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毀滅的種子:“四一二”政變如何導緻國民黨衰敗?

作者:古籍

摘要:從“四一二”政變的那一天起,國民黨失去了對基層的控制,失去了群眾的信任,從一個革命志士彙聚的革命黨變為了投機人士與軍閥聚集的掮客黨,在這群投機者與軍閥的禍害下,國民黨終于喪失了他僅有的光榮,并最終丢掉了政權。當晚年的蔣介石遙望着福建沿海時,不知會不會悔恨當年他在4月12日的所作所為。

一說起“四一二”政變,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對于中國共産黨的血腥屠殺。

但是實際上,“四一二”政變對于國民黨的損害遠遠大于共産黨,蔣介石為了奪權而盲目發起的清黨行為,徹底破壞了國民黨與基層的聯結,摧毀了黨的中堅力量,并讓孫中山等老一輩國民黨人奮鬥多年的民主共和理想付之東流。

毀滅的種子:“四一二”政變如何導緻國民黨衰敗?

“四一二”政變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從他的誕生之日起,就已經開始步向了充斥着腐敗與分裂的滅亡之路。

左右之争:蔣介石與左派決裂

大革命時期的國民黨,嚴格來講并不是一個由志同道合人士組成的政黨,而是一個由各式各樣政客為了共同利益而組成的政治聯盟。

在這些人中,既有像林覺民這樣真心信服三民主義,肯為國家抛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青年,也有像黎元洪、陳炯明這樣的政治投機分子,改組前的國民黨,就是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大雜燴。

毀滅的種子:“四一二”政變如何導緻國民黨衰敗?

四一二前夕的蔣介石

正是由于魚龍混雜,孫中山才決定在1924年改組國民黨,并與共産國際和中國共産黨合作,打算用共産黨的生命力與革命鬥志去改造國民黨,在共産黨的影響下,國民黨形成了自己的基層隊伍,很多有為的革命青年加入國民黨的基層隊伍,成為了國民黨基層組織的基石。

據統計,從1926年-1929年,國民黨黨員的人數從15萬增至63萬。這些黨員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而且大部分都持左派或者同情左派的立場。

但是,對于極其厭惡共産黨與左派觀點的蔣介石來說,他是決不能容忍這一點的,蔣介石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就必須清除掉與自己政見不合的左派,而四一二就是清除異己的極端手段。伴随着大量共産黨員被屠殺,很多國民黨左派也慘遭清洗.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掌權後,立即指令全體黨員重新進行登記,凡是有左派傾向的黨員一律清除出黨,在蔣介石的默許下,地方的舊官僚與地主立即開始報複這些曾經與共産黨一起執行土地改革的國民黨左派。

在浙江,多名左派領袖被暗殺打傷,在蔣介石支援者張人傑的主持下,大批國民黨左派被逮捕殺害,而左派黨報《民國日報》也被強制停刊。在各地右派勢力的打擊下,國民黨左派逐漸式微,他們要麼心灰意冷,不再議論政事,要麼幹脆投靠了共産黨,徹底抛卻了三民主義。

自毀根基:清洗國民黨左派意味着什麼?

據身為國民黨左派的湯良禮估計,北伐戰争時期的國民黨員有多達80%的黨員屬左派(略有誇大),其中的青年黨員更是大部分都同情左派(1929年三分之一的國民黨員在25歲以下)。可以說,在當時中國,但凡是來參加革命的年輕人或是有理想的人,大都是左派人士或是同情左派,左俨然成為了革命的一個标志。

左派人士不僅在國民黨中為數衆多,而且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據何應欽回憶,在和共産黨合作之前:大部分的國民黨員不願做實際的下層工作,使得黨與基層的農工互相分離,而在和共産黨合作後,由于共産黨的号召與生命力,大批的青年國民黨員投入到基層工作中,并成為了國民黨與基層群眾聯結的紐帶。

據當時的統計,在基層工作的人員中,隻有1/4是共産黨員,其餘3/4全是國民黨左派。“四一二”政變就像是一張用來過濾的大網,自動将那些貼近群衆,為國奉獻的革命青年全部一一篩掉,而那些自私自利的舊官僚、地主與政治投機分子卻安然的留在了網内,并成為了政變之後黨的中堅力量。

如果說孫中山的重組是想取之精華棄之糟粕,那麼蔣介石的清黨就是取其糟粕棄其精華。對國民黨左派的驅逐,直接導緻了今後國民黨對于基層控制的無力以及組織的低效,當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軍官面對中共的百萬後勤民夫,感到豔羨和無奈時,不知會不會後悔今日的自毀長城之舉。

“槍指揮黨”以及軍事獨裁的開始

與汪精衛不同,蔣介石此前并未在國民黨的政治圈混迹,其勢力多是來源于黃埔軍校的士官生,對于蔣介石來說,要想取得權力,就必須提高軍隊的地位而降低政黨的地位,而“四一二”對共産黨的清理則給了蔣介石一個絕佳的機會。

毀滅的種子:“四一二”政變如何導緻國民黨衰敗?

