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聽 | 手機僞裝成飯卡,“電子毒品”又盯上中學生了

作者:東方今報

評論員 王曉娜

最近,一款“飯卡手機”受到部分中學生追捧。看似一片空白的螢幕,隻要戴上特定鏡片就能看到隐藏内容,能聊天、玩遊戲、刷視訊,隐蔽性很高又價格低廉。這一産品,引發了不少家長擔憂。

為什麼要把手機螢幕做成“僅自己可見”?因為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校不允許的時間段偷偷玩手機,比如上課時、就寝時,還可以躲避老師、宿管的檢查,難怪這款手機會吸引學生群體。

中聽 | 手機僞裝成飯卡,“電子毒品”又盯上中學生了

(圖源:封面新聞)

價格不貴又隐蔽,商家抓住了學生的需求,找到了商機,但卻在無形中殘害了孩子的未來。學生的自控能力有所差别,刻意使用一款不被老師發現的手機,難免讓人擔心影響學習。畢竟,聊天、短視訊、遊戲,各種app的誘惑之下,成年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耗兩三個小時,何況是思想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呢?

2021年初,教育部辦公廳釋出《關于加強中國小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将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确有将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将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中聽 | 手機僞裝成飯卡,“電子毒品”又盯上中學生了

(圖源:封面新聞)

雖然改裝的手機不是法律禁售物品,但在學校普遍禁止學生帶手機的環境下,商家售賣飯卡手機,甚至标出“摸魚神器”“不被老師發現”等字眼吸引學生消費,在賺錢時抛下了社會公德。相關部門應該及時跟進,對市面上出現的不良産品及時管理,不能任由商家販賣“電子毒品”。

中聽 | 手機僞裝成飯卡,“電子毒品”又盯上中學生了

當下,手機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飯、購物、坐公交都需要手機,這也是不少家長給孩子配備電話手表的原因。學生需要使用手機可以了解,期待市場上出現合适的産品,比如限制功能、限制使用時長,讓學生不再因為一個電子産品,和家長老師上演躲躲藏藏的“諜戰”。

繼續閱讀