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作者:正解局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3月28日小米汽車上市釋出會後,整個網際網路好像都成了雷軍、小米汽車的戰場。

有人說,小米汽車智能駕駛不如問界、小鵬,卷不過吉利極氪,研發都被比亞迪甩出三條街,就好像小米汽車啥都不是,隻靠營銷。

當然,也有電動汽車廠商蹭起小米的熱度。

不過,同樣有很多聲音稱贊小米汽車和雷軍。

伊藤忠總研主任研究員深尾三四郎就說,3月28日小米汽車的釋出會就像喬布斯釋出第一代iPhone時一樣,他感到十分震驚。

對于小米汽車或毀或譽,但網上對雷軍本人多是肯定。

釋出會上,雷軍不停地問台下的觀衆“可以嗎”、“好嗎”。

介紹完了,他還鄭重行了個大禮:“如果我們做得不好,請大家輕點噴,我給大家鞠躬了。”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雷軍請大家輕點噴,并給大家鞠躬

釋出會後,雷軍到線下門店幫車主開車門,一起合照。

雷軍姿态謙卑、人緣好,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他恐怕還真是目前最有可能整頓電動汽車行業“帶頭大哥”。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雷字帶電,軍字帶車。”

在很多人心中,雷軍是最适合造車的人。

但中國早期的電動汽車行業,卻讓人懊惱。

2014年,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電動汽車賽道成為“大金礦”。

食利者,也聞風而動。

最開始的一批車廠老闆,靠着薅政策的羊毛發家,導緻大量無法滿足正常出行的微型雙座車被投入市場。

這些人也是各種豪言壯語頻出。

成立于2014年的奇點汽車,創始人沈海寅曾把自己包裝成馬斯克與雷軍的結合體。

用他的話說,要“用小米模式造一輛中國特斯拉”、“把50萬元的配置,濃縮在20萬-30萬元級别的SUV中”。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奇點汽車創始人,沈海寅

但他用5年燒沒了170億,隻造出了一款電動二輪車就慘淡離場。

很多新能源初代企業的經營都像是跟時間賽跑,隻要還有牛可以吹,破産就追不上他們。

可縱觀國内,各地方政府大手筆補貼;再看國外,特斯拉橫掃國際市場。

中國的新能源行業,不應該一直這麼亂。

投資圈混了30年的雷軍,也在行動。

他總說:“我可以投點錢,讓一些能幹的人來做這些有趣的想法,讓他們把新奇的想法一點點變成現實。”

2014年4月,雷軍以投資人身份,一年見了20多個創業者,據說給李斌投了5000萬美元。

他說:“那時候,中國有幾百個網際網路造車團隊,一談造車就感覺像是騙錢似的,我當時覺得,李斌也是個騙子。”

李斌自然不是騙子,他的蔚來汽車,已經成為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代表。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蔚來的EP9超跑

“蔚(來)小(鵬)理(想)”,是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

雷軍還投資了小鵬。

當時,雷軍不僅拿出4億美元,還提醒創始人何小鵬:“要把硬體、軟體、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雷軍與何小鵬

後來,雷軍終于決定,自己下場造車。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早在2013年,雷軍就拜訪過馬斯克,他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10年前,你為什麼要做特斯拉?”

馬斯克說:“我從不覺得這是好機會,因為失敗幾率遠大于成功。但我覺得人類早晚要幹這事,我不想等了。”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雷軍曬出自己跟馬斯克的合影

這句話成為連接配接在馬斯克和雷軍之間的一條紐帶,他們都要做超越利益以外的對的事。

2022年10月,雷軍在社交平台發表評論:“電動汽車是消費電子産品,新能源行業也應該是消費電子行業,而不是機械行業。”

摸着同行過河的雷軍,已經探到新能源行業的本質:

汽車将會是日用品,甚至消耗品。

傳統汽車的産銷模式,将不再适合新能源行業,一場變革就快要來了。

雷軍大膽預測:“我相信,當電動汽車行業走向成熟時,全球前5大品牌将占據8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換句話說,小米成功的唯一途徑是入圍前五名,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競争将是殘酷的。”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雷軍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談及小米造車

