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安友邦再推代理人更新舉措:這個年薪70萬的職業才是代理人未來

作者:今日保
平安友邦再推代理人更新舉措:這個年薪70萬的職業才是代理人未來
平安友邦再推代理人更新舉措:這個年薪70萬的職業才是代理人未來
平安友邦再推代理人更新舉措:這個年薪70萬的職業才是代理人未來

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而行業中圍繞保險代理人的稱呼,無疑遠超這個數字。

無論是公司與從業者自诩的各種“顧問”、“規劃師”,還是廣泛見于各類招聘平台與招聘資訊的“營業部經理”、“财富主管”、“養老服務專員”,即使是孔乙己再回魯鎮,也很難向小孩子們盡數賣弄。

不過,随着個險轉型的更加深入,包容性更大、看上去專業性更深、技術味道能濃厚的“規劃師”一詞正在受到越來越多險企的青睐。自一些外資險企或内部、或自稱零星點綴打出這一名頭後,整個行業逐漸刮起了規劃師之風,并且席卷各大知名險企。

特别是以泰康“HWP健康财富規劃師”為代表,直接将自身的多種服務方面的創新植入傳統代理人經營,并不斷打造出看上去邏輯成熟的職業化概念,不僅聲名鵲起,還讓行業感覺到似乎咂摸到了個險突圍的那個口子。

于是,同期陸續出現的,還有太保壽險的 “LPTC理财規劃師”“長航合夥人”,人保壽險的“IWP保險财富規劃師”,太平人壽的“醫康養經理人”等。

進入2024年後,國壽、平安、友邦等絕對頭部的規劃師項目也密集推出,前兩家是個險真大哥,後者是大陸代理人“開山鼻祖”,新的風向标已經得到了巨頭們的普遍認證。

龍年正月還未出,國壽就迫不及待地推出全新營銷模式--“種子計劃”。4月8日,國壽“種子計劃”将将滿月,平安人壽的“财富康養保險規劃師”就安耐不住地推出…

甚至友邦,這個固守“NPA”“高潛領袖”“金融人才”的老法師,也将“養老規劃師”這個2021年就推出的内部角色,悄沒聲地作為了2024年的全新招募項目,和太平在“養老規劃師”這個名頭上撞了個滿懷…

除了頭部大公司,規劃師對中小公司也有着同樣的魔力。

中小公司中,2023年昆侖健康推出“健康财富管理師”,2024年幸福人壽官宣“幸福規劃師”…至于什麼第三方的“PWP私人财富規劃師”等教育訓練項目,那更是數不勝數。

一時間,各種規劃師項目魚貫而出,像是硬要把“代理人”這三個字,從“翠花”變身“Vivian”。

規劃師們的名頭大,獎頭也不小。看這些規劃師項目的介紹,“包含清北複交課程在内的多重認證”“XX個月高達7位數的輕創業支援”“X年内标保達标百萬獎勵”…有多少人最終能拿到真金白銀,不知道。但,小紅書上清北複交的校友,倒是很可能多幾個量級。

咱們的規劃師,有沒有兌現到獎金和收入,尚有待觀察。但,大洋彼岸的同仁們,确實有着不菲的收入。

最近,U.S. News釋出了2024年最佳工作榜,與保險有關的最佳工作首先是保險精算師,以11.39萬美元的中位數年薪居最佳工作(Best Business Jobs)榜第三位,再就是财務顧問(Financial Advisor)了,以中位數9.54萬美元的年薪出現在榜單第十位。

Financial Advisor,看上去有些眼熟是不是?對,财務顧問,大家是不是馬上聯想到了上面那些各色各樣的規劃師?

那麼,美國的财務顧問和咱們的“規劃師”是不是一回事?有多少共性?

如果壽險個人代理人成為“規劃師”,未來也能排到位列最佳工作榜單,咱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孩子選擇職業時,鼓勵他們做一位“規劃師”呢?

現在就讓我們瞧瞧,老美的财富顧問和我們的“規劃師”,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為什麼咱的,現在還遠遠算不上最佳工作呢?

