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融媒·先鋒

作者:舜網

視訊加載中...

[x]

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Video load failed

融媒·先鋒

張名文(中)和村民們聊家常。

融媒·先鋒

石磨面粉廠生産現場。

融媒·先鋒

雪野湖向西,連綿青山間,是有别于湖畔風光的另一番天地。4月11日,群山環抱着的黑山村,草長莺飛,處處散發着蓬勃的生機。相比之下,這裡不臨國道,也沒有湖景,深藏于山間,似乎沒有什麼發展優勢。可在村黨支部書記張名文的眼中,這連綿青山裡卻蘊藏着取之不盡的資源。

“黨群一條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名文這句沉甸甸的話語背後,濟南日報記者看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黨支部,看到了一群堅定跟随黨支部的村民。

村民的信任:

“我們村的黨員,是真正幹事的人!”

“這個轉速不能太快,一定要控制好……”穿村的公路邊,一間民宅大院裡,張名文正在指導勞工使用石磨。隻見金黃的小麥粒被倒進裝置,伴随着齒輪的轉動,一盤大石磨緩緩啟動,麥粒被研磨成粉狀……

這處彌漫着麥香味的院子,牌匾上的名字凸顯了它的身份:“紅磨坊”——一個在村黨支部引領下,群衆共同參與,以紅色動能為引擎的村集體産業。而黑山村的産業“開花”,也是從這盤石磨開始的。

從村民的回憶中我們得知,幾年前這裡和很多村莊一樣,青年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中老年人守着土地過日子。

為了将地裡長出的優質農産品變成村民腰包裡的“真金白銀”,張名文挖空了心思。在他看來,鄉村要發展,就一定要依靠産業。看着連綿的青山、田地裡勤勞的身影,他堅信眼前的一切就是最寶貴的資源。“隻要找對路子,就一定能行!”

“我們村的黨員,是真正幹事的人!我們願意跟着他們幹!”一位在工廠中的房間裡忙碌的村民動容地說,這些年,他看着這群帶頭人四處奔波,尋找出路、開會研讨、學習技術……

百變的“身份”:

裝卸工、技術員、工廠中的房間勞工……

“我們村本身小麥種的就多,加上雪野這張生态名片,還愁産品賣不出去嗎?”2019年,張名文了解到“石磨面粉”這一産品,黨支

部開始向黨員、村民代表征集意見。“說實話,沒錢沒經驗,就很難有号召力。”當時為了讓村民有信心,張名文給大家講述壽光蔬菜和臨沂小商品的産業發展故事;帶着村裡的幾名黨員帶頭出去學習加工技術,又聯系山東省農科院的專家,篩選了更優質的小麥種子;為了建廠房,黨員張延濤主動将自家閑置的宅院騰了出來;來自市商務局的第一書記王景春利用業務優勢,制訂了一套生産标準和安全标準。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裝置開工。工廠中的房間裡的人們至今還清晰記得,廠房改造好的那天,幾名黨員合力将這盤上噸重的石磨搬進工廠中的房間;王景春多方奔波,為産品注冊了品牌商标和條形碼;伴随着裝置通電運轉,率先學到技術的張名文等人成了第一批勞工……

伴随着石磨的轉動,一袋袋小麥變成了雪白的面粉,支部委員将技術教給村裡的黨員,黨員又手把手教給村民……眼看着一袋袋“雪野黑山”牌石磨面粉裝袋入庫,擔任“裝卸工”“技術員”“工廠中的房間勞工”的黨員們,這邊剛騰出手來,那邊又着手拓展銷路,變身“促銷員”。

張名文與同僚帶着宣傳頁,進社群、入商超,他們一同帶去的,還有黑山村自産的蜂蜜、荞麥、蔬菜、花生……

黨員的承諾:

讓設想“落地生金”

如今,黑山村有了穩定的農副産品銷售管道,但張名文并不滿足于此。因為一盤石磨打開的思維,開始發散。在他看來,大山裡還蘊藏着更多可能性。

黑山村在抗日戰争時期是泰萊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帶,村裡流傳着很多感人的支前故事。依托紅色曆史資源,張名文又将目光投向了紅色研學領域。他帶着村裡的黨員深入走訪,将紅色故事收集整理,建起了村裡的文化廣場,又将多個景點連點成線,打造了“一線五點”旅遊線路。

“這裡是我們的‘黑山田園’,可以給孩子們做農業科普教育、體驗農事;我們還要打造‘鄉村創業工廠中的房間’,手工煎餅、泉水豆腐、花樣饅頭……家長和孩子在這裡既可以品嘗,又可以體驗。”在一張村莊地圖前,張名文指着一個個地塊,自信地向記者介紹接下來的産業布局。這些從地裡“長”出來的産業,不僅為農産品帶來了更多的價值,也為很多閑置勞動力帶來了就業機會。

在村黨支部強有力的帶動下,村民參與村莊發展的積極性更強。“去年我們帶領大家種蜜薯,種高油酸花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戶都響應。”張名文指向遠處的黑山田園,那片生機勃勃的生産圖景,讓人感受到的是黨群一心、幹事創業的激情。

被全村人寄予厚望的黨支部,自然沒有停下腳步。為了将設想一步步“落地生金”,張名文還在謀劃着,而他似乎已經習慣了大腦“高速運轉”的節奏:“一天不琢磨事,這一天就像白過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