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作者:小拉談古論今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清明節”剛過,緊接而來的便是五一假期。而随着五一假期而來的,還有人們深惡痛絕的調休。

最近,“五一調休”成為了網絡上的熱點話題,負責假日安排的“全國假日辦”成為了網民口誅筆伐的“重點對象”。

不少網友吐槽,五一實際上隻放一天假,卻毀掉了“打勞工”三周的正常假期。就連央媒都親自下場,表示五一調休“不忍直視”。那麼,為何調休會讓人“深惡痛絕”,國家又為何不願取消調休制度?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口誅筆伐的“五一”調休

觀察五一放假安排,我們不難發現,今年五一雖然放假五天,5月4日和5月5日本身就是周末,再加上五一前後的兩天“調休”。

導緻看似美好的五一“黃金周”,實際放假天數隻有一天。這種“明修伐道,暗度陳倉”的放假方式,自然引起了廣大“打勞工”的憤怒。

除了放假時間實際縮短,網友們還羅列了“調休”的多項罪名。要知道,五天的假期并不是國家“給”的,而是從前後兩個星期的假期中借調來的。

這也意味着,五一前後的前後兩周,“打勞工”都要過着上六休一的悲催生活,若是公司隻有單休,“打勞工”甚至要連上14天班。這讓本就緊張的假期時間更加捉襟見肘。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我們都知道,“黃金周”期間,交通擁堵,景區加價是常态,坑人宰客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即使要追究責任,他們也有“放假期間”“市場調控”等一系列理直氣壯,冠冕堂皇的理由,可見,在黃金周期間,人們的假期體驗實際上是不增反降的。

對于廣大群衆來說,假期意味着休息,意味着從繁忙的工作中暫時解脫,具有悠閑和娛樂的功能。

但當調休喧賓奪主,當長假變成挪來挪去的時間遊戲,當老百姓連正常的周末休息都不能保證時,假期也就失去原來的意義。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人們犧牲前後兩周的放假時間,換來的卻是更加糟糕的休息體驗,這種投入與結果的巨大不對等,讓人們對調休更加深惡痛絕。

網友對調休的吐槽,引起了央媒的密切關注,3月25日,針對網友的吐槽,央視網對五一調休發表了評論,文中提到:假期方案涉及面廣,實踐中往往衆口難調。

我們不能責怪網友“矯情”,而要嚴肅看待和正确分析大家對假期如此敏感甚至斤斤計較背後的原因。

透過這種社會情緒,我們要看到“反對意見”背後的痛點,傾聽他們的聲音,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假期的功能和作用。

此外,央媒還表示,要解決調休之“困”關鍵在于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給人們更多出行的自由和空間,使旅遊、休假更加自主和均衡,進一步提升假期的“價值”和“含金量”。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調休制度的發展由來

說起調休,人們自然是深惡痛絕。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被人吐槽的調休制度,不僅是一項十分年輕的制度,更曾在曆史上承擔着複蘇經濟,推動發展的關鍵作用。

周日休息的傳統,來源于基督教7日創世的神話傳說。在創世的第七天,上帝終于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迎來了休息時間。

是以,在基督徒看來,星期天是神所規定的休息時間,若是人們在這一天也就工作的話,便有僭越上帝之嫌,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而現代的雙休日制度,則起源于美國,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為了應對危機,美國政府開始采用每周40小時,上班五天的工作制,後來一直沿用至今。

要知道,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實行的都是單休制度,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周工作6天。

由于一周隻有星期天才能休息,那時的上班族到了周末,大多是在家裡打掃衛生、修理電器和家具、看望老人、陪孩子等等,也沒辦法好好休息。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在過去,大陸勞動者的工作與休息模式曾面臨諸多挑戰。那時,流行的說法是“戰鬥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反映出當時勞動者的假期稀缺,甚至連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也未能享有休假。

大陸從單休制度過渡到雙休制度的過程,與國際社會的影響密切相關。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積極推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程序。

在這一過程中,WTO對中國勞工的工作時間問題提出了關注,指出國内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過長,需要與國際勞動标準接軌,實行每周雙休、每天八小時的工作制度。

面對國際社會的建議和要求,雖然在态度上有所保留,但為了實作更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我們最終還是采納了WTO的建議。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1995年3月25日,官方頒布了一項重要的工作時間規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了雙休日制度,确立了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模式。緊随其後,為了更好地安排勞動者的休息與工作時間,調休制度應運而生。

