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追風 行向山湖
春暖花開“騎行熱”
記者 劉凱華
一輛單車,三五騎友,結伴探索鹽池隅角,共同領略旅遊公路深藏的風景……春暖花開,相較于散步、慢跑的“慢”和自駕出行的“快”,騎行擁有自由、随性且不用焦慮停車等優勢,有休閑和健身的雙重作用,成為不少人在假期中“沉浸式”出遊的方式。
鹽湖區居民王卓然最近發現,身邊不少朋友迷上了騎行,哪怕是太陽當頭的晌午也要騎行。“整個微信朋友圈不少人騎行!”為了了解這一運動的魅力,4月4日,清明節假期的第一天,他參加了一個名為“騎迹單車”騎行團的騎行活動——從東郭鎮出發,前往解州鎮。
騎行中,浩浩蕩蕩的自行車隊伍穿過鹽池、鳳凰谷和忠義街等地。裝備齊全的專業騎友與悠閑騎着通勤車的人們,共同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一行近20人從東郭鎮沿着826縣道一路向西,全程經過鹽湖和鳳凰谷、忠義街、常平關帝家廟等地。”王卓然告訴記者,從東郭鎮出發到達解州鎮,路程30多公裡,湖水藍、油菜花黃,梨花、桃花在路邊競相綻放,似一幅巨畫悠然展開。這趟騎行,王卓然和騎友們用時半天,收獲滿滿。“我先前也去過解州,但在騎行中感受到的美是其他出行方式無法代替的,到了再吃碗熱乎乎的羊肉泡,别提多滿足了。”王卓然說。
30歲的席沛是一名資深騎行者,他和朋友保持着每周騎行兩次至3次的頻率。席沛家住魏風街,參加工作後,他選擇騎車上下班,并購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我家到機關大概5公裡,騎行很友善。”席沛說,經過半年的騎行通勤,他愛上了這項運動,随後,他又購買了一輛5000元左右的公路自行車,以便更好地運動。
一次騎車遠行的經曆,讓席沛完成了從騎行通勤到“發燒騎友”的過渡。“那是夏天,我和3位騎友從河津沿黃河一号旅遊公路一路騎到臨猗,用時8個小時,騎行了120公裡左右。”席沛說,這是他第一次騎中長途,一路新奇感滿滿。
來自太原的李青清明假期第一次在運城騎行,體驗了位于鴨子池的“網紅”自行車道。一路上,她與本地幾名騎友邊騎邊聊,了解到不少實用的旅遊“攻略”。言談中,她頗為羨慕地說:“我要是在運城,每天鍛煉肯定不去健身房,就是騎車,這條道騎行真舒适。”
不過,李青也有一點遺憾,天氣剛轉暖,“七彩鹽湖”沿途缺少了“色彩”。聽完她的話,一名本地騎友笑着說:“再過兩個月,在這裡騎行,你就能體驗到‘路在調色盤、人在七彩道中’的美。”分别時,這名騎友與李青互加微信好友并發出邀請:“若有機會,來運城,咱們再一起騎。”
從低碳出行的新風尚,到打開社交圈的新方式,再到我市各地此起彼伏的新賽事……曾經隻是普通代步工具的“小車輪”,在持續升溫的“騎行熱”的加持之下,不僅帶火了自行車産業,還派生出更多消費業态。
“騎迹單車”騎友團的負責人衛恒感覺越來越明顯:騎行正在“破圈”。作為我市最早銷售專業騎行車輛的商家之一,衛恒說,這股風也席卷到自行車銷售市場,做自行車生意快10年了,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火爆的行情。
“我們在春季都會組織幾場騎行活動,以前很難在短時間内招募到這麼多人。”衛恒說,以前騎行是一項比較小衆的體育運動,參與者多是老朋友。“現在不一樣了,每次我們釋出活動招募,來的多是新面孔,騎行愛好者越來越多了。”
随着騎行運動的發展,騎友們不再局限于鍛煉身體,而是邊騎行,邊欣賞風景。如今,市區周邊的多條線路因騎行舒适、風景宜人,逐漸走紅。
多年來,騎行愛好者杜鵬和騎友們邊摸索邊記錄,發掘了多條适合騎行的線路,“我平時就特别留意道路平整度、沿途風景,經常線上上分享自己喜歡的優質騎行線路。”杜鵬說,“首先是鴨子池這條線路,從市區往返鴨子池,距離大約40公裡,路面比較平坦,車流量不大,沿途風景很好;其次是826縣道,往返距離大約60公裡,一路風景優美,還有不少景點和小吃;另一條是從市區出發騎行至夏縣泗交鎮乃至祁家河鄉到平陸曹川的線路,這條山路騎行強度大,但景色很好;還有就是黃河一号旅遊公路的各個路段,沿途有鄉村、樹林、大河,是很熱門的線路,也不時有賽事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