1 美式财富顧問年入10萬刀:大學是基本要求,CPA&CFA則錦上添花

應該說,咱們的“規劃師”跟老美的财務顧問還真不能算一回事,至少在現階段還差别很大。

先說俗點的,錢。

憑借着逼近10萬美元的中位數年收入,低至1.7%的失業率,以及未來4.2萬個崗位需求,Financial Advisor這個“既高薪又朝陽”的職業,在美國“最佳商業工作”中位列第10。

再看,這個名字又是“金融”又是“顧問”,從離婚财産安排到子女教育計劃,再到養老醫療護理,均在Financial Advisor的“崗位說明”中。

這似乎和風靡于各種招聘軟體、微信群甚至小紅書上的“規劃師”有那麼些神似。确實,和HWP、IWP、PPP等“職業”一樣,放很多年前,Financial Advisor壓根兒都不存在,隻有少數的一些機構提供類似的服務。

老辰光裡,Financial Advisor們要麼是股票經紀人出身,要麼是在社群銀行工作,亦或就是保險銷售人員。這個職業的興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畢竟隻有人們兜裡的閑錢足夠多了,才會開始考慮資産的多管道配置。

從近期的Financial Advisor招聘要求來看,在工作經驗上,多數還是要求3年以上的金融行業工作經驗,學曆上Bachelor是标配。CFP乃至CPA、CFA是個Plus,不過在競争激烈的當下,說是Plus,其實言下之意也差不多等同基本要求了。

雖然總有人說Personal Financial不需要那麼深的知識儲備,但考慮到在服務中往往需要“向下相容”,即隻有透徹掌握才能靈活運用,需要更多更深的知識儲備。

故,CPA、CFA這類“硬證”也是非常必要的。先不論CPA,就CFA而言,通過三級考試,能為從業人員搭建一個非常完整的金融知識地圖和架構。更何況其難度對于一個大學生而言并不高,财經院校裡,認真讀書的同學都能考過,放在要求裡,也不算過分。

此外,Financial Advisor還需通過基本的Series 7和Series 66或Series 65資格考試,并進行注冊,這和大陸的從業資格考試非常類似。

待遇方面,薪酬上或許會根據業務模式不同而有差異,比如是收取咨詢費還是基于AUM收費,亦或是收取産品銷售傭金。不過401K、健康險等美式“五險一金”基本都有給到,和國内代理人近乎“裸奔”的狀态相比,還是穩健不少。

至少從從業人員的角度看起來,财務顧問還真是蠻好的。

2 國内個險轉型的當下:尋求财富管理的超級專家

回到咱們這,目前行業中的諸多縮寫為“XXP”的“規劃師”項目的靈感或許就來自于老美的财務顧問。衆所周知,這些項目的密集出現和近五六年來代理人管道的“小冰河”不無關系。

自2018年以來,個險管道的“出清”已經持續了6年有餘,代理人“陣亡”人數達600餘萬,到2024年初,僅存的代理人更是隻有280萬人。不過還沒過完春節,又流失了10萬,環比-3.17%,下行的通道似乎繼續敞開着。

具體資料見下表:

平安友邦再推代理人更新舉措:這個年薪70萬的職業才是代理人未來

一面是代理人數量的持續滑落,另一面則是不斷提升的人均産能和個人所得。

2023年代理人人均新單産能提升近5萬元,達13萬元/人。從各公司零星披露的資料來看,個人所得也出現了明顯的提升,個别公司代理人的個人所得在炒停售的賦能下已破萬元。

在剛剛過去的财報季,類似“績優營銷員規模大幅提升”“人均産能再上台階”等諸類“話術”也充斥在各公司的年報和券商分析師的報告。

大家都知道,保險銷售具有極強的長尾效應。至于銷售保險的人,長尾效應則是更加明顯,支撐行業保費規模和保費增長的,是最高階的那少部分人,這些年“陣亡”的600萬代理人顯然不在此列。換句話說,人均産能和個人所得的提高,相當程度上或是因為 “分母”變小了。而從财富規劃師到金融保險規劃師,從健康财富規劃師到養老财富規劃師,甚至是幸福規劃師…這些個,實際上依然是個險代理人,隻不過各種排列組合下的規劃師Title,像一頂頂帽子戴在營銷員頭上,遮蔽着帽檐下保險銷售的真容。

從這些個“規劃師”的招納标準來看,既要懂保險又要懂法律,從婚姻等法商咨詢到财産繼承,從子女教育規劃到養老服務安排,以家庭為機關的全生命周期大類資産配置更是必不可少,甚至還有“家辦”等集大成者,大有把代理人打造“超級專家”的意思。

