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作者:泉州網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青年時,丁馬成即僑居新加坡,事業有成後入主湘靈音樂社,傾情傳播泉州南音;創作數百首南音新詞新曲,推動南音藝術走向世界,榮膺新加坡文化獎章;為感恩母親,在故鄉建番客樓,同時大力支援家鄉的教育事業及公益事業

□融媒體記者 吳拏雲 陳起拓 文/圖(除署名外)

核心提示

1941年,在新加坡商圈出人頭地的華僑丁馬成(1916—1992年),憑着對鄉音的摯愛,毅然加盟湘靈音樂社,推動泉州南音在海内外藝壇上“複興”。思念桑梓的丁馬成返鄉建成中西合璧的洋樓,同時帶着湘靈音樂社與泉州弦友交流,倡辦國際化的南音大會唱活動,使得南音雅樂韻潤五洲。而今,丁馬成之子丁宏海繼承父志,繼續開展南音活動,讓幽幽古樂再溢濃濃鄉情親情……

為挑家庭重擔下南洋

1916年,在泉州東海鄉後厝村一戶丁氏人家内,一男娃呱呱落地,為這個貧寒之家帶來一絲溫暖。男娃最初被喚作“媽成”,長大後更名為“馬成”。父親在馬成出生不久後便去世了,是以馬成的家庭處境艱難,他從小多靠吃番薯渣度日。稍長大後,馬成讀過一年的私塾和兩年半的學校,但終因家貧辍學。為賺錢補貼家用,年少的丁馬成在家鄉一間碾米廠當學徒工,平日裡工作枯燥且煩悶。有一天,一位勞工師傅在無意間哼起幾句南音,一下子牢牢吸引住了小馬成。後來,在這位勞工師傅的熏陶下,丁馬成開始認真學起南音,因聰穎伶俐,他進步很快。有時鄉裡舉辦慶典時,長相俊俏的馬成會被邀請男扮女裝登台演唱南音,甚獲父老鄉親好評。彈唱南音,逐漸成了他每天都離不開的愛好。

為挑起家庭生活重擔,18歲時丁馬成決定下南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臨行前,馬成迎娶了一直心儀的鄰村姑娘何萬,留她在故園充當慈母的幫手。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丁馬成與發妻何萬在新加坡的合影(翻拍)

在經曆了煎熬般的海上航行後,丁馬成終于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此時的他舉目無親,在異國他鄉隻能從零開始。他先後做過搬運勞工、米行管理者等工作,不管什麼苦活累活都幹。後來,老闆将一間米店交給他管理,他憑借自己過人的商業天賦,采取薄利多銷的方式,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樹立了良好的商譽。看店之餘,馬成還幫人寫信、做事,以此來賺取額外報酬。也正是以,他認識了一位被喚作“拐腳林”的貴人,慷慨地借給他3000塊錢作本金。丁馬成利用這筆資金創辦了激成有限公司,經營起樹膠業,由于經營有方,事業蒸蒸日上。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丁馬成與何萬的結婚家具

二戰結束後不久,丁馬成将母親黃綢與發妻何萬接到新加坡團聚,一家人的生活甜似蜜。此時,新加坡達利銀行董事主席吳水閣(祖籍安溪)也相中馬成這匹商界“黑馬”,全力支援他的公司發展,這使得馬成的生意一飛沖天,沒多久就賺到幾千萬身家。但是,商海無定,馬成亦曾受到過嚴重的經濟挫折,有次甚至虧損到賬戶上僅剩萬把塊錢。但他既有恒心,又有魄力,最終還是頑強崛起,并屹立于商界巨頭之林。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丁馬成全家早期合影(翻拍)

返鄉建樓不忘慈母恩

在将母親與妻子接到新加坡後,丁馬成并沒有隔絕與家鄉的聯系。相反,他決定在泉州老家後厝村翻建祖宅,将其蓋成一棟中西合璧的洋樓。該樓委托給居于老家的姐姐丁瑾督建。馬成長期寄錢物給姐姐等家鄉親人,同時尋找各種機會回鄉省親。遺憾的是,母親黃綢因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途漂泊,未再回到後厝老家,終老于新加坡。馬成未忘慈母,仍讓姐姐在建樓時将“念慈”二字镌刻于屋頂巴洛克山花中央,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恩之情。1949年丁宅落成。這棟後來被村人喚作“丁馬成故居”的小洋樓,建築精美,雕飾華麗,當年是後厝村裡最風光的番客樓。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今年拍攝的丁馬成故居