蔣介石率領軍隊突然控制了南京與上海,并立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合法的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并立,雖然很多國民黨内的軍閥,如白崇禧、馮玉祥等人均表達了不滿,并對蔣介石進行讨伐,但是蔣介石依靠自己的黃埔嫡系部隊一一将其挫敗。蔣介石之後還通過談判和訛詐的方式獲得了上海工商業界和外國列強的支援,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俨然成為了沒兵沒将的光杆司令。

雖然汪精衛已經被架空,但是蔣介石還并沒有完全控制國民黨,是以在1929年3月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突然以下層黨員親共、地方黨組織混亂為由,宣布3/4的黨員代表将由中央黨部決定,隻有1/4的黨員由選舉産生。

面對蔣介石赤裸裸的挑釁,國民黨左派領袖立即宣布其為非法,并抨擊蔣介石破壞憲政,有專制獨裁之嫌,但是很快,左派分子就紛紛被開除出黨。其中,國民黨元老陳公博、甘乃光被“永遠開除”出黨,汪精衛也因“跨黨”錯誤受到警告。

在孫中山原先的設想中,軍隊應該隻是受黨指揮的一個行政部門,黨應該是最高機關,但是蔣介石卻剝奪了黨的大多數權力,将黨的大權全都移交給了圍繞他個人建立的政府上(蔣介石本人隻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原本擁有大權的國民黨黨部,不論在制定政策上,還是在監督政府上,都不再有一絲一毫的權利。

伴随着對國民黨左派的清除和對黨部的架空,蔣介石越來越依賴舊官僚和他的嫡系部隊,尤其是後者,幾乎成為了蔣介石政府的中流砥柱。蔣介石政府之後的核心,幾乎全是圍繞着軍隊而展開;據統計,從1927年-1937年,政府支出的大約2/3被用于支付軍費和償還債務(大部分因為軍事原因而欠債),而在這十年中,被用于民生和基礎設施的支出隻占總收入的8%-13%。

據一位國民黨官員回憶,他們每年的任務除了調查還是調查,并非他們玩忽職守,而是政府的撥款隻夠用于一次調查。

蔣介石的手下并非缺乏精通治國之道的進階文官,但是這些文官的建議卻總被軍人的聲音蓋過,一年又一年,所有的資金依舊被用于支援軍隊,用于民生的資金依然屈指可數,而正是這種對于民生的忽略,導緻了蔣介石今後的滅亡。

除了财政上的偏向,在黨員和上司人組成上,蔣介石也大量任用軍人充當,此時黨的一半成員都是軍人,在33個省主席中,則有25個是将軍,中央執行委員則有多達43%是軍官,國民黨俨然成為了軍人一家獨大的政黨。

在孫中山原來的設想中,黨最高,政府次之,軍隊則處于末位。蔣介石則剛好把孫中山的理想完全颠倒,成為了軍人上司一切。至此開始,曾經以民主共和、建立議會與文官政府為目标的國民黨,徹底淪為了與各大軍閥一緻的一丘之貉,老一輩國民黨人的理想,已然蕩然無存。

毀滅的種子發芽,蔣介石自吞苦果

對國民黨左派的驅逐以及黨的地位的降低,使得蔣介石不得不依賴于舊官僚、地主、舊軍閥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但是這些人正如其名,多是些自私自利,含有舊社會糟粕的政治投機分子,他們加入國民黨既不是因為信仰三民主義,也不是想為國家做點事,而隻是想借着國民黨的大旗撈取利益。

毀滅的種子:“四一二”政變如何導緻國民黨衰敗?

這些人平日盤剝鄉裡,魚肉百姓,使得群眾對于國民黨的印象急轉直下,将國民黨視為洪水猛獸。蔣介石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他時常懷念北伐時國民黨的朝氣蓬勃、豪情萬丈,對今日屢禁不止的腐敗則感到憤恨絕望。

蔣介石不知道,正是他“四一二”的清黨行為,使得大批的有志青年以及中國有理想的人士徹底疏遠了國民黨,使得國民黨隻剩下一群貪圖享樂之輩,好的不願來,壞的趕不走,面對土壤已經壞掉的國民黨,任何改革與反貪都已為時已晚,毫無成效。

從“四一二”政變的那一天起,國民黨失去了對基層的控制,失去了群眾的信任,從一個革命志士彙聚的革命黨變為了投機人士與軍閥聚集的掮客黨,在這群投機者與軍閥的禍害下,國民黨終于喪失了他僅有的光榮,并最終丢掉了政權。當晚年的蔣介石遙望着福建沿海時,不知會不會悔恨當年他在4月12日的所作所為。

參考文獻:

1.[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上),1994年第1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下),1994年第1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文原載微信公衆号“民生文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