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低空經濟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19-2023)》釋出

作者:民航資源網

2024年4月10日,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發展研究所(AIR)釋出《中國低空經濟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19-2023)》(簡稱“《報告》”,下同)。《報告》依托中國民航大學近50年研究積累,将航空經濟運作規律與低空飛行特點緊密結合,首次評估了全國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簡稱“省市”,下同)2018年到2022年低空經濟發展水準。

《報告》梳理了低空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首次将低空經濟列為戰略性新興産業。2024年3月18日,民航局宋志勇局長在通航工作上司小組低空經濟專題會議上明确要求,民航系統各相關機關和部門要更好肩負起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職責使命。截至2024年3月31日,全國至少26個省份明确提出促進低空經濟産業發展,部分省市還出台專項政策措施。可見,評估并優化全國和各省低空經濟發展水準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報告》追溯了國内低空經濟的研究脈絡。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民航學院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即航空經濟發展研究所前身)創始人都業富教授探索解決通用航空領域經濟問題。2009年,中國民航大學李衛民副教授在國内外首次提出“低空經濟”概念。此後多位專業人士開展相關研究,有力推動了低空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

《報告》梳理國内外研究成果後提出,低空經濟的發展手段是低空産業賦能地面經濟活動,發展目的是增加每個市場主體的經濟福利,是以評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評估低空營運、低空飛行器制造和低空保障服務等三大産業發展水準(簡稱“産業成長”,下同),可使用相關業務量、基礎設施名額群;二是評估産業成長為生産者、消費者和其他主體貢獻的經濟利益(簡稱“經濟貢獻”,下同),可使用國内生産總值(GDP)、就業名額群。

《報告》顯示,從2018年到2022年,中國低空經濟整體發展已按下“加速鍵”,其中經濟貢獻增幅明顯快于産業成長。以2019年為基準年(采用2018年資料),2019和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發展指數分别為100.00和328.35點,增幅228%。其中:産業成長增幅157%,低空營運、飛行器制造和保障服務産業增幅分别為31%、143%和206%;經濟貢獻增幅264%,GDP類、就業類名額增幅分别為299%、203%。可見,中國低空經濟發展增幅(228%)明顯大于同期國民經濟增輻(30%),揭示低空經濟處于裂變式增長階段;經濟貢獻增幅(264%)遠大于産業自身增幅(157%),印證低空産業具備“産業鍊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作用強”等特點,蘊含着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報告》評估了31個省2018年到2022年(對應2019年到2023年指數)低空經濟發展總體水準,得到了若幹頗具價值的成果。以2023年低空經濟發展指數為例,結果如下表。

2023年各省市低空經濟發展指數排名

《中國低空經濟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19-2023)》釋出

在産業成長方面,廣東、山東、四川名列前三。在低空營運産業,山東、四川、新疆三省借助省内多個飛行學院(校),飛行架次等名額領先全國。在低空飛行器制造産業,廣東、四川、江蘇三省依托深圳、自貢、南京、蘇州等地制造業基礎,以無人機為主的低空飛行器制造業市場規模占全國比例超過95%。在低空保障服務産業,廣東、海南、山東等三省提供充裕資源,服務産業表現突出。

在經濟貢獻方面,廣東、江蘇、上海總體名列前三。在GDP貢獻方面,廣東、江蘇、浙江名列前三,廣東遙遙領先,江蘇、浙江依靠“低空+高端制造”的優勢,積極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低空科技研發成果并快速産業化。在就業貢獻方面,廣東、上海、天津名列前三,上海以“低空+經濟中心”帶動低空研發、金融租賃等崗位快速增長,天津發揮“低空+海洋石油”的地域優勢沖進前三。

《報告》發現各省市差異較大,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省市産業成長和經濟貢獻均很強,即廣東。在深圳低空經濟發展示範作用下,廣東各市統籌安全與發展、營運與制造、無人機與有人機以及物流與客流等,抓住内外部多種機遇,産業成長和經濟貢獻均快速提升,已具備“中國低空經濟龍頭省份”的氣派,但面臨空域、地域和規模等方面瓶頸。

第二類省市産業成長很強,經濟貢獻有待提升,包括山東、四川、新疆、海南等,說明低空流量尚未轉變為經濟留量。地方政府要尋求行業主管部門配合,吸引頭部企業帶領上下遊企業共同入駐形成産業叢集,并在其周邊建設高水準教育、醫療等生活設施。

第三類省市經濟貢獻很強,産業成長面臨瓶頸,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天津等。這類省市基礎雄厚,營運場景豐富且逐漸落地,但受限于空域、土地等資源緊張,通航機場、起降點等基礎設施和專業人才難以滿足産業成長需求。地方政府應與行業管理部門共同優化空域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引育,同時将産業鍊合适環節向省内、省外資源寬松城市擴散。

第四類省市産業成長和經濟貢獻均存在提升空間。這類省市由于各種内外部原因,低空經濟供給側和需求側均處起步階段,但絕大多數發展空間巨大,特别在偏遠省市可與運輸航空同步發展。

《報告》最後建議,各省市要充分了解低空産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将目前曆史性機遇與自身要素禀賦緊密結合,做大做強産業成長和經濟貢獻,使低空産業充分發揮戰略新興産業的重大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