在世界經濟史上,1929年的大蕭條對美國産生了深遠影響,其中之一便是引入了雙休制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大陸的旅遊和服務行業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面對這一挑戰,1999年國家對假日制度進行了調整,将春節、國慶節和勞動節與相鄰的雙休日結合起來,創造出連續的長假,這便是我們熟知的“7天黃金周”。

這一制度的改革旨在刺激内需,促進旅遊業和相關服務業的複蘇與發展,同時也标志着調休制度的初步形成,為後續假期制度的優化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不得不說,“黃金周”的出現,是提振旅遊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一步妙棋。它給予了當時苦于假期分散人們一個集中休息的機會,人為創造了一個旅遊的“黃金視窗期”,提振了當時受影響的國内旅遊業的發展。

而随着經濟的持續發展,大陸的“黃金周”假期制度也面臨着新的挑戰。由于假期集中,衆多群眾選擇在此期間出行,導緻國内衆多旅遊景點出現人流高峰,擁擠不堪,給旅遊行業的服務協調帶來極大壓力。

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的休閑需求,優化假期安排。自2008年起,有關部門對五一和十一長假進行了調整,将原本連續的7天假期拆分,分别安排到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以此補充形成多個短假期。

這一改革最終建構了一個“多個小長假+春節和國慶兩長假”的假日體系。即我們熟悉的“調休”。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國家設立“調休”,旨在分散旅遊高峰,減輕旅遊服務壓力,同時也讓群眾能夠更加合理地安排休閑和工作,享受更加豐富多樣的假期生活。然而,和“黃金周”一樣,如今的“調休”,也陷入了人們無止境的抱怨吐槽當中。

調休之困,誰來解?

回看假期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假期的曆史,本質上其實就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曆史。

調休制度的引入,最初是為了緩解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大陸經濟造成的影響。通過這一措施,旨在刺激國内消費,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黃金周和調休制度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不再受到普遍歡迎。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在一些人看來,”黃金周”與“調休”被指責。本質上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沖突問題。是現在的假期安排不能夠在适應目前的經濟形勢。

前面我們提到,假期的曆史,本質就是經濟發展的縮影。現代的“雙休”制度,起源于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當時為解放發展生産力,美國采用了羅斯福新政,大修基建,推行“以工代赈”。

而為了調動市面上更多的勞動力,提升當時美國人民的生活水準。美國通過了“雙休”制度,通過增加休息時間,減少工作時長的“一加一減”,提升人民的勞動熱情,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以此解決當時塵嚣日上的失業問題。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而細究大陸的“放假”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對于“放假”的休息屬性并不重視。九十年代前,國家遭遇内憂外患,需要發展。

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我們了采取單休模式,出現了“戰鬥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勞動最光榮,休息則是軟弱的表現。

就算到了1995年、1997年,wto與亞洲金融風暴為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多的假期。但假期的管理者依舊未能重視假期的“休閑”屬性,而是看重假期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黃金周”、”小長假”從來不是什麼慶祝節日,休閑娛樂的日子,而是一個個精心準備,缜密調控的“消費視窗。”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在這些人的眼中,“打勞工”最美的姿态,便是工作日努力掙錢,“小長假”努力消費。但他們沒看到的是,随着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随着消費能力的上漲,此前稀罕的以旅遊,休閑為代表的“黃金周消費”失去了稀缺性,另一方面,消費水準的提升,讓漲價由于,品質不足的“黃金周消費”失去了吸引力。一來二去之下,“調休”帶來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同時,社會環境的劇烈變革,也是人們對“調休”意見頗多的重要原因。在疫情剛過,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社會同時進入了“内卷”“低欲望”這兩個看似沖突的怪圈。

鬧大了! 五一調休又上熱搜,央媒直呼“不忍直視”

一方面,内卷讓人們疲于奔命,隻想找個時間好好休息。另一方面,疫情三年掏空了許多人的錢包,令許多人無心,也無力承擔更多的消費。

是以輕視休息,鼓勵消費的調休政策,無異于在時代的車道上逆向而行,在這種情況下,其受到指責與非難,也就不奇怪了。

結語:

起初,調休制度是為給了大家一個連貫的假期,進而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然而随着社會的發展。始于97“金融風暴”的調休制度,已然無法跟上2024的時代步伐。

要想解決調休之“困”,最重要的便是要調整假期導向,建立更親民,更輕松的休假制度。隻有這樣,假期才能人民的“福利”,才能真正起到促進經濟,促進生産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