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作者:京報網

“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不進樓、不入戶”,已經逐漸在全社會層面達成共識。記者走訪時發現,在那些樓層不高的老舊小區,另一種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充電方式——“飛線”充電,依然屢禁不止。

充電樁配置不夠、使用率不高、收費标準混亂,是“飛線”橫行的客觀原因;而主觀上圖友善、“不會出事”的僥幸心理,是“飛線”頑固的主觀因素。

難題

“飛線”禁不了 充電站進不去

建成于1986年的德茂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配置比較薄弱。記者到該小區走訪,剛從南門進入,就看見有電線從1号樓上垂下來。這是一個插線闆,插線闆連着正在充電的電動自行車。“我們小區現在就隻有一個充電站,全小區29棟樓,充電站遠遠不夠用。”有居民告訴記者,目前小區唯一運轉的充電站在16号樓南側。記者實地測算了一下,從小區靠南的1号樓到靠北的16号樓,距離是540米。16号樓這個充電站,基本是飽和狀态,其中還有自行車、共享單車占位,導緻有些空閑充電樁無法使用。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在西羅園四區4号樓,長長的“飛線”從四樓窗戶一直延伸到地面,為一輛電動自行車充電。距離這根“飛線”大約15米,在四區2号樓前,就有一處充電站。充電站内停着幾輛車,都沒在充電。在充電樁上掃碼後可以看出來,全部8個樁都是空閑狀态。在四區8号樓前的充電站,記者看到不充電的電動自行車、公路自行車、三輪車占據着空閑充電樁前的空間。正在尋找充電樁的居民老馬說:“小區裡有四五處充電站吧,總體上還是不夠用。本身樁就少,還總有人占着地方不充電。”記者緻電社群居委會,從業人員表示會清理不合理占位車輛。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飛線”的安全隐患主要是由于從樓上私自拉設的電線是無法固定,同時也沒有經過專業電工的日常檢測,是以極易與牆體産生摩擦。電線在經過長時間風吹日曬雨淋後,很有可能造成電線老化,漏電傷人及短路失火。另外,居民從自家拉出的插座普遍沒有充滿自停功能,電動自行車通常是整夜充電,經常過載充電會造成電池鼓包變形,進而發生電氣故障引發火災。

在蒲安裡小區3号樓,兩個插線闆串聯起來,為一輛電動自行車充電。而這輛車的前輪附近,放着三個油漆桶,上方不到1米處,是塞滿塑膠袋、塑膠管等易燃物的窗台。一旦電動自行車電池着火,後果不堪設想。距離這處“飛線”僅5米遠,在3号樓身前,就有一個充電站。但是,大量不需要充電的自行車,占據着充電樁的位置,導緻想進站停車的電動自行車進不去。

探因

有的圖“友善” 有的嫌充電貴

除了充電站配置不夠、充電樁被占,充電貴、收費不合理,也是很多居民選擇“飛線”充電的理由。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電動自行車充電收費,确實比較混亂。

有的充電樁,按照車輛功率的不同,收費标準也不同。0到300瓦,收費是0.2元/小時;300到500瓦,收費是0.25元/小時;如果是800到1000瓦,收費則達到0.6元/小時。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這種收費标準,對超過800瓦的大功率電動自行車好像不那麼“友好”。有居民反映,小區裡很多大功率電動自行車車主,喜歡“飛線”充電。使用居民用電(第一檔價格為0.4883元/千瓦時),1000瓦的電動自行車充1小時,花費0.4883元,這樣顯得更實惠。

還有的充電樁,因為電費之外的服務費,讓很多居民望而卻步。蒲黃榆有一處充電站,電費0.51元/度(千瓦時),服務費0.5元/度。記者走訪時,這個充電站内停放的車輛不多。西羅園一處充電站,電費0.5103元/度,服務費0.2元/小時。記者走訪時,這個充電站,8個充電樁,都是空閑的。