而今的丁馬成故居,與東海泰禾廣場僅一街之隔,是一進三開間、前厝後樓的典型閩南番客樓。樓宇地處一小山坡上,坐東朝西,側開西南門,庭院幽靜。紅磚矮牆圍起前埕,前埕鋪滿條石,周圍有園地,其内點綴着花草,間或可聞雞鳴犬吠聲,令人悠然若酣,有忽至都市桃花源之覺。

丁馬成故居前落外立面是閩南傳統式樣,齊整的花崗石牆基牆堵,紅磚砌築牆身,石闆條窗疏離有序。大門廳作單塌壽處理,門楣上原塑有“聚書傳芳”字樣,今已無覓。兩側腰堵繪有鳳凰起舞的彩畫,左右對看堵原有磚雕圖案,今亦無蹤,甚為可惜。屋頂滿鋪筒瓦,檐口裝飾黃綠琉璃的瓦當滴水,精良工藝中透着穩重與體面。前後落之間有庭院,兩側為單坡頂榉頭,前座與榉頭之間有廊道,兩端開通邊門。前厝的坡面頂将雨水彙入庭院,再順着淺淺的水槽流出西南角水口,此為四水歸堂格局。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1952年拍攝的丁馬成宅邸(翻拍)

後落為兩層的小洋樓,一層與二層均設有外廊。一層的柱子為紅磚石條砌築,梁卻是鋼筋混凝土的,當年是高價的進口材料,外牆為紅磚,房間為杉木闆分隔,中間為祖廳。祖廳牆闆上貼有丁氏祖先神牌,供桌上擺放土地公像,兩側牆上懸挂着丁母、丁馬成夫妻與姐姐丁瑾的巨幅照片。祖廳後有木樓梯通往上層,二樓正中為神龛,左右同樣有前後相通的兩房。不同于一樓的是,二樓結構為穿鬥式木結構,柱頭梁架有精緻雕刻,紅漆燈梁上繪有描金的鳳凰牡丹,中間書寫“金玉滿堂”四字。二樓有着寬敞外廊,黃綠琉璃的寶瓶欄杆,房間内外鋪着閩南紅地磚。洋樓的雙坡屋頂,屋脊略微彎曲。據介紹,山花上原塑有“念慈”二字以及一頭展翅雄鷹,惜均已損毀不存。

二樓左側房即為丁馬成夫妻居住之所。房間不大,規矩中透着精巧。房子中間有閩南古眠床一張,三面遮風堵上皆有描金裝飾圖案以及镂空木雕畫,雕刻的題材多以曆史人物故事為主。在置物的籠闆上,還堆放着大量丁馬成先生留下的曲譜作品及其南音研究等文章。左側遮風堵還斜倚着丁馬成早年用過的琵琶與二弦,令人睹物思人。房内挂滿相框,裡面滿是家族成員照片,歲月流淌而過,但照片上的笑容依舊真摯。二樓右側房則為客居房,門口還懸挂着新加坡湘靈音樂社的辨別小旗,不知此屋是否曾有該社的南音樂師入住過。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丁馬成先生表演南音的舊照(翻拍)

二樓懸挂着丁家的各種獎狀錦旗,也記錄下了丁馬成對于家鄉公益事業的無私奉獻。丁馬成雖然小時候接受教育的機會極少,但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意義,1956年當他第一次率領海外華僑團隊回國考察時,便和同鄉捐資興建了激成國小(即後來的泉州華僑國小),同時在家鄉不斷投資實業,購買魚塘、興建碾米廠,用實際行動幫助鄉鄰脫貧緻富。

獻身南音傳承傳播事業

20世紀70年代的新加坡,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極快,不過閩南華僑的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卻在現代生活的沖擊之下日漸式微。這一切丁馬成看在眼裡、記在心底。實際上,他的内心一直有南音的火苗在躁動。1977年,丁馬成在思慮之後,毅然加入新加坡湘靈音樂社,試圖挽救南音。湘靈音樂社的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雲廬音樂社,以南音演出著稱。雲廬音樂社因積極參與支援中國抗日戰争,遭日本人嫉恨并向英國殖民當局抗議,後來音樂社被迫解散。1941年,各地弦友再次聚合,組建起了湘靈音樂社。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新加坡湘靈音樂社旗幟

加入湘靈音樂社後,丁馬成通過深入調查,發現南音傳統曲目内容多為風花雪月、兒女情長,遠離現實生活,加上曲調纏綿悱恻,較難為生活于快節奏社會中的新加坡青年所接受。于是,他決定對南音實行改革,尋找新出路。他将公司事務托付給兒子處理,自己則傾力于南音樂曲的整理、創作和發展。1977年,丁馬成倡辦了首屆“亞細安(東南亞)南樂大會奏”,邀請東南亞各地的南音社團到新加坡舉行會演。此舉不但廣泛團結東南亞各地的南音組織,使沉寂多年的南音在新加坡雅樂重鳴,還開創了多國南音大會唱的先例。後來,自1981年起,泉州、廈門等地,都相繼舉辦多屆海内外南音大會唱,“共一輪明月,唱百代鄉音”。