截圖來源:央視《面對面》節目

為了成為世界前5,雷軍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籠絡人才。

2021年6月,小米在官網上針對超音波雷達算法、雷射點雲算法等崗位釋出招聘資訊。

這可能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有史以來,競争最激烈的大型招聘。

因為小米汽車在兩萬多份履歷中,隻選中了300人。

同年7月,雷軍直接用自己的微網誌賬号,招募500名技術精英,再次擴充到造車團隊的L4級自動駕駛部門。

随後有人發現,雷軍的名字淡出了小米多家關聯公司。

他辭去了小米電子軟體的董事長職務,同時董事林斌、法人洪峰均退出小米電子軟體。

雷軍all in小米汽車,大規模人事調動上了微網誌熱搜,引來大量網友圍觀。

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給出的解釋很霸氣:雷軍将更多精力投入造車業務,“能不管的事情一定不管。”

心無旁骛,堅決造車,大衆期待拉滿。

最後一個大招,就是“買買買”。

2021年6月,小米投資雷射雷達領域的頭部企業“禾賽科技”,兩個月後,小米又收購了做自動駕駛的“深動科技”。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禾賽科技的雷射雷達測試車

而做锂離子電池新型納米矽碳負極材料的天目先導,其投資公司的名單中,就有雷軍注資的小米長江産業基金。

從決定造車起,雷軍陸續投資了幾乎大半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供應商。

其中還包括做電子電控産品的蘇州奧易克斯、開發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行者和Momenta、做雷射雷達的北醒等等。

雷軍的攻城略地看似激進而瘋狂,細看起來卻穩健而有節奏。

2023年8月,小米在北京市的幫助下獲得了發改委的生産資質。

天時、地利、人和全都湊齊,就等汽車本車了。

可你要說雷軍隻是造車、賣車,那就大錯特錯了。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任何企業要快速發展,都離不開行業的繁盛。

智能手機行業快觸頂的時候,蘋果選擇了人工智能,雷軍為小米選擇了電動汽車。

這當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2023年11月,全國新能源汽車産量與銷量首次雙超百萬輛,市場占比達到34.5%。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中國品牌車在中高端市場的份額變化

資料來源:新能源乘用車終端銷量 制圖:汽車之家

把車造好,就要帶着行業一起幹!

第一步,是先把行業的“低線”拉高。

重點是在産品和價格上動刀。

雷軍總說:“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産品,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會很受歡迎。”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新興行業,要靠厚道的人品賺錢,這是地獄級難度。

首先,雷軍把銷售規模搞上去的同時,不能誤傷友軍。

最開始小米要造車時就有人猜測,雷軍會不會推出9.9萬元和19.9萬元的汽車,但雷軍提前否認了這樣的價格。

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上,不是沒有10萬以内的車。

今年2月,比亞迪就推出7.98萬元的秦PLUS榮耀版,緊接着上汽通用五菱将原本10.58萬元的“五菱星光150”價格下調到了9.98萬元。

小米不做這種産品,而是把SU7标準版價格定在21.59萬元,這本身就是給行業的一個信号:小米下場造車,不是搞價格厮殺。

但成本效益的革命,勢在必行。

4月1日,也就是SU7釋出後的第4天,“問界新M7入門型”直接降價2萬元,調整到22.98萬元。

雷軍,能成為整頓電動汽車行業的“帶頭大哥”嗎?

問界M7的價格緊逼小米SU7,這在一些人看來是跟小米搶市場。

但如果站在消費者的視角就會發現,花同樣的錢,大家既能買SU7也能買華為問界。

華為問界的動作,恰好驗證了雷軍價格政策的有效性。

不僅要維護友軍,雷軍還要保證上遊企業的利益。

在官宣造車之前,雷軍已經投資或收購了很多産業鍊上的企業,主要目的就是掌控供應鍊。

這是相當複雜且高階的操作,一步失誤滿盤皆輸。

一方面,雷軍投資的公司足夠多,它們彼此都是對方的信用保證,不管雷軍是否能在預定時間内把車賣掉,都不影響這些工廠的生産進度,哪怕雷軍第一款車撲街了,也不耽誤下一款車的補位。

這相當于給小米汽車上了一道保險。

換個角度看,如果小米汽車虧了,隻要雷軍投資的上遊公司賺錢,還可以快速周轉,化解風險,保證産業鍊的安全。

更進一步,在這樣的産業鍊結構之下,行業的整個供應鍊環境都能有所提升,真正卷技術的企業能跟小米一起螺旋升天,而那些隻顧着營銷,業務不聚焦的企業,最終會被淘汰。

行業越幹淨,消費者越獲益。

在未來,買不起保時捷的人,就可以去買中國的小米,以及同類的競品。

是以,雷軍的這場革命必須要赢。

同行們當然也都希望他赢得漂亮。

畢竟,連日本人也承認,小米汽車的性能超過了特斯拉、保時捷,但價格不到一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