不過,保險公司願意,營銷員也樂意。可能,頂個晦澀難懂的英文縮寫,有時也是專業的一種展現吧。

3 咱們的“規劃師”:更像一個“萬金油“銷售

不過,雖然咱們 的“規劃師”們被要求又懂繼承又懂養老安排,還懂資産配置,但從招納要求裡,卻不見司法考試、CPA、CFA等常見“硬證”,也鮮有對醫學背景的要求。

這有點奇怪,也一點都不奇怪。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代理人的考核标準來看,銷售更多保單和做更多增員,依然是唯二的收入來源,是少有的靠推銷驅動的“專家”。

可以看到,哪怕是Apple Store的Specialist,在“賣iPhone”“賣Apple Care”“發展企業客戶”等銷售類的KPI之外,客戶滿意度也占有較大的考核權重。

不過,這裡似乎能看到兩個沖突點。

對精英規劃師的學曆要求尚不及對賣手機的學曆要求…這是第一個沖突點。

雖然招聘中都表明大學學曆是“原則”,但大專學曆也能“放寬”。不是說看不上大專學曆,而是隔壁賣手機的Apple Specialist也多來自原211院校和雙一流大學,從近年實際招聘情況來看,保底學曆也多為“老二本”院校。顯然保險産品比賣手機要複雜多了,更不消說那些個财富規劃、資産管理、養老方案設計等等。

到底是推銷員還是實實在在的專家?這是第二個沖突點。

目前市場在增員招聘上對“白闆”身份的強調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項目似乎已經成為招攬“白闆”的籮筐。除了學曆外的核心要求,兩個:過往收入和潛客名單。

另一面,如果都是“白闆”,那麼為客戶做财富規劃的Planner們,也就隻比客戶多了個把月的教育訓練經曆。此外,既然是橫跨法商财稅的“全科”,但卻從未要求候選人擁有相關“硬證”。

這是不是表明,這些财富規劃師項目,不過是“圈子經營”的外衣?

事實上,雖然沒有明說,但從一些高管的口中也能發現,保險公司對“規劃師”的定位,主要還是“萬能的圈層經營師”。

“玩進階點的圈層經營”“希望代理人能接得住顧客的一些簡單專業問題” 是一家頭部保險公司高管對此類項目的期待。

咱們公司會有專業的教育訓練,XXP其實是引頭人,後面其實是有專業的團隊來負責整體的規劃的。高客是可以去北京的會客廳接受、法律、金融等各方面專業專家集體服務的。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已經明了,咱們的财富規劃師和老美的财務顧問,完全是兩碼事啊!

4 為什麼咱現在不能走FA那種路子呢?

說一千道一萬,問題的關鍵在于一點,就是無論套上什麼規劃師的殼兒,咱們的營銷員都隻能賣保險,或者是基于保險産品的其他衍生物。

再看老美的Financial Advisor,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類:一是基于管理的資産規模收取管理費,常見的是每年收取管理資産的1%費用;二是通過銷售各類金融産品收取傭金;三是提供咨詢服務收取咨詢費用。

資産管理,顧名思義就是為客戶打理資産,這更像一個基金經理的角色;而銷售金融産品,則等同于“買手”,和國内的Sales基本一樣,差別在于可以同時銷售基金、保險等金融産品;至于提供咨詢服務,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對一”知識付費,這個在國内其實也有類似的服務平台,但比較小衆。

而國内保險公司麾下的“規劃師”們,要麼是受制于銀行等外部合作方的利益格局,要麼是受制于保險集團内部利益格局,要麼是公司沒有其它金融産品的銷售資格。

總之,就是無法或者很難銷售所有的2C金融産品。

既然都沒法向客戶提供全域産品,那“規劃師”現出保險銷售員的原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貨架的天生缺陷,使設想之中的專業性大打折扣。成為一個啥都懂一點的“萬金油”銷售,或許才是目前各種“規劃師”項目中所強調的“專業”。是以,我們的“專家”朝着“萬金油”的方向努力,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不過确實,對于很多公司來講,圈層經營的思路下把人先請進來,有個靠譜的開頭,得到點實際的保費才是更現實的。

要陽春白雪,亦要下裡巴人。

至于真正專業的事兒——“服務客戶”“深度挖掘”什麼的,公司自有資源來對接。大概各種“規劃師”入職教育訓練的時候,公司就是這麼說的吧。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

咱們在孩子選擇職業時,會鼓勵他們做一位“規劃師”嗎?

應該說,不論代理人這個職業以什麼樣的名稱出現,隻有當大家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來從事這份工作的時候,代理人改革才算真正成功了。

代理人工作也才能成為真正的好工作。至少,從業者不會再為一句“賣保險的”而破了大防。

平安友邦再推代理人更新舉措:這個年薪70萬的職業才是代理人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