰退。據瑞銀分析師預測,2024年歐洲和美國的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将比2023年分别增長10-15%。國際社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仍然存在缺口,但全球範圍内供需比對需要一定時間。

自主品牌,注定低端?

實際上,随着比亞迪在全球騰飛,無論是國産新能源汽車國際認可度,還是比亞迪等中國車企的品牌形象,近些年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近期,有部落客在“小紅書”上發帖稱,在北京偶然見到一輛“不太一樣”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車牌号為“330·001使”的比亞迪漢。不同于一般新能源汽車使用的綠色牌照,專用于涉外車輛的黑色牌照與比亞迪漢的“夢幻關聯”,可謂十分吸睛。

該車其實是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的專用車。該帖的部落客也驚呼“萬萬沒想到聯合國駐華最高代表坐的001号車居然是比亞迪漢”,并笑稱“比亞迪快沖啊,不宣傳糊塗啊”。

不過,這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畢竟,一提起比亞迪,不少人總會聯想到網約車。要知道,比亞迪憑借高品質與低價的優勢,一度占據了網約車市場的半壁江山。甚至還有網友揶揄道:“原來聯合國使節下班了也開網約車”。

當然,玩笑歸玩笑,但玩笑背後也反映出國産汽車全球騰飛的困境所在。

作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老大,比亞迪的國際認可度越來越高,品牌形象也在逐漸更新——從過去“網約車專用”的形象,搖身一變成為“外國使節用車”乃至“總統座駕”,二者大有不同。

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曾經說過:“打造與比亞迪技術地位相符的品牌形象,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是我們奮鬥的方向。”王傳福這一番話,可謂是雄心壯志也不為過。

在消費者心中,任何商業品牌都有高端與低端之分,價格是最常見的評價标準,但未必是唯一的标準。作為比亞迪高端車型的仰望U8已經賣到了一百萬人民币,但市場上的大部分消費者顯然并未将比亞迪與所謂“高端豪華品牌”相聯系。

打個比方,同樣是一百萬的預算,究竟是買比亞迪,還是買保時捷卡宴,恐怕對于大部分中國消費者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很困難的抉擇。更何況,一提起高端,消費者潛意識裡大多會聯想到合資品牌、國際大牌,很難聯想到國産汽車品牌。

中國消費者的思維慣性,顯然是改革開放以來由合資品牌主導的汽車市場所緻。相應的,要改變這種思維慣性,不僅需要車企的努力,同樣需要市場不斷“教育”消費者,重塑消費者的心理和習慣甚至是認知,這都需要漫長的時間。

來源丨“趨勢捕捉”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