1978年,丁馬成出任湘靈音樂社社長。為培養南音新苗,他公開招收學員,先後從中國禮聘南音名師,并注意把南音和地方戲曲的排練結合起來。他與南音名師卓聖翔合作整理了《南管精華大全》三卷,還撰寫了數以百計的南曲新詞,由卓聖翔譜曲,湘靈音樂社演唱,在東南亞、港澳台和中國内地産生了很大的影響。1987年,湘靈音樂社出版了《南音新曲——丁馬成作品選集》,收錄了他的67篇作品。作品抒發了海外遊子思念桑梓、熱愛故鄉的深摯情感,表達了海外華僑華人願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的共同心聲。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丁馬成将整理的近三百篇南音傳統名曲,編輯出版成《南管精華大全》三冊。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翻開《南管精華大全》,可以看到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傳統南音韻味的曲詞。

那些年,湘靈音樂社的演出,既有藝術魅力,又有感人的力量。随着南音隊伍漸漸壯大後,丁馬成積極組團參加海内外各種南音和戲曲的演出活動:1979年5月參加菲律賓東南亞樂會奏;1981年4月參加馬來西亞第三屆東南亞南樂大會奏;1983年5月在參加台灣東南亞第四屆南音大會奏時,丁馬成首次以其新曲出台,獲得與會者好評;1983年7月,赴英國北部威爾士參加國際民族音樂歌唱比賽,王月華演唱了丁馬成新作《感懷》,榮獲演唱組第三名,為中華文化瑰寶南音争了口氣;1984年,丁馬成親自帶領湘靈音樂社社員,來泉州、南安等地做了幾場精彩演出,他的新詞新曲如《歸裡思懷》《望與夢》《母親》等,都使不同層次的聽衆耳目一新;1986年2月,參加廈門元宵南音大會唱;1987年,新加坡政府授予丁馬成共和國文化獎章,以表彰他獻身南音的精神和在傳承弘揚南音上作出的傑出貢獻。

子承父業探索南音發展之路

1992年12月,丁馬成逝世以後,其哲嗣丁宏海繼承父志,接任新加坡湘靈音樂社社長之職,沿着丁馬成先生開創的南音改革創新嘗試之路繼續前進。1993年,湘靈音樂社成立了“丁馬成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了吸引更多的觀衆,他們試着将傳統藝術與宗教文化相結合創作新作品,編演傳播哲理文化的梨園戲,獲觀衆好評,場場爆滿。1995年12月,丁馬成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湘靈音樂社出版了《南音大功臣——丁馬成南音作品評論》一書,以此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1979年,丁馬成捐款給泉州市南音研究社。

1998年6月,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上,湘靈音樂社和新加坡國家華樂團,以及來自中國泉州的南音藝術家共同演奏《漢唐古樂賦新聲》音樂會,将傳統南音通過華樂伴奏交響化,觀衆席上興奮的情緒和熱烈的掌聲,充分說明了人們對這一創新嘗試的肯定。2000年春節,湘靈音樂社還在新加坡舉辦首次鋼琴伴奏南音音樂會。為了培養和吸引年青一代愛好和繼承南音藝術,2001年7月,湘靈音樂社聯合新加坡義安中學、聖公會中學、聖尼格拉女校等共同舉辦“校際南音音樂會——雛燕初啼”。2002年1月,湘靈音樂社在聖尼格拉女校配合下,實作傳統南音教育進入新加坡的校園。

丁馬成故居:故園念慈樓 僑國南音夢

培元中學在1984年收到丁馬成捐款開出的收據

2017年,丁宏海攜音樂劇《九歌·意象》來泉州作專場演出。該劇以古樸的南音和梨園戲曲藝術為主軸,融入了現代劇場和舞蹈處理,成為第三屆海絲國際藝術節的一個亮點,也為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注入新的内涵;2023年,第十四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在泉州隆重舉辦,年近七旬的丁宏海也再次率團前來參加。他在大會唱現場稱:“南音大會唱為海内外弦友搭建了交流平台,這次我來主要是想帶年輕弦友到南音的故鄉學習。”丁宏海表示,在父親丁馬成的帶動下,如今的新加坡南音不僅在中老年群體中傳承,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參與和學習,這些年輕弦友正是南音的未來與希望,“可以說,我父親當年渴望看到的景象,出現了!”

責任編輯:黃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