據記者了解,商業營運的充電樁,都會收取服務費。而服務費的收取标準,卻不統一,有的按照機關時間,有的按照機關電量,還有的是總用電量乘以系數(多為20%)。

還有的小區,充電站是封閉式智能管理的車棚,隻有充值辦卡,才能刷卡開門,進站停車和充電。記者看到的收費标準,電動踏闆自行車,一年收費276元。這種收年費的方式,引發争論。有的居民認為,收費門檻太高。但也有居民贊同充電站設定一定的門檻,“不封閉的充電站,充電位置經常被不充電的車輛占了。封閉起來,不辦卡就進不來,至少能保證有充電位置。”

記者在走訪時,經常遇到——空閑的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依然我行我素。在西羅園,有一位在充電站充完電的老人對記者說:“錢真沒幾個錢,我充滿電,一次1塊多錢吧,現在這點錢,誰出不起?我覺得問題是,一個樁太少,一個離家門口遠了點。”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有的居民住在一樓,近水樓台先得月,直接把“飛線”從窗台伸出來。他覺得這樣充電最友善省事,就在眼前,另外有僥幸心理認為不會出事,“我就充一會,沒事”。記者發現,有些“飛線”的插線闆在不充電時,會利用牆角、磚塊等隐藏起來,讓人不易察覺。

“飛線”多發的小區,通常存在居民消防安全意識薄弱、私搭亂建、雜物堆放、停車秩序混亂等共性問題。居民在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概念上比較模糊。老人将撿來的廢紙盒堆在樓門前這類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行為,很常見。

解題

罰單“誕生地” 劣勢中求更新

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明确業主、物業使用人、物業服務人等不得違規私拉電線、電纜為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和電動三輪車等充電。實施當天,北京市開出了首例違反該條例的罰單。朝陽區十裡河村村民魏某,因私搭“飛線”為電動自行車充電且拒不改正,被處以500元罰款。

地處東南三環的十裡河村,屬于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村民自建房連片區。村内道路狹窄、房屋密度大、外來人口多、電動自行車使用頻率高。以前,室内充電、私搭“飛線”的現象非常普遍。但在2020年5月1日這次罰款後,十裡河村發生了變化。

記者近日走訪十裡河村的飲馬井地區,這裡電動自行車依然密集,但停放秩序良好,而且沒有看到私搭“飛線”充電的行為。飲馬井處處是警示宣傳材料,“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不進樓、不入戶”,“電動自行車起火,奪命隻需100秒”。村民告訴記者,真正起作用的,是飲馬井有兩個占地約3000平方米,可滿足1500輛同時停放、650輛同時充電的電動自行車充電站。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往前走,左拐,不遠,一眼就看到了。”一家主食廚房的老闆熱心地給記者指路,她說,村裡人都在站裡充電。果然,在一個胡同口轉彎,很輕易就能找到這個“便民電動車充電站”。

因為是白天,車輛不多。村民說,一到晚上,站裡密密麻麻停滿車。站内每一排充電樁都配備了滅火器材,還将兩輪車和三輪車分開安置。為預防充電時着火,在站内還設定了“防火牆”,每個區域最多停放10輛電動車。充電明碼标價、簡單明了,1度電0.51元。

“以前沒地方充電,我們都是把電池拿上樓,或者自己拉一根線出來充。現在嘛,友善,價格也能接受。”白大姐剛剛充完電,把車推出充電位,她說現在管理嚴格,村民也都知道消防安全關乎自身,“大家都自覺多了。”

基礎設施差、流動人口多,城鄉結合部在管理上甚至比老舊小區難度更大。但十裡河村身處劣勢卻不自棄,将“疏整促”專項行動帶來的閑置用地,改造成電動自行車充電站。記者在走訪時,看到德茂小區,正在進行大規模改造。相關部門在回複居民投訴時也表示,改造内容就包括電動自行車充電站,這或許是該小區解決“飛線”頑疾的契機。

調查|空閑充電樁近在咫尺,“飛線”充電為何仍然屢禁不止?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記者 